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双胎妊娠产科处理与围产儿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产科处理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观察46例双胎妊娠的胎方位、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胎儿娩出间隔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分析上述因素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胎方位、早产儿、低体重儿、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胎儿娩出间隔时间过长均影响围产儿预后。结论 正确的产科处理能改善双胎妊娠围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双胎妊娠的临床特点,探讨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149例200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分娩的双胎妊娠产妇,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成2组.其中,阴道分娩组34例,手术分娩组115例.对2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孕妇年龄、孕产次、受孕方式、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孕期并发症、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围产儿预后等指标,探讨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二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高于手术分娩组(P均<0.05).孕周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逐渐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妊娠< 34周者高于≥34周者;新生儿窒息率妊娠<32周者高于≥32周者(P均<0.05).胎儿出生体重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逐渐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相同孕周下,围产儿体重对预后影响最为明显(P<0.05).结论 影响双胎妊娠结局主要因素有分娩方式、分娩孕周及胎儿体重.改善双胎宫内发育环境,促进胎儿体重增加和器官成熟,延长孕周,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与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有助于改善母婴尤其是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双胎妊娠1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新生儿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8例双胎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为1.87%,双胎妊娠胎膜早破发生率30.95%,早产发生率63.10%,剖宫产率80.95%,新生儿窒息率7.44%,新生儿体重平均(2.35±1.05)kg,平均分娩孕周(35.7±3.5)周.结论:双胎妊娠胎膜早破、早产多发,应加强围产期高危监护,实行孕期住院保胎,分娩方式应结合孕周、胎方位、胎儿体重等因素选择,对改善双胎妊娠结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婕 《吉林医学》2013,(25):5174-5175
目的:探讨绒毛膜性质对双胎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128例早中孕B超诊断为双胎妊娠者,根据B超及产后胎盘胎膜病理检查判断绒毛膜性质,将患者分为单绒毛膜双胎组及双绒毛膜双胎组,比较两组孕妇间妊娠胎儿丢失(流产+死胎),孕期复杂性双胎发生[1],分娩孕周,孕<34周早产,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的差异。结果:单绒毛膜双胎妊娠胎儿丢失率,孕期复杂性双胎发生率,孕<34周早产率均较双绒毛膜双胎高,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出生儿所占比例亦高于双绒毛膜双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均较双绒毛膜双胎差,故及早判断绒毛膜性质,并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的孕期监控及干预,适时终止妊娠,有利改善双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许咏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43-144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孕周与围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年分娩的72例双胎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孕周新生儿窒息率及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72例双胎分娩共获活产儿144例,其中新生儿窒息28例,围产儿死亡2例。结论:对无明显并发症的双胎妊娠应尽可能延长孕周至35~38+6周,但不宜超过39周。  相似文献   

6.
杨健红 《广西医学》2007,29(1):35-36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分析71例双胎妊娠的主要并发症、妊娠结局,并与同期150例单胎妊娠做比较.结果 双胎妊娠的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位不正、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孕周越小围产儿死亡率越高,孕周越大剖宫产率越高.结论 加强双胎妊娠的产前监护和指导,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正确选择分娩方式,对改善双胎妊娠预后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生长不一致的孕产妇及围产儿情况。方法:收集我院产科2009年8月一2013年8月住院分娩的26例双胎妊娠生长不一致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26例同期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生长一致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孕产妇孕期情况及围产儿结局。结果:研究组孕产妇一般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孕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双胎输血综合征、一胎胎死宫内、胎儿畸形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小于孕龄儿、新生儿窒息、转NICU、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双胎妊娠生长不一致的母体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较差。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干预及治疗对改善胎儿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52例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善双胎妊娠新生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3年10月住院分娩的152例双胎妊娠的临床资料。包括并发症对新生儿的影响;分娩时孕周、方式、胎方位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新生儿分娩顺序及两个胎儿出生间隔时间与新生儿窒息关系。结果各种并发症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绝大多数为早产儿。孕周≤34周分娩的新生儿与孕周34~37周分娩的新生儿预后有显著差异。非头/头位的双胎妊娠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预后有显著差异。头/头位双胎妊娠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预后无明显差异。第一个出生的新生儿窒息发生较第二个低。两个出生间隔时间≤15分钟,第二个出生的新生儿窒息率较低。结论双胎妊娠要积极预防并发症,从而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特别是阻止胎龄≤34周的早产儿出生。非头/头位孕周>34周的终止妊娠时以剖宫产为宜,两个胎儿出生间隔时间尽可能≤15分钟。  相似文献   

9.
111例双胎妊娠分娩的临床分析广东省花都市胡忠医院马晓慧双胎妊娠母婴并发症多,胎先露异常、手术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等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故临床已作为高危妊娠对待。本文就分娩方式和围产儿预后的关系对我院10年间111例双胎妊娠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0.
双胎妊娠114例分娩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4例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胎方位,胎儿体重,孕妇合并症的关系,及其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表明,剖宫产率从头/头位、头/臀位、臀/头位、横位依次上升;新生儿死亡11例多为低体重、小孕周儿、分析认为,选择分娩方式,应从胎方位、胎儿体重、胎儿成熟度及孕妇合并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围生期处理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为双胎妊娠的围生保健和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9例双胎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双胎妊娠并发症发生率高,早产49.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8.3%,贫血19.2%,胎膜早破25.3%。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随着双胎妊娠孕周的增加而下降,早产组与足月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及阴道助产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及阴道助产组围生儿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是影响围生儿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双胎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较高,早产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主要并发症。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应加强围生期保健,积极防治并发症,尽量延长孕周,选择适当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的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活产分娩的双胎妊娠127例临床资料,以双胎胎儿体重差≥25%为诊断标准,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孕妇一般情况、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及入住NICU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为26.1%,高于对照组的7.69% (P<0.05).研究组剖宫产分娩18例,占78.3%;对照组剖宫产分娩90例,占对照组总数的8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娩胎儿46例,其中小于胎龄儿21例,占46.5%;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双胎的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育一致性双胎,及早发现和处理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双胎,是改善胎儿和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心脏病79例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春宏 《广州医药》2009,40(5):21-2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对母婴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对79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包括双胎妊娠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中以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瓣膜病为主,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剖宫产占78%;围生儿82例中低体质量儿23例,新生儿苍白窒息1例,围生儿死亡2例,孕产妇死亡1例。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母婴预后与心功能级别和抗心力衰竭处理密切相关。剖宫产为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单胎妊娠女性围产期母婴结局与自然妊娠女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34例ART单胎妊娠女性(ART组)和20 906名自然妊娠单胎女性(自然妊娠组)围产期妊娠结局,分别比较两组间母婴 围产期并发症差异,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DM)、前置胎盘、早产、产后出血、分娩方式等,新生 儿结局如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性别比。结果:ART组较自然妊娠组GDM(χ2=67.978,P=0.000)、前置胎盘(χ2 =27.565,P=0.000)、早产(χ2=11.874,P=0.001)、剖宫产分娩(χ2=92.042,P=0.00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 加。ART组较自然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儿(χ2=13.534,P=0.000)、巨大儿(χ2=8.328,P=0.004)、新生儿转入 NICU(χ2=5.763,P=0.016)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结论:与自然妊娠女性相比,ART单胎妊娠女性母婴不良围产 结局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IVF与ICSI周期实验室及临床结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助孕技术的临床妊娠结局及产科结局。方法对843个IVF-ET及ICSI治疗周期的流产、异位妊娠、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孕龄、先天性畸形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单胎、双胎妊娠的结局分别进行比较。结果ICSI组的受精率显著高于IVF组,IVF和ICSI两组早期胚胎的发育情况、产科结局、围生情况及出生后婴儿的健康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双胎妊娠和单胎妊娠两组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早产的发生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双胎妊娠组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组(P<0·05)。结论IVF与ICSI两组的妊娠结局、围生儿结局相似;ICSI不增加胎儿畸形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几率,双胎妊娠是引起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及早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双胎发育不一致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120例双胎妊娠对象按新生儿体重差异≥25%为界值分成两组,分析对比孕产妇年龄、分娩前BMI等一般情况、分娩孕周、是否辅助生殖术后受孕、双胎绒毛膜类型、孕11-13 +6周B超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值、头臀径(CRL)及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合并症与新生儿体重差异是否存在相关性.两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t检验;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相关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双胎发育不一致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绒毛膜类型双胎的体重差异值高于双绒毛膜类型双胎的体重差异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9,P=0.032).双胎体重差异大小与孕妇的分娩孕周存在负相关性(r=-0.332,P=0.001);与胎儿的NT差异存在正相关性(r=0.310,P=0.003);与孕妇的年龄、BMI及CRL差异未发现存在相关性.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分娩孕周是发生双胎体重差异的保护因素(OR=0.821,95% CI=0.668-1.023,P=0.073),而NT差异是发生双胎体重差异的危险因素(OR=389.575,95%CI=269.429-612.203,P=0.012).结论 对于NT差值较大的双胎妊娠孕妇,可能存在早期双胎发育不一致的倾向或表现,尤其对于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胎儿体重容易出现更明显差异.应密切监护双胎发育,根据孕周,两胎儿体重差异程度及多普勒血流改变做出相应临床干预,以提高围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年3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4112例孕产妇,对其中的237例ICP患者的血清苷胆酸浓度、孕龄、胎儿体重、围产儿宫内窘迫、窒息及死亡等,与同期分娩的非ICP孕妇(3875例)的围产儿结局进行了比较。结果ICP发病率约为5.75%。ICP组平均孕龄和出生体重均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的新生儿体重差别主要表现在孕龄37周以上者。双胎和孕龄〈37周者。ICP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除双胎妊娠外,ICP组和非ICP组巨大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ICP组早产儿和足月(≥37周)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P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龄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001。而新生儿体重与孕妇血清的苷胆酸浓度无相关性。同时,ICP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ICP组,分别为77.22%VS46.33%,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51%和0.88%)明显高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ICP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却明显低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死胎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ICP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儿、剖宫产儿增加及新生儿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也可能增加。ICP患者血清苷胆酸水平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影响。出生体重降低和早产率增加可能主要与医源性提前终止妊娠有关。通过有效处理和适时终止妊娠,可能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和死亡的发生并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毒性红斑与围生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茵 《中外医疗》2010,29(26):19-20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毒性红斑的围生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1683例中发生新生儿毒性红斑3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出生时室内温度和湿度、体重与新生儿毒性红斑发生率关系密切;胎龄、胎儿分娩方式、羊水污染程度与新生儿毒性红斑发生率关系不大。结论新生儿出生时湿热环境和胎儿本身过重或胎龄过长是导致新生儿毒性红斑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围生期要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善双胎妊娠的产妇和围产儿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13年10月病案资料,包括双胎妊娠孕妇基本资料、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双胎妊娠女性年龄相对较大,有较高的平均身高和较重平均体重。虽然没有孕产妇死亡,但妊娠并发症均显着较高,其中早产发生率(36.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1%),胎膜早破(27.2%),贫血(29.5%),产后出血(15.9%),产前出血(6.8%),妊娠糖尿病(11.3%),羊水过多(4.5%),大多数患者有一个以上并发症。只有8%的患者没有任何并发症。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相比没有显著减少或增加围产儿结局。产科医生及时有效的判断行紧急剖宫产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结论双胎妊娠具有较高的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相比没有显著减少或增加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