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依据中药药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的程度,病理机制等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癌和致畸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加工而制成的中药成品。在使用中成药时,不能因其成分为中药材而随意、盲目地用药。中成药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应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让中成药在疾病治疗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了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发生的原因以及避免发生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荧光素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荧光素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7977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原因。结果:本组不良反应1258例(发生率15.8%。恶心711例,呕吐299例,皮肤荨麻疹110例,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96例,咳嗽、打喷嚏35例,一过性晕厥7例)。且年龄、性别因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而不同厂家荧光索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不相关。结论:荧光素钠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染色剂,一般只发生轻度的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具有解毒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短期小剂量使用不良反应少,而长期大量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多。若滥用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下人员应慎用或禁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5.
人们传统上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有人甚至认为没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这种认识其实是一种误解。近几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相继见诸报端,而马兜铃酸事件、排毒养颜胶囊等报道更是令人震惊,中药的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将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统计分析,方法:对3年间由医生、护士、药剂人员填写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从6个方面跟踪分析。结果:统计显示药物不良反应有三个特殊,即男性患者比例较大;高龄患者比其他年龄组高;抗感染药,解热镇痛及抗肿瘤药发生反应比率大;而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为皮肤反应,中枢神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居多。结论: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建立起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监察报告制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哮喘具有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用量小、不良反应轻而少、使用方便、长期规律用药不产生激素依赖、停药后无反跳等优点,因而在哮喘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相对于糖皮质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ICS的局部不良反应常被认为是少见的小问题。但是,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局部不良反应常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ICS局部不良反应也应重视。现将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减轻接种 DPT 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9月768例接种百白破疫苗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接种期间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观察两组 DPT 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程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3%(P <0.05),而不良反应程度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循证护理明显降低儿童接种 DPT 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对不良反应程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药的不良反应琐谈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张丽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303-130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数量趋升而对不良反应监测严重滞后。针对这一现状的紧迫性,本在参考大量献的基础上,不良反应的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特征及预防的相应对策入手,全方位阐述中药不良反应。目的是使人们正确地对待中药,合理地使用中药,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临床病例报道日渐增多,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致死亡的病例亦有报道.笔者认为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剂是在传统的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加工而成的无菌制剂,实践表明,中药注射剂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但由于中草药成分和组分比较复杂。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已不断有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报道。根据有关资料,现总结以下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作用与不良反应,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警惕中西药物联用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西药物联合组方的制剂相当普遍,使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现象日益突出。不少临床医生合用中西药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不仅浪费药物,增加患者的负担,而且也给安全用药带来很大隐患。有研究资料表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常常随着联合用药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而成倍增加。因此重点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在药代动力学方面,中西药物合用主要不良反应是影响某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与西药相比,西医大夫普遍认为中药的毒性小一些,少一些,相对西药而言,大家对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关注不够。据国家药品评价中心统计,2005年中药不良反应上报病例占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的14%,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则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75%。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有多发性、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现的抗感冒药所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进行了整理研究和报导。根据已知研究,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及耳鼻咽喉等器官。而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是西药制剂,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也有发现,但远较西药为少。认为大力提倡使用中药和开展抗感冒中成药制剂的开发与研究,对预防和减少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两个概念容易被混淆,其实药物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是有所区别的。不良反应的内涵要比毒副作用大,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只是不良反应中的两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其安全防护。方法对新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新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机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认真防护,迅速有效抢救,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安全防护体系,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7.
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有人统计,美国约有3%的病人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在住院病人中有10~20%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有0.24~2.9%病人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造成死亡。国内资料也说明,湖南省长沙市七个市级医院311例死亡病例分析,其中15例死亡与用药不合理有关,占15%。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增加,不仅与药物滥用有关,而且与不合理的停药也有关。合理的停药则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刘珊 《大家健康》2016,(11):22-23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老年人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该院住院期间发生西药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120例,对其用药和身体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分析老年人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结果: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中,抗菌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而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药动学、药效学的改变以及药物联合使用的影响和滋补品的滥用。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还知道这种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防治。结论:老年人的西药不良反应症状可以通过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大大降低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中药的大量使用和中成药剂型的发展,有关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报道呈增加趋势。一些常见的中药注射液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也多次出现不良反应,但仔细研究起来,大多数不良反应不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20.
日前,在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第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9种常用药因疑有较重不良反应而被通报。昨天,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博士指出,元凶并非药物本身,关键在于用药不当。建议病人用以下药物时暂用可替代药;没有替代药的,千万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再用药,老人、儿童、孕妇尤其要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药。感冒通(片剂):警惕出血性不良反应。该药可疑不良反应病例有:消化道出血、血尿、过敏反应等。建议老人、儿童、肝肾功能下降者、有出血倾向及对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组胺药过敏者慎用。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