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89例慢性肾炎患者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测定与中医辨证分析,发现本病辨证分型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特点的高血粘状态。肺脾气虚型以全血粘度增高明显,肝肾阴虚型以血浆粘度增高为著,而脾肾阳虚型则表现为全血粘度降低、血浆粘度增高。提示血液粘度测定,可作为本病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对研究肾脏病的气、血、阴、阳本质和临床上采用益气活血、养阴活血、温阳活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血液流变性与痰湿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30例痰湿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探讨痰湿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痰湿在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变是全血粘度比、全血还原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增高,而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比粘度正常。说明痰湿实质是以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为特征。化痰祛湿法能显著降低全血比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降低血沉、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血液微循环。  相似文献   

3.
脾胃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5例脾胃疾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225例健康人正常值对照。结果表明:脾胃阳虚、脾胃气虚型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均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值;湿困脾胃、脾胃湿热型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则较正常值明显增高。提示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为临床脾胃疾病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6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血瘀证37例,痰浊证31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同时观察健康人62例以作对照。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的血液流变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共同之处为全血比粘度(低切变速度下)和血浆比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清甘油三脂增高。而血瘀证血液呈高度“浓、粘、聚”状态,全血比粘度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更甚,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清总胆固醇增高;痰浊证血液流变学改变反映了痰浊阻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血浆比粘度和血清甘油三脂的增高。此为冠心病辨证分型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特征。方法观察两个医疗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9例的血液流变性指标分布。结果全血粘度中全血粘度低切为74.14%,全血粘度高切为64.79%;红细胞刚性指数(63.64%)异常病例最多;红细胞比容(44.58%)次之;血浆粘度(28.43%)和纤维蛋白原(0%)最少。结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液粘度增高可能主要受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比容增加的影响,受血浆粘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血浆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浆粘度的变化不但关系着全血粘度值的变化,也直接关系着血沉及血浆大分子球蛋白的改变,而血浆球蛋白的增加又促使血沉加快.所以,血浆粘度或者是血沉增高的患者须同时检测血浆球蛋白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血浆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浆粘度的变化不但关系着全血粘度值的变化,也直接关系着血沉及血浆大分子球蛋白的改变,而血浆球蛋白的增加又促使血沉加快.所以,血浆粘度或者是血沉增高的患者须同时检测血浆球蛋白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的临床表现,为合理治疗高血压提供相关血液学的机理。方法:血压正常130例与高血压20例分别检测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的浓度。结果:高血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均较血压正常组高(P〈0.05)。高血压组男性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较女性高(P〈0.05)。血压正常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高血压病常伴有动脉壁的损害,导致血液粘度增高,而血液粘度的增高又可使组织血流量减少,小动脉壁缺血,这些均可加剧病情发展,为此检查高血压患者血液三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坦桑尼亚HIV感染者血液流变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例坦桑尼亚HIV感染兼有瘀血证候者进行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测试,与10例HIV阴性居民对比。结果显示:HIV阳性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正常人高,尤以血浆比粘度增高明显。进一步证实这部分HIV感染者有血瘀证候表现存在。  相似文献   

10.
对39例肝硬化病人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球压积、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教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无腹水组病人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均增高,反映了血淤的病理学变化,有腹水组病人的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降低,反映了血虚的病理学变化,同时,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增高,又反映了血淤的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和中医证型的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转移状态的关系。方法:观察63例不同分期的胃癌患者的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胃癌组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聚集率等明显地健康人组(P〈0.05,P〈0.01)。无转移组(8例)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等项与健康人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  相似文献   

12.
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人的舌质及全血粘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时人体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发生变化,特别是全血粘度增高已被认为是糖尿病之特征性改变。舌质是反映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糖屎病人的舌质多数表现为淡红暗(以后简称淡暗)及红暗。为了探讨舌质与全血粘度的关系,我们观察了82例糖尿病淡暗舌及红暗舌病人的全血粘度,并重点观察了糖尿病患者经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肺肾气虚型肺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比观察33例肾气虚型肺胀组和32名健康在人组的血液流变学。结果GA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均比GB组血液流变学增高,提示GA组患血液粘滞性增高,符合“气虚血瘀”,“肺朝百脉不利”的肺胀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ICCVD)和精神分裂症(SP)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选择ICCVD(包括TTA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症)和SP患者,对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血小板粘附率指标进行检测,并取正常组作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CCVD各组和SP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P<0.01),红细胞刚性增高(P<0.05),SP血小板黏附率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流变处于高粘度状态是ICCVD的危险因素之一。SP患者血粘度增高,可能与机体处于应激素状态和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并分析高血压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采用全自动黏度快测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 4 5例高血压患者、5 8例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 30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高血压患者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 ,有统计学意义 ;脑梗死患者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血黏度的增高受红细胞和血浆黏度的双重影响 ,全血黏度增高是血压增高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与血液流变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通过40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发现颈椎病与血液流变性之间有着内在联系,颈椎病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的数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的数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颈椎病可能会导致血液粘滞度的增高,而血液粘滞度增高则可能会引发颈椎病和/或加重颈椎病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通腑醒神口服液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ET-1,TNF-a及血粘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腑醒神口服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通腑醒神口服液组每天加用通腑醒神口服液1次100 mL,口服1日2次,疗程20天。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LG-R-80A血液流变仪测定全部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血清TNF-a,血粘度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1次。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ET-1、血清TNF-a、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纤维蛋白原(FI)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1、血清TNF-a、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纤维蛋白原(FI)水平呈正相关。通腑醒神口服液组治疗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常规组(73.3%,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1、血清TNF-a、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纤维蛋白原(FI)水平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ET-1、血清TNF-a、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纤维蛋白原(FI)水平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通腑醒神口服液组较常规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通腑醒神口服液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1、血清TNF-a、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纤维蛋白原(FI)水平,减轻脑血管内皮胞的损害,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缺损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检测85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60例正常人对照并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全血粘度增高,以中切L和低切为明显,血浆粘度增高(P〈0.05),显示出高粘滞综合征的特点.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表明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容易导致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并发微血管损伤的流变学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报告依据.  相似文献   

19.
5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测定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沉,K值6项指标均有明显增高,与健康人相应数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同时此类患者“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较多,说明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液呈高粘滞性。  相似文献   

20.
通脉口服液对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随机分为通脉高剂量组,通脉纸剂量组、全水宝组、病理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治疗4周后,眼眶采血,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通脉口服液可以改善系膜增殖性肾炎大鼠全血比粘度(包括低切及高切)、聚集指数、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P均<0.01)及全血还原粘度(P<0.05)。结论:通脉口服液有降低全血比粘度(包括低切及高切)、聚集指数、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P均<0.01)及全血还原粘度(P<0.05)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