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5例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特点:关节边缘骨侵蚀、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改变、软骨下骨硬化、骨性强直以及骶髂韧带钙化。结论根据骶髂关节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CT检查可准确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2.
对25例临床证实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改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尤其是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意义优于X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资料。结果50例患者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早期:骨关节面受侵蚀,骨皮质局限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状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MRI)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纳入者均分别实施计算CT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情况及对各种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I级、II级病变的检出率均明显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方法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0级、III级和IV级病变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和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均远低于MRI诊断(P0.05),两种方法在诊断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下增宽、关节强直方面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采用MRI检查对早期病变和征象的检出率远高于CT,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64例强直性脊柱炎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6例表现为单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髂骨侧关节面毛糙伴骨质硬化,36例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髂骨侧硬化、毛糙,邻近骨质不同范围骨质硬化,关节面下可示小囊状透亮影。16例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硬化,呈锯齿样改变,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缩窄。6例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小梁贯通,形成骨性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有敏感性。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对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MS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综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行MSCT检查,进行图像后处理,参照纽约诊断标准分析评级,并对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病程组患者骶骨关节CT表现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3例,占8.82%;Ⅱ级10例,占29.41%;Ⅲ级16例,47.05占%;Ⅳ级5例,占14.70%。不1同年龄组和不同病程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明显不同,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能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作出正确诊断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优化后处理技术;评价其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检查、CT骨算法薄层高分辨图像和MPR、MIP后处理技术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病变8例;双侧骶髂关节病变31例。CT表现为0级2例;Ⅰ级5例;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8例;与X线平片检查相比诊断早期病变及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图像和MPR、MIP后处理技术图像;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细节分级,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与X线平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表现,其中46例行骶髂关节,髋关节CT扫描,18例行腰椎CT扫描。结果:病变主要累及双侧骶髂关节84例(100%),其次为脊柱(74.8%)和双髋关节(37.9%),其他周围关节炎仅6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性性,对临床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检查十分必要,CT对病变的显示更清晰,对于X线平片可疑的病变,CT常可排除或肯定诊断,但不能取代X线平片检查。X线平片仍是诊断本病首选和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5例强直性脊柱炎经临床和X线平片证实,其骶髂关节均作S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SCT主要表现如下:骶髂关节间狭窄21例,关节面硬化21例,关节软骨下囊变16例,关节真空征16例,关节软骨钙化6例,骶髂关节强直3例,骶髂韧带钙化7例。结论:S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是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以ASAS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比较X线平片、CT、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43例发生骶髂关节病变。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平片(P<0.05)。MRI对Ⅰ级、Ⅱ级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囊肿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的诊断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和CT,其不仅能够有效检出骶髂关节病变,而且能对不同分级、不同类型骶髂关节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情况。结果 CT扫描检出率为80.5%,MRI扫描检出率为100%,MRI扫描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P<0.05)。在≤Ⅱ级病变中,MRI发现例数显著多于CT扫描,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MRI能发现更多Ⅱ级前病变;≥Ⅱ级病变,二者之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MRI显示明显优于CT,可用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17-118
55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均行螺旋CT与X线平片检查,对比观察螺旋CT与X线平片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和各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螺旋CT对病变分级为Ⅰ、Ⅱ级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和软组织肿胀的显示率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更敏感,且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SU)炎CT表现,旨在提高AS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80个)早期CT(≤Ⅱ级)表现。结果CT SIJ0级10个,关节未见异常改变。Ⅰ级30个,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模糊,毛糙,可疑局部凹陷、不规则;关节间隙积气。Ⅱ级40个,表现为骨板局部凹陷,不融合小侵蚀灶,或斑点状硬化,关节间隙同侧出现轻微局部不等宽或双侧不等宽,关节旁可见小囊变。结论CT可以发现SIJ炎的早期改变,对AS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MR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CT、MR检查,对三种影像学技术在早期(0~Ⅱ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Ⅰ~Ⅱ级病变的临床诊断上,MR的总检出率为97.92%,明显高于CT的87.50%和X线的8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上,MR是兼具准确性和有效性的诊断技术,能够及早的发现病变,并为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临床意义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62-3664
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采用X线、CT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临床纳入85例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观察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关节面侵蚀、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质囊变以及关节软骨肿胀上均有差异(P0.05);MRI在关节面侵蚀和关节面骨质囊变上与CT有差异,P0.05。三种影像学检查在0~Ⅱ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级、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0~Ⅱ级中于C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CT以及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具有诊断效果,其中MRI诊断率最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35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CT表现进行分析。方法本组35例患者,男27例,女8例,平均31.6岁,全部病例行CT轴位扫描,观察其CT特点。结果CT征象以骶髂关节毛糙、模糊、受侵蚀出现率最高,其他如关节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融合、髋关节受损等亦常出现。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主要表现关节面侵蚀及囊变,CT在发现早期病变影像征象方面有显著作用,临床对可疑者可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CT、MRI检查手段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就诊于本院的106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对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结果: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正确检出率分别为99.05%、90.57%、70.75%;对于0、Ⅰ、Ⅱ、Ⅲ、Ⅳ不同级别的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X线的检出率分别为0%、10.36%、24.24%、25.60%、10.01%;CT的检出率分别为0%、28.67%、26.11%、25.60%、10.01%;MRI的检出率分别为6.91%、29.89%、27.27%、25.60%、10.01%;对照三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级别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MRI在0-Ⅱ级的检出率高于X线和CT(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在Ⅰ-Ⅱ级的检出率高于X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Ⅳ级的检出率三者相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CT、MRI检查手段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考虑其轻度骶髂关节病变的检查方法应当考虑CT或者MRI,其中MRI的临床诊断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高分辨力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0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骶髂关节HRCT检查资料。结果180例患者按HRCT表现分为5期。包括:0级1例(0.56%);Ⅰ级38例(21.11%);Ⅱ级41例(22.78%);Ⅲ级91例(50.56%);Ⅳ级9例(5.00%)。Ⅱ级18例,Ⅲ级6例,Ⅳ级4例,0级1例,Ⅰ级38例。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 CT 和 MRI 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均采用螺旋 CT 和 MRI 影像检测诊断,比较两种诊断的影像表现和诊断结果。结果CT 影像 I 级诊断率为27.5%,显著低于 MRI 影像 I 级诊断率(42.5%),差异有显著性(χ2=3.96,P <0.05);影像0、II、III、IV 级诊断率与 MRI 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CT 和 MRI 均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有效诊断方法,二者各有其特点和不足,但 MRI 更适合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引起骶髂关节病变的疾病较多,较常见的有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本文采用高分辨CT对骶髂关节病变进行扫描,通过对CT征象的分析,旨在分析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