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硫酸核糖霉素与硫酸卡那霉素均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现有标准均采用化学显色法对其鉴别,专属性较差。本文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鉴别,克服了以上不足。1 仪器与试药恒温烘箱一台;硫酸核糖霉素与硫酸卡那霉素标准品适量;硫酸核糖霉素与硫酸卡那霉素制剂适  相似文献   

2.
我院遇到1例核糖霉素致小儿严重过敏反应,报告于下。患儿男,1岁2个月。患儿于1993年4月3日以发热、咳嗽伴烦躁3天就诊,诊断为气管炎,发病以来未用药。给予核糖霉素肌肉注射。患儿在门诊注射核糖霉素0.2g(江苏启东制药厂生产,批号920826),即刻出现呼吸骤停,口周、颜面发绀,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双眼上翻,颈强直,双上肢呈屈曲样、双下肢呈强直样痉挛,肢端冰冷,心率逐渐减至10~3O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发展一种新的选择性环氨基甲酸酯保护策略,用以合成具有环氨基甲酸酯结构的新型核糖霉素衍生物。方法全苄氨羰基保护的核糖霉素在氢化钠作用下环合,通过控制反应条件选择性在不同位点引入环状氨基甲酸酯保护基。将苄氧羰基催化氢化脱除可得含有环氨基甲酸酯结构的核糖霉素衍生物。结果通过反应条件的控制成功地实现了核糖霉素的选择性环氨基甲酸酯保护。脱保护得到了的核糖霉素衍生物,但并没有预期的抗菌活性。结论含有环氨基甲酸酯的核糖霉素衍生物的合成表明选择性环氨基甲酸酯保护策略是方便可行的。具有环氨基甲酸酯结构的核糖霉素衍生物可能并不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硫酯核糖霉素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氨或伯胺能与β-丁酮酸酯类及醛类反应产生二氢吡啶的原理[1],利用核糖霉素分子中的伯胺基[2]可以制得核糖霉素衍生物,并在294±1nm波长处有明显吸收峰,借此可以测定核糖霉素及其制剂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硫酸核糖霉素及新霉胺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核糖霉素(Ribostamycin,Vista-mycin)于1984年正式投产,并用于临床。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新霉胺,由于抗菌活性和毒副作用的差异,控制核糖霉素中新霉胺的含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法定分析核糖霉素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微生物法测定总生物效  相似文献   

6.
李秀绿  卢秋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72-3272
硫酸核糖霉素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属四环素衍生物,鉴于四环素为治疗梅毒的二线药物,而硫酸核糖霉素静脉注射吸收利用度及抗菌效率均高于四环素,故我们试用硫酸核糖霉素治疗早期梅素6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氨或伯胺能与β-丁酮酸酯类及醛类反应产生二氢吡啶的原理[1],利用核糖霉素分子中的伯胺基[2]可以制得核糖霉素衍生物,并在294±1nm波长处有明显吸收峰,借此可以测定核糖霉素及其制剂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氮脒青霉素系脒基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尤其对大肠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以本品治疗302例感染患者,病种包括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及伤寒等,有效率为87.5%。同时设核糖霉素及SMZ-CO对照组,结果表明,本品治疗尿路感染及伤寒的疗效与核糖霉素、SMZ-CO相似;治疗菌痢的疗效则优于SMZ-CO组.302例中仅2例发生皮疹。  相似文献   

9.
国产核糖霉素的产生菌3719—75链霉菌,是我所于1975年从广东韶关土壤中分离到的菌株。它所产生的抗生素,经化学鉴别,证实与文献报道的Ribostamycin(或Vistamy-cin)相一致。核糖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对革蓝氏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临床上对许多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报道国产核糖霉素的药理研究。 实验与结果 材料:核糖霉素硫酸盐,由本所实验药厂提供,为白色粉末,置阴凉干燥处保存,临用前,用pH7.5生理盐水配成适当浓度。 动物:实验动物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相似文献   

10.
虽然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G~-菌的抗菌作用甚强,但毒性反应特别是耳毒性反应较严重,近年来我国研制成功的核糖霉素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核糖霉素将成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最优秀的品种。核糖霉素的研究,国际上日本等国先于我国,我国是1982年由上海第四制药厂首次将产品应用于临床试验的,在治疗尿路感染、肺炎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并证实,该产品是氨基糖甙类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耳廓反射、耳蜗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及耳蜗铺片为听功能指标,对上海第四制药厂试制的核糖霉素进行了耳毒性研究,并与卡那霉素的耳毒性作对比观察。结果12只豚鼠每天按每公斤体重给核糖霉素400mg,连续28天,在给药期间耳廓反射阈没有变化,停药后检查内耳生物电和组织结构,与正常动物相比,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电位的幅度均正常以及内、外毛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然而,在10只豚鼠给予卡那霉素,其剂量及注射天数相同于核糖霉素,所有动物全部发生严重耳聋,耳廓反射消失,内耳生物电及毛细胞完全丧失。实验结果表明核糖霉素与卡那霉素相比几乎无耳毒性。  相似文献   

12.
硫酸核糖霉素致小儿昏睡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酸核糖霉素致小儿昏睡3例冯清祥,唐鹏祥,李成果(山东铝厂医院淄博市255069)核糖霉素是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抗菌谱与卡那霉素相似。毒性较低,尤其对听觉和肾脏的毒性均较小,故儿科使用较多。现将我院儿科应用哈尔滨制药厂生产的核糖霉...  相似文献   

13.
据Kleinknecht D等报道,庆大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可延长庆大霉素的半衰期,增加肾毒性。马统勋等报道,兔与人体药动学研究证明,羧苄青霉素可延长庆大霉素的消除半衰期;核糖霉素的耳、肾毒性低。本文报道核糖霉素(RSM)与羧苄青霉素(CBPC)合用的兔体药动学。  相似文献   

14.
旋光度法测定硫酸核糖霉素及其注射液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硫酸核糖霉素及其注射液含量的旋光度法。方法:在室温下、pH4.5~6.5范围内将硫酸核糖霉素或其制剂用蒸馏水适当稀释,即可用旋光光度计测定。结果:线性范围为5000~40000u/ml,回归方程为α=0.655C+0.029,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0.21%(n=5)。结论:注射液pH值、温度、时间等因素对测定影响甚微。方法便捷、可靠,可用于硫酸核糖霉素注射液中间体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5.
核糖霉素(Ribosfamycin,RSM)又称威斯他霉素,是一种广谱低毒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我国于1983年初研制成功并逐渐投放市场。但此药的临床疗效国内报道尚不多。笔者在临床中对87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曾用核糖霉素治疗,现将疗效观察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患儿,男性42例,女性45例。发病年龄在6个月至5岁(6个月~1岁28例;1~3岁45例;3~5岁14例)之间。  相似文献   

16.
硫酸核糖霉素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硫酸核糖霉素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20-C),24h内配伍药液外观、pH值,含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关键词##4硫酸核糖霉素;;甲硝吐;;配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有关物质的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建立硫酸核糖霉素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硅胶G为吸附剂,以2 丁酮 甲醇 异丙醇 浓氨水 水(10:12:3:8:2)为展开剂,用0.2%茚三酮的水饱和正丁醇溶液显色。结果核糖霉素主斑点与新霉胺及其他杂质斑点分离完全;检测限为0.08 μg。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且操作简便,可用于硫酸核糖霉素及其制剂的有关物质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2,4-二硝基氟苯柱前衍生化,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检测,建立了核糖霉素及杂质新霉胺的反相快速HPLC测定方法,按USP(XXⅡ)版附录分析方法评价的要求,对本方法的重现性,灵敏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等指标作考察。结果满意。因采用高效细颗粒短进行分离,整个分析时间于5min内,实现了高效快速测定。运用所建立的分离测定方法,对硫酸核糖霉素原料药及注射液中核糖霉素及霉胺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9.
2,4-二硝基氟苯柱前衍生化反相快速HPLC测定核糖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2,4-二硝基氟苯(DNFB)柱前衍生化,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检测,建立了核糖霉素及杂质新霉胺的反相快速HPLC测定方法。按USP(XXⅡ)版附录分析方法评价的要求,对本方法的重现性、灵敏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等指标作考察,结果满意。因采用高效细颗粒短柱进行分离,整个分析时间于5min内,实现了高效快速测定。运用所建立的分离测定方法,对硫酸核糖霉素原料药及注射液中核糖霉素及新霉胺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0.
核糖霉素与新霉素均可能含有杂质新霉胺。新霉胺既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又是核糖霉素与新霉素B、C的降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成品中控制新霉胺含量很有必要。中国药典和英国药典制定了新霉素中新霉胺的限度检查方法,沈国孚等曾用薄层色谱法对新霉素组分分析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还未见薄层色谱法分析核糖霉素的报道,我们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核糖霉素和新霉素中新霉胺进行了定量。 新霉素中B、C为差向异构体,结构虽极相似,但它们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却有很大差异,C的生物活性只为B的二分之一,但耳毒性却为B的两倍。Bacsa等曾报道用薄层法分离B、C,但我们反复试验,未能重现,后经摸索选出一展开系统,较成功地分离子B、C,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粗略对其定量。 实验采用岛津CS—93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