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绝经综合征是由于妇女绝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而出现性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严重影响绝经期妇女的生活和工作。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围绝经期年龄段的妇女约占总人口的10%,即1.2亿~1.3亿,预计到2030年,50岁以上的妇女将增加到2.8亿以上[1],随着女性处于绝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年龄向老年过渡的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大多在45~55岁之间[1].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2].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雌激素减少而出现的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 绝经后至老年期还会出现全身各系统和器官一系列退行性变, 从而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赵艳 《光明中医》2008,23(11):1865-1866,F000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的症状。年轻妇女如因病卵巢受损丧失功能,或因手术切除,或因药物影响卵巢功能后,同样可以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状。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传统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根据其精神神经症状,也有人认为可归属脏躁范畴。  相似文献   

4.
彭仙 《光明中医》2014,(5):1118-1120
绝经(menopause)是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围绝经期开始年龄约在40岁左右,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短者1年,长者高达12年,绝经的年龄一般在45~55岁。我国城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  相似文献   

5.
李莉 《河南中医》2003,23(8):82-82
更年期是人生命周期中一个特定时期 ,在女性即指妇女在中年时期卵巢功能从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更年期开始于绝经前 10a,就是 4 0岁左右 ,而卵巢功能明显衰退的临床标志就是绝经。绝经后经过 10年左右的时间 ,当卵巢功能完全消失 ,妇女就进入了老年期。根据其生理变化的情况还可以划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 ,因为是围绕绝经前后的时期 ,又可称为围绝经期。更年期妇女所出现的症状综合起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血管舒缩失调症状 :如潮热 ,心悸 ,出汗 ,胸闷和胸痛等 ;②神经精神症状 :如抑郁 ,情绪不稳 ,记忆力减退 ,注意力不…  相似文献   

6.
二仙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围绝经期心理疾病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称为围绝经期,年龄在40—60岁,包括绝经前2~5年和绝经后1年。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消逝,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激素替代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进入绝经期后卵巢功能衰退 ,其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明显减少 ,而雌激素的缺乏使大量骨质丢失 ,导致年老妇女容易发生骨折[1] 。为防止骨的继续丢失 ,保持骨量 ,笔者对 10例绝经后妇女进行了雌激素替代 (即应用尼尔雌醇 )疗法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0例绝经后妇女年龄 4 9~ 6 8岁 ,平均5 4 6岁 ;绝经年限 1~ 2 0年 ,平均 3~ 6年 ;其中 2例为手术绝经 ,其余为自然绝经。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综合征症状 ,包括潮热多汗、睡眠障碍、情绪异常、腰背部疼痛及心悸、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等。全部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围绝经后妇女性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4年1月-2014年3月以自拟问卷调查表调查本地区45~64岁的1400例妇女的性生活状况、绝经年龄、阴道萎缩情况;再给其发放自制的性生活满意度调查表并由本院妇科医师对其进行健康检查,主要以阴道健康检查为主。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的性生活满意度普遍降低;绝经、经济状况、阴道健康水平是影响围绝经妇女性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容易丧失自信心,产生不良情绪,直接影响性生活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9.
绝经前后诸证发病机理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绝经前后,是指月经停闭前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实际上包括有近绝经期月经紊乱、绝经期月经停止及绝经后进入老年期以前的整个时期,通常指45岁至55岁的这段时间。但亦有个别妇女的绝经期早在40岁以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与绝经后妇女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LCT)的意义.方法:本院2007年3月~2008年3月门诊LCT检测阳性患者行阴道镜检测,绝经后妇女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病理阴性者予以局部雌激素治疗后1个月复取LCT.结果:绝经后妇女未能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阳性率为3.70%,而未绝经妇女为15.7%.绝经后妇女未明确诊断意义的腺上皮细胞(AGCUS)阳性率为33.3%,而未绝经妇女为57.1%.绝经后妇女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阳性率为30.7%,而未绝经妇女为41.7%.绝经后妇女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阳性率为100%,而未绝经妇女为100%.结论:绝经期妇女ASCUS者与未绝经期ASCUS患者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阴道镜检测阴性绝经期患者经过给予局部雌激素治疗后复查LCT约89%恢复正常.而LSIL、AGCUS两者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阳性率相对均较高,应予以重视.而HSIL两者阳性率均高,无显著差异,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年龄向老年过渡的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大多在45~55岁之间,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此阶段是女性一生的多事之秋,诸多与雌激素相关疾病均在此时期易发生。但是,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非是迅不及防,很多病症是发病早期就会发出各种信号来示警,甚至很多疾病完全可以预防其发生。围绝经期疾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雌激素减少而出现的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绝经后至老年期还会出现全身各系统和器官一系列退行性变,从而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老年性阴道炎、骨质疏松症及动脉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雌激素受体(ER)在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妇女阴道组织中的表达,为绝经泌尿生殖道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因妇科良性疾病行阴式或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61例(育龄期24例,围绝经期18例,绝经后期19例)患者的阴道前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及免疫组化(IHC)方法检测3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ERα、ERβm 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3组阴道壁组织中均有ERα和ERβ表达,而且在3组中ERα和ERβ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ERα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育龄期妇女(P0.05),而且绝经后妇女ERα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围绝经期妇女(P0.05);而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ER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育龄期妇女(P0.05),同时绝经后妇女ER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围绝经期妇女(P0.05)。[结论]绝经影响阴道组织中ER的表达,育龄期正常的阴道组织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萎缩的阴道组织中ER的表达差异可能与绝经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与绝经后妇女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LCT)的意义。方法:本院2007年3月~2008年3月门诊LCT检测阳性患者行阴道镜检测,绝经后妇女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病理阴性者予以局部雌激素治疗后1个月复取LCT。结果:绝经后妇女未能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阳性率为3.70%,而未绝经妇女为15.7%。绝经后妇女未明确诊断意义的腺上皮细胞(AGCUS)阳性率为33.3%,而未绝经妇女为57.1%。绝经后妇女低度鳞状上皮内痛变(LSIL)阳性率为30.7%,而未绝经妇女为41.7%。绝经后妇女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阳性率为100%,而未绝经妇女为100%。结论:绝经期妇女ASCUS者与未绝经期ASCUS患者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阴道镜检测阴性绝经期患者经过给予局部雌激素治疗后复查LCT约89%恢复正常。而LSIL、AGCUS两者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阳性率相对均较高,应予以重视。而HSIL两者阳性率均高,无显著差异,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张晓峰用坎离交泰汤(自拟)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疗效显著,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108例,均为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西安市中医院门诊收治患者。年龄40~56岁,平均48岁;病程6个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75-2076
<正>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绝经过度期多逐渐发生,围绝经期妇女出现因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该综合征也可因卵巢手术摘除、放射破坏而引起。围绝经期症状比较复杂,原因也不单一。症状可轻可重,有的人无明显不适,而有的人却症状十分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临床主要表现在:月经紊乱,潮热,多汗,心血管系统症状表现突出;其它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南昌市青山湖区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分析骨质疏松症重点人群,探讨居民骨量异常的现状及发病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方法:2020年1月—12月对南昌市青山湖区(主要是南钢街道11个社区)共6258例55~65岁绝经后(绝经1年以上)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32.13%;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平均为-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OR=1.964,P<0.05),牛奶摄入及日常锻炼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OR=0.725、0.718,P<0.05).结论:本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比例较高,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年龄、饮食、运动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即绝经过渡期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最显著的变化是卵巢功能逐渐减退,生育能力丧失,最终卵巢内卵泡耗竭,不能分泌雌激素,导致绝经。生殖道萎缩以及一系列退行性改变,绝经是妇女生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但部分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烘热汗出、失眠烦躁、易激动或相继出现心悸、高血压、阴  相似文献   

18.
绝经综合征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中国6大城市妇女绝经综合征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了解中国城市更年期妇女现状,从而为更年期妇女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3年在全国东、西、南、北、中6大城市医院门诊就诊的424名45~55岁更年期妇女,进行问卷式社会人口统计学调查,并对其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绝经综合征门诊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统计结果可以反映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社会的知识水平及生活标准,其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受上述一般资料的影响。[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常发于45~55岁绝经过渡期妇女,发病率较高。妇女在绝经前后期,随着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身体机能下降,常会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等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对闫平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女性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是围绝经期。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80%在44-54岁之间。围绝经期历时有长有短,短的历时1-2年,长的历时3-5年,甚至更长。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并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是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