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延续护理需求的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延续护理服务需求调查表对2017年1月─6月我院神经内科出院的脑卒中病人或家属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得分为103.51±19.18分,延续性护理需求较强烈;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健康教育需求、社会支持需求以及康复指导需求。[结论]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延续性护理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开展脑卒中病人延续护理服务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展社区远程康复服务对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从同一卒中单元出院的脑卒中病人,将自愿直接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的设为对照组,自愿直接进入社区康复管理的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实施社区远程康复服务,在病人入组第1天、发病后第60天、发病后第90天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病人进行评定。[结果]两组病人在入组第1天、发病后第60天、发病后第90天Fugl-Meyer量表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院的脑卒中病人实施社区远程康复服务模式能促进病人的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其发病率每年达2 17/10万[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脑卒中病人存活率大大提高 ,但致残率达 70 %~ 80 % [2 ] ,生活不能自理者达43 .2 % [3 ] 。由于种种原因 ,病人不能长期住院 ,常在病情稳定后返回家中继续接受康复治疗。由于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 ,致使大部分病人错过最佳康复时机 ,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工作、生活 ,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 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社区康复的意义  陈君等[4] 在调查脑卒中偏瘫病人后报道 ,约 73 .5 %病人出院回家后有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的愿望 …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与脑卒中有关的出院后有效社区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为卒中病人出院后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应用计算杌检索Cochrane Library、Ovid MEDLIN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等数据库,收集关于脑卒中病人出院后社区有效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检索年限为2002年-2013年,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11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系统评价;4篇重点介绍了脑卒中病人出院后社区规范化管理的内容,7篇重点介绍了关于脑卒中病人出院后社区的康复治疗,2篇对脑卒中病人出院后规范化管理及康复进行了评价分析.[结论]对脑卒中病人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能提高病人认知和行为水平,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有效的社区管理应建立家庭-社区-医院三级网络模式,完善健康档案,建立电话回访等流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浙江省部分城市老年住院病人健康相关居住环境风险及其对老年病人出院后康复的影响,为建设安全的老年居住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健康相关居住环境风险评估问卷、老年病人出院后康复情况问卷对浙江省部分城市180例老年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我省老年病人健康相关居住环境风险总体不高,但在意外、残障、焦虑和抑郁以及呼吸循环疾病风险等方面仍存在较高的风险。健康相关居住环境风险与老年病人住院时间呈正相关,与病人出院后90d康复状况、出院后活动以及生活自理情况呈负相关。[结论]重视居家环境安全对老年病人出院康复的重要性,建议将老年病人健康相关居住环境风险评估纳入护理评估体系,并提供居住环境改善相关的针对性信息支持,确保老年病人安全和及时出院,促进出院后居家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社会参与功能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社会参与功能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因子。方法:对24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患者住院治疗结束后,出院第8周对其进行自主参与问卷(IPA)测评,统计患者在室内自主参与、家庭角色参与、室外自主参与和社会生活参与方面的评分,并计算总分;分析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卒中类型、发病次数、健康介入、居住环境、工作情况、糖尿病及高血压发病情况与患者社会参与功能的相关性。结果:247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参与功能缺失和障碍。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自主参与问卷评分受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卒中类型、工作情况和健康治疗介入等因素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卒中类型、工作情况和健康治疗介入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患者无配偶、患有缺血性卒中、退休无业及未接受康复治疗介入的患者,社会参与功能较差。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进行积极康复治疗,将有助提高患者社会参与功能,促进其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出院脑卒中后遗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病人在家自行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社区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入组时、6个月后对病人进行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康复情况,认知功能评分(MMSE)评价病人认知障碍的康复情况;入组时评定病人的语言功能障碍,6个月后评定病人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6个月后FMA评分、MMS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促进脑卒中后遗症病人运动、语言、认知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对延续性护理的意愿和需求,为此类病人家庭护理支持提供依据及建议,从而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方法]对1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质性研究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对脑卒中病人出院后延续护理意愿和需求的真实体验提炼出5个主题,包括健康知识相关方面的需求、对经济方面的需求、居家康复的需求、社会方面的支持及负性情绪增加。[结论]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病人人群中需求度高,今后应加强社区康复的建设,使社区康复和医院康复相结合,制定出针对脑卒中病人的延续性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王艳桥  蒋运兰  王艳  冯玉  王蓉  唐晴 《护理研究》2013,(28):3090-3092
[目的]了解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卒中防治知识得分水平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探讨病人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对其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95例住院病人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脑卒中防治知识量表和自我管理行为调查量表。[结果]64.74%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总体掌握差,46.10%的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差;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卒中防治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用药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脑卒中处理知识则与自我管理行为总体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的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行为有待强化;脑卒中防治知识会影响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建议加强用药知识等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付云  李慧 《护理研究》2009,23(22):2017-2019
[目的]探讨实施脑卒中肢体康复俱乐部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52例脑卒中肢体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在院时进行脑卒中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出院时行常规的出院健康教育,观察组另外参加脑卒中肢体康复俱乐部全程活动;两组分别于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运用脑卒中相关知识问卷对肢体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出院时对照组和观察组脑卒中知识问卷及格率分别为23.08%和19.23%;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脑卒中知识问卷及格率上升,患肢肌力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P<0.05).[结论]脑卒中康复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帮助病人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张婕  陈玉荣  刘春凡 《全科护理》2020,18(24):3153-3155
[目的]探究家庭医生签约制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脑卒中病人自我效能感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90例社区脑卒中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社区脑卒中干预,观察组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制指导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治疗依从性、Barthel指数及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量表评估结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SES量表、治疗依从性、Barthel指数及SS-QOL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医生签约制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可提高社区脑卒中病人自我效能感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卒中单元对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提高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依从性和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8月成立卒中单元前后各半年住院的9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48例入住卒中单元,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分别于入院1周内和出院前评定两组病人的康复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入院1周内两组病人的康复依从性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的康复依从性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魏建民  杨杰  刘郡 《全科护理》2012,(20):1908-1909
[目的]探讨多渠道加强脑卒中教育对病人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病人分为实验组(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非卒中单元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卒中单元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与训练,以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BI)指数评定,分别在入院后24h和治疗后30d对病人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FAM及BI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比较,实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作为一种多元医疗模式,多渠道加强脑卒中病人健康教育,提高了病人依从性,可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功能的康复,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涂英  廖敏怡 《全科护理》2016,(13):1307-1309
[目的]探讨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685例家庭病床病人一般信息、居住状况、疾病及所接受的居家护理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病老年人对家庭病床的需求量较大,92.85%家庭病床病人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8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的比例高达42.49%;家庭病床分布范围广,空巢家庭占50.94%,老年夫妇与子女居住的家庭占39.15%,养老院居住占9.91%;家庭病床的主要收治对象是老年慢性病病人,其中脑血管意外的病人高达71.24%;居家护理内容广泛,基本医疗护理类47.29%,康复护理类14.97%,中医护理类37.73%。[结论]社区护士能满足患病老年人医疗康复服务的需求;社区护士将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发挥独特的专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增高,由此引起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的脑卒中后情感障碍亦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刘永珍[1]报道卒中后情感障碍可高达70%以上,严重妨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康复,影响卒中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早期心  相似文献   

16.
付云  李慧 《护理研究》2009,(8):2017-2019
[目的]探讨实施脑卒中肢体康复俱乐部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52例脑卒中肢体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在院时进行脑卒中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出院时行常规的出院健康教育,观察组另外参加脑卒中肢体康复俱乐部全程活动;两组分剔于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运用脑卒中相关知识问卷对肢体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出院时对照组和观察组脑卒中知识问卷及格率分别为23.08%和19.23%;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脑卒中知识问卷及格率上升,患肢肌力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P〈0.05)。[结论]脑卒中康复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帮助病人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60例社区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居住情况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需求内容主要是健康教育、疾病相关指导和康复指导;需求方式包括专科护士服务、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网络通信、社区护士服务等。[结论]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较为强烈,应针对服务人群的特征以适宜的方式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失读、视空间障碍等。据相关调查显示:脑卒中后有50%-70%的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其中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几率是未发生卒中患者的6 ~ 9 倍[1]。据冀战一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近1/3发生痴呆,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生痴呆的发生率相近,脑梗死的痴呆发生率约30.1%,而脑出血的痴呆发生率约为27.5%,尤其是卒中后12个月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大,而且可能持续到数年之后[2]。因此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影响患者康复质量和导致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其对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躯体功能障碍的影响。认知功能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影响脑卒中的全面康复[3]。早期进行认知训练不仅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而且还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4]。因此,针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害性及国内外早期康复锻炼模式进行综述,为下一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孔肖华 《全科护理》2013,(27):2505-250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神经内科脑卒中病人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病人84例,其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病人44例为观察组,应用一般护理模式的病人4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时间、焦虑程度、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Kamofsky)及出院后6个月再次卒中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住院时间、焦虑程度、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及再次卒中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19.1d±3.5d、45.1分±2.7分、97.7%、65.8分±2.5分、6.8%;对照组分别为27.6d±3.2d、57.1分±3.5分、82.5%、54.4分±6.3分、1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明显缩短脑卒中病人的住院时间,明显降低病人的焦虑情绪,提高病人出院后生活质量评分,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降低脑卒中病人再次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周口市农村脑卒中病人社会支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在河南省周口市管辖范围内便利抽取的167例农村脑卒中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病人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得分分别为(8.43±2.17)分、(21.07±3.18)分、(6.98±2.00)分、(36.43±5.29)分,与国内常模相比较低。中青年农村脑卒中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是否康复锻炼、疾病态度及是否接受过村医帮助是病人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康复锻炼及收入水平是病人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结论]周口市农村脑卒中病人社会支持水平低下,应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开展适合农村病人、病人家属及社区人员的脑卒中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支持资源,教育病人家属重视病人的身心健康,及时为病人带来支持与帮助,并号召社区内其他成员接纳脑卒中病人,促进脑卒中病人融入社区生活,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