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 比较曲安奈德(TA)玻璃体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对适度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方法 屈光度≥6D,增生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A、B级,眼轴长度≥26 mm但<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萎缩轻或不明显,0~1级且深度≤2 mm巩膜后葡萄肿的适度高度近视MHRD患者43例43只眼纳入观察.将43只眼随机分为内界膜剥除组和内界膜保留组.其中,内界膜剥除组24只眼,内界膜保留组19只眼.TA玻璃体染色辅助PPV后,内界膜剥除组行内界膜剥除,内界膜保留组不行内界膜剥除.手术后1周,l、3、6、12个月时随访,比较两组间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差异.结果 手术后12个月,内界膜剥除组视网膜复位22只眼,视网膜复位率91.67%;内界膜保留组视网膜复位18只眼,视网膜复位率94.74%;两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内界膜剥除组黄斑裂孔闭合14只眼,黄斑裂孔闭合率58.33%;内界膜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57.89%;两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9,P=0.824).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77).结论 采用TA辅助PPV治疗适度高度近视MHRD眼,其视网膜复位、裂孔闭合及视力改变与内界膜是否剥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裂孔闭合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山东眼科研究所就诊的一组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连续性病例共49例49只眼,记录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黄斑裂孔直径,剥除内界膜范围.统计分析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47只眼(95.92%)视网膜复位.18只眼(36.73%)黄斑裂孔闭合(A组);31只眼(63.27%)裂孔未闭合(B组).A、B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A组术后视力好于B组;原始裂孔大小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裂孔闭合几率低.裂孔闭合提高视功能预后.裂孔大小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适度与极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41例高度近视MHRD住院患者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眼轴长度< 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脉络膜萎缩轻,0~1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24只眼(适度组);眼轴长度≥29 mm,RPE及脉络膜明显萎缩,2~3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17只眼(极端组).两组患者均行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手术完毕时行C3F8眼内填充.对手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者行再次手术.以手术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第1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1.67%、64.71%,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17.65%.两组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P=0.049)、黄斑裂孔闭合率(x2=6.787,P=0.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83%%、88.24%,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23.53%.两组比较,视网膜复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黄斑裂孔闭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4,P=0.027).手术后12个月,适度组视力提高14只眼,视力不变9只眼,视力下降1只眼;极端组视力提高6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两组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09,P=0.647).结论 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适度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孔闭合率较极端高度近视MHRD患者更高,但视力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无染色剂辅助下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及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一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术的14例(14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后随访1~6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裂孔闭合形式.结果 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4只眼(100%)(其中1只眼为单纯注入C3F8复发后再次手术的).术后视力提高11只眼(78.6%),无变化3只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中不使用染色剂辅助,减少了视网膜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1例22眼纳入研究,其中10眼联合白内障手术.术眼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LogMAR视力、眼压、OCT、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者20眼占90.91%;一次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7眼占31.82%;术眼LogMAR视力由术前的1.95±0.44增加到术后的1.57±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低眼压者5眼占22.73%;随访中发生高眼压者8眼占36.36%;并发黄斑前膜1眼占4.55%;并发晶体混浊6眼占27.27%.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视网膜复位率较高,但黄斑裂孔闭合率相对较低,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的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23眼,其中13眼行玻璃体切除,10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所有术眼均填充C<,3>F<,8>气体,术后随访观察黄斑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和视力变化.随访8~46个月,平均21.7个月.结果 内界膜剥离组术后视网膜复位9/10(90.00%),内界膜保留组视网膜复位7/13(53.85%),两组中视网膜复位的患眼视力改善无显著差异.结论 内界膜剥除可以解除视网膜前膜的切线牵引力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界膜剥除对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5例(15眼)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除,长效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视力等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3月。14眼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一次手术的成功率93.33%,OCT检查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眼黄斑与脉络膜贴服紧密,黄斑孔完全闭合率86.67%。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一过性高眼压、白内障等。结论内界膜剥除治疗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于2012-01/2013-12间收集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45例45眼,分为玻璃体切割内界膜撕除联合后巩膜加固组( A组)28眼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撕除组( B组)17眼。术前分别行视力、眼压、间接检眼镜、OCT检查,术后随访6~12mo,行视力、OCT检查,分别对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裂孔闭合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1)视力检查:术后视力:A 组1.19±0.39, B 组1.51±0.34,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视网膜复位率:A组100%,B组88.2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A 组82%,B 组5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可更好的改善视力,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  相似文献   

9.
Tang S  Li J  Huang S  Zhang C  Lin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63-666,I002
目的 探讨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的影响。方法 对4 1例 (41只眼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A组 :单纯玻璃体切除 19只眼 ;B组 :玻璃体切除加视网膜内界膜剥除 2 2只眼。A组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气体或液体交换及C3 F8眼内填充术 ;B组患者在A组术式的基础上 ,于术中增加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所有患者术后均保持面朝下体位10~ 14d。结果  4 1只眼中 ,术后黄斑裂孔完全闭合 37只眼 ,相干光断层扫描显示黄斑裂孔已消失 ,总闭合率为 90 2 %。其中A组 19只眼中 ,有 15只眼黄斑裂孔闭合 ,闭合率为 78 9% ,视力略有提高 ;裂孔未闭 4只眼 ,相干光断层扫描仍见黄斑裂孔 ,视力无提高或降低。B组 2 2只眼经相干光断层扫描 ,证实黄斑裂孔已完全闭合 ,闭合率为 10 0 0 % ,视力明显提高。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 ,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4 86 5 ,P <0 0 5 ) ;视力改变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χ2 =0 0 0 0 ,P >0 0 5 ) ,但视力提高 2行以上者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4 385 ,P <0 0 5 )。结论 玻璃体手术是治疗黄斑裂孔患者的有效方法 ,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有利于术后裂孔的闭合及其解剖结构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高度近视MHRD患者28例,均行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辅助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对比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统计黄斑区裂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5例2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3例13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2例12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7~15 d.观察最佳矫正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检查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 结果 A组13只眼中,7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53.8%;B组12只眼中,11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1.7%.B组视网膜复位率明显优于A组(X2=4.427,P=0.046);25只眼中,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17只眼,占68.0%.其中,A组13只眼中,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A组患者的46.2%;B组12只眼中,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B组患者的91.7%.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40,P=0.020).A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32,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5,P=0.041),B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5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1,P=0.012).两组间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1.5,P=0.16).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能通过完全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增加视网膜顺应性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5例2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3例13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2例12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7~15 d.观察最佳矫正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检查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 结果 A组13只眼中,7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53.8%;B组12只眼中,11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1.7%.B组视网膜复位率明显优于A组(X2=4.427,P=0.046);25只眼中,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17只眼,占68.0%.其中,A组13只眼中,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A组患者的46.2%;B组12只眼中,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B组患者的91.7%.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40,P=0.020).A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32,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5,P=0.041),B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5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1,P=0.012).两组间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1.5,P=0.16).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能通过完全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增加视网膜顺应性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28例28眼,均行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吲哚菁绿辅助的ILMP以及硅油填充手术,术中将曲安奈德注射于玻璃体腔,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24mo,患者手术后平均LogMAR矫正视力为1.01± 0.31,与手术前平均LogMAR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8,P<0.01).黄斑裂孔闭合19眼(68%),黄斑裂孔未闭合9眼(32%),26眼视网膜复位(93%),6眼出现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可阻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再生,提高视网膜复位率.  相似文献   

14.
刘海军  毕小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71-1872
目的:探讨和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2011-03/2013-03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16眼)和对照组(14眼),治疗组给予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但未联合内界膜剥除,观察术后2 mo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提高率。
  结果:治疗组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提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 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 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 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 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 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 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420, 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与 PPV 联合内界膜剥离术(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伴或不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3例36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15眼行玻璃体切除术(不剥离内界膜);Ⅱ组21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术中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如行硅油填充、C3 F8填充、光凝、冷凝等。术后随访3~12mo,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Ⅰ组15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LogMAR )较术前平均提高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7);Ⅱ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LogMAR )较术前平均提高0 .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3,P=0.000);两组间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3, P=0.006)。Ⅰ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46.67%;Ⅱ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85 .71%;比较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P=0.025)。Ⅰ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1 .67%。Ⅱ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4 .73%,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6,P=0.418)。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和术后视力,但对于视网膜的复位率较不剥膜者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术前,术后1wk, 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术后1wk, 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19.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需再次手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7例17眼,其中11例是第1次经玻璃体切割联合膨胀气体填充后黄斑裂孔未闭合,6例是黄斑裂孔闭合后晚期复发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彻底黄斑前膜剥离,2例行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全部病例联合硅油内填充,11例术后补充氩激光光凝。结果 17例17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全部复位,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随访3—24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无1眼复发。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中彻底剥离黄斑前膜,剥离视网膜内界膜,硅油填充和激光光凝可有效封闭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53只眼)黄斑裂孔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前后矫正远视力、黄斑裂孔的分期,术后裂孔是否闭合与术后视力预后的关系.结果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形态恢复正常者42只眼,改善者8只眼,无改善者3只眼.12只眼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手术后裂孔闭合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有效率94.3%,裂孔闭合率79.2%.结论使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可以增加黄斑裂孔闭合率、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