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弧形切割闭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闭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由同一组主刀医师完成63例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分别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观察组)与直线型闭合器(对照组)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2 mm弯形管型吻合器进行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比较两组的优缺点。
结果:术中采用弧形切割闭合器的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无切割和闭合不全者,术后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17.3±37.5)min vs. (149.3±42.4) min,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4% vs. 19.4%,P<0.05),保肛成功率亦高于对照组[100%(32/32)vs. 90.3%(28/31),P<0.05]。
结论:弧形切割闭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手术时间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转Miles术少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凯途(Contour)在腹腔镜经耻骨上横形小切口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至2010年2月为8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骨盆狭小、超低位直肠癌、肿瘤较大、腹腔镜下直线切割缝合器难以满意闭合的患者,取耻骨上横行小切口置入凯途,直视下行肿瘤远端肠管切割、闭合。结果:8例手术均获成功,残端闭合满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未见肿瘤残留,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骨盆狭小的患者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取耻骨上横行小切口置入凯途直视下行肿瘤远端肠管切割、闭合,操作较直线切割缝合器简单、易行、可靠、经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选择5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3mm管型吻合器进行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5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的病例,吻合口无渗漏。手术后住院时间为(11.2±3.2)d,无死亡者。发生吻合口瘘2例(3.6%),经过局部引流而自然愈合1例,因直肠阴道瘘进行横结肠造口转流1例,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将9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行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和常规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操作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6%)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保肛率和肿瘤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与常规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优势更为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70岁)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前瞻性纳入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60例,分别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和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18.23min vs.120.85min,P=0.458)与淋巴结清扫数目(18.12枚vs.17.37枚,P=0.218)无统计学差异,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307.28mL vs.354.80mL,P=0.000)、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缩短(38.27h vs.47.02h,P=0.000)、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6.58d vs.20.07d,P=0.000)。两组患者肠瘘、皮下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时复发率(35.0%vs.41.7%,P=0.453)与病死率(13.3%vs.18.3%,P=0.4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Dixon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08—2017-08间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Dixon手术的5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将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开腹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28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统计2组肿瘤下缘距远切端的长度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肿瘤下缘距远切端的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吻合口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Dixon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超低位前切除术中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切割闭合完全,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1例,吻合口漏1例;3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2.6个月),无盆腔及吻合口大出血及吻合口狭窄病例.结论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特别是操作更加方便,扩大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用范围,提高了低位直肠癌保肛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辅助Dixon根治术与腹腔镜辅助Miles根治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我院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的低位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术式分为Dixon组(41例)和Miles组(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质量、术后康复情况及预后、复发资料。结果〓Dixon组与Miles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分布差异。尽管Dixon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优于Miles组,但Miles组的术后费用显著少于Dixon组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后获取淋巴结总数及获取阳性淋巴结个数无明显的差别,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xon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0%,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7.3%,Miles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4%,与Dixon相比差异未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Dixon组患者术后5年预期总体生存率为60.6%,与Miles组的56.2%相近,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Dixon与Miles组患者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2.2%及11.9%。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Dixon根治术肿瘤根治程度与腹腔镜辅助Miles根治术无明显差别,安全可靠,长期生存预后不逊于Miles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的根治性、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01—2015-01间在洛阳市第二中医院行新辅助化疗后接受Dixon术的5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各26例。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3 a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的根治性、安全性及远期疗效与开腹Dixon术相似。但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器械切割缝合器(ATP45)在直肠癌低位保肛术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为提高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探索新的吻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ATB45,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基础上完成保肛手术.结果 低位前切除术5例,超低位前切除术12例.ATB45切割、吻合直肠肠壁满意,断端出血少.患者恢复顺利,无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等情况发生.结论 腹腔镜器械切割缝合器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使双吻合器技术更加方便,矿大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范围,安全可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直肠癌前切除手术的738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7cm)、非结直肠专科术者和放置肛管与吻合口漏发生率相关.低位直肠癌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高于高位直肠癌(5.9%vs.0.9%.P=0.003).结直肠专科术者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专科术者(3.9%vs.11.3%.P=0.031).结直肠专科术者手术的患者中低位直肠癌比例也明显高于非专科术者(72.1%vs.52.8%,P=0.003).放置肛管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反而明显高于未放置组(14.5%vs.3.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除低位直肠癌、非结直肠专科术者和放置肛管外,糖尿病(P=0.027)、远端切缘肿瘤距离<1 cm(P=0.009)和预防性造口(P=0.031)也与吻合口漏的发生相关.在522例低位直肠癌中进一步分析发现,预防性造口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造口组(2.9%vs.8.5%,P=0.007);而由于保护作用较差及选择偏倚存在,肛管放置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仍显著高于未放置组(15.1%vs.4.9%,P=0.008).结论 低位直肠癌、非结直肠专科术者以及糖尿病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造口能有效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3年47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例行传统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传统组),22例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局部复发及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47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淋巴结数量差异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直肠破裂穿孔,血管、输尿管及邻近器官损伤,吻合口无张力。术后传统组发生吻合口漏1例。术后随访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临床分期Ⅰ~Ⅲ期的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可清晰解剖肠系膜下动脉各分支,在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Dixon术保证了吻合口的血运,降低了吻合口张力,从而降低了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末端回肠悬吊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住院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Dixon);B组行Dixon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C组行Dixon加改良末端回肠悬吊术。比较三组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营养学指标,外周血电解质浓度,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式对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的吸收利用未产生显著改变。B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F=0.004,P<0.05),二次手术率(100.00%)与A、C组的3.33%(1/30)相比显著升高(χ2=81.562,P<0.001)。A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各1例(6.67%),B组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2例(6.67%),C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3.33%),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4,P=0.809)。 结论改良末端回肠悬吊术操作简单,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能有效降低造口还纳手术率,减轻患者因造口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二次手术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吻合器结肛吻合在3D腹腔镜腹部无切口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运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120例行3D腹腔镜腹部无切口低位直肠前切除单吻合器结肛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技巧、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12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90.50±20.71)min、术中出血量(50.69±15.21)ml、术后进半流食时间(2.18±1.03)d,术后住院时间(9.56±2.13)d、术后标本的远切缘及环周切缘为阴性。其中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腹腔冲洗液细菌培养阳性2例。术后随访1年,吻合口狭窄1例,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选择性施行3D腹腔镜腹部无切口低位直肠前切除单吻合器结肛吻合术安全可行,具有临床运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Robotic versus laparoscopic anterior resection for rectal canc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hort-term outcomes DU Xiao-hui.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short-term outcomes of da Vinci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in rectal cancer radical surger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a Vinci robotic rectal anterior resection (robotic group) and 15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y-assisted rectal anterior resection (laparoscopic group)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 in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were compared retrospectively. Evaluation was focused on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term outcomes. Results The blood loss was significant less in the robotic group than that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53.9±12.4??mL vs.??75.7±58.6??mL??P=0.000??. The operating time was longer in the robotic group than that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208.5±118.5?? min vs.??173.7±35.4??min??P=0.0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ime of first flatus passage??the time of first diet??the time of removing the urinary catheter??the number of retrieved lymph nodes??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length of stay??P>0.05??. In addition??the cost of surgery was significant higher in robotic group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aparoscopic group ??(84.0±13.1) thousands yuan vs. (69.6±12.7) thousands yuan??P=0.004??. Conclusion Da Vinci robotic system is safe and feasible for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The short-term outcomes of the robotic anterior resection of rectal cancer is identical to those of the laparoscopic operation. The long-term oncologic outcomes need the further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分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前切除术的78例直肠癌病人(机器人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期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156例直肠癌病人(腹腔镜组)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及近期疗效。结果 机器人组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53.9±12.4)mL vs.(75.7±58.6)mL,P=0.000],但手术时间延长[(208.5±118.5) min vs.(173.7±35.4)min,P=0.003]。两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费用明显高于腹腔镜组[(8.4±1.3)万元 vs.(7.0±1.3)万元,P=0.004]。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前切除术安全可行,与腹腔镜手术具有相同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早期吻合口出血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5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结果:术后吻合口出血18例(3.9%),于术后3~18 h发现;出血量100~500 mL。5例经内镜下钛夹止血,8例经肛门吻合口缝合止血;各有1例出现术后吻合口漏。5例采取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止血药等保守方法,其中3例出现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分期无显著相关性。内镜下止血中位费用为2158元;保守治疗中位费用为441元;经肛门缝合止血中位费用为263元。结论:吻合口出血是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易于早期诊治,止血的关键在于选择安全、可靠的方法,避免副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早期腹泻(术后1~7d)与吻合口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间行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4~7cm)前切除术的192例(A组)和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间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236例(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患者术后早期腹泻发生率为19.3%(37/192).其中9例予止泻药物治疗;早期腹泻和无早期腹泻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16.2%(6/37)和5.2%(8/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早期腹泻发生率为16.5%(39/236),均予以止泻药物治疗,其中3例患者接受肛门蕈状双套管冲洗引流:早期腹泻和无早期腹泻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1%(2/39)和4.1%(8/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2,P〉O.05)。A组与B组早期腹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腹泻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早期腹泻提示可能存在吻合口瘘.积极治疗术后早期腹泻可一定程度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低位直肠切除保肛手术(Dixon)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低位直肠癌住院患者62例,按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单纯保肛组(29例)和联合造口组(33例)。单纯保肛组患者仅接受低位Dixon保肛手术治疗,联合造口组患者在单纯保肛组基础上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治疗。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恢复情况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肛门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联合造口组的手术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单纯保肛组(P<0.05);联合造口组的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联合造口组的Wexner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保肛组(P<0.05);同单纯保肛组相比,联合造口组术后6个月排尿频率、脓血便、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和焦虑评分均较低(P<0.05)。 结论低位直肠癌Dixon保肛手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可在加快患者恢复速度的同时,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67例患者与开腹行直肠癌前切除82例患者之间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远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量、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分析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r检验。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平均时间[(195±54.5)min与(148±52.1)rain],平均出血量[(30.0±10.1)ml与(200±40.0)ml],平均排气时间[(3.0±1.0)d与(6.0±1.0)d],平均进流食时间[(4.0±1.0)d与(6.0±2.0)d],平均住院时间[(7.0±1.0)d与(12.0±1.2)d],腹腔镜手术组优于开腹手术组(t值分别为:5.34、37.07、18.22、7.92、27.7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结清除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验值分别为:t=1.77、r=0.17、χ^2=0.76,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能满足肿瘤根治的要求,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已经逐渐被大家所公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