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比较绝经后妇女L2-L4椎体及髋关节两个部位的定量CT骨密度(BMD )测量诊断骨 质疏松的效能。方法175例绝经妇女,年龄48-96岁,平均年龄为69 ±9岁。同时QCT测量L2-L4椎体的平均体积骨密度及髋关节类DXA的面积骨密度,右股骨颈和全髋二个感兴趣区(ROI )。 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 )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80 mg/cm3 )和WHO髋关节DXA骨密 度诊断标准即股骨颈或全髋感兴趣区的T值(-2.5 SD )进行骨质疏松诊断。比较二者诊断骨质疏 松的效能。结果175绝经后妇女中,QCT骨密度测量腰椎部位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是44%( 77/175 )。如果采用髋部检查股骨颈部位为11%.( 19/175 ),全髋部位为14%.( 24/175 ),或二者任一 部位为18%_( 31/175 )。如果只做腰椎,不做髋关节,有7人漏诊,而如果只做髋关节,不做腰椎会漏 诊44人。结论采用QCT骨密度测量,绝经妇女腰椎检查骨质疏松检出率为44%_,而髋部检查检出 率为18%_。采用QCT骨密度测量,测量腰椎一个部位就可以诊断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应用QCT探索骨质疏松症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应用QCT检测健康成年人腰椎骨密度 ,探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制造 60 0HQ的CT(单能 ) ,对 12个年龄段 (5年为 1段 ) 5 14名 (男 2 0 6人 ,女3 0 8人 )健康志愿者 (除外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及严重腰椎疾病者 ) ,进行L3松质骨BMD检测。结果①峰值骨密度位于 3 0岁年龄段 ,男性 (2 2 7 8± 2 7 0 )mg/cm3;女性 (2 40 9± 2 9 0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 (P <0 0 1) ,至 45岁年龄段时 ,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 :女性 5 0岁、男性5 5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有二 ,第一 ,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BMD均值降低 2 5SD以上。第二 ,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BMD减少 3 0 %以上可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④首次提出骨质疏松分 4级 (Ⅰ、Ⅱ、Ⅲ、Ⅳ级 )诊断标准及诊断量化表。结论 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②骨质疏松分级诊断标准 ,给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指标。③诊断量化表能帮助临床医师直接、准确、快捷的做出骨质疏松症的分级诊断并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 2014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提供参考。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2.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OCCGS)建议的-2.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并提出了在使用DXA骨密度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和美国放射学院(ACR)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cm3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FRAX应用。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multi-detector CT volumetric helical,MDCT VH)扫描中添加骨密度检查内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进行腰椎检查的体检者80名(56-68岁老年女性),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与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两种方法测算受检者L2-L4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按照2007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ISCD)制定的QCT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对同组受检者诊断,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两组骨质疏松诊断结果:L2BMD值、L3 BMD值、L4 BMD值、平均BMD(mean BMD)值、T值、Z值进行一致性分析,对两者间出现的差异与可能影响因素如:年龄、体质指数、腹围、臀围、扫描层面夹角等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测量反映骨质疏松程度的meanBMD值、T值、Z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两法测量BMD值、T值相关性较高,BMD值的相关系数=0.975(P0.05),T值的相关系数=0.97(P0.05)。结论腰椎MDCT VH扫描骨密度测量具有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获取内容丰富,能间接减少患者辐射剂量、节约医疗成本,临床实用意义高,可尝试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欧洲人胸腰椎尸体骨外周骨定量CT (pQCT)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人 T3 至 L5椎体骨矿物含量 ,骨密度及面积。方法 用外周骨定量 CT(p QCT)仪测量 40具老年尸体 6 0 0个椎体骨矿物含量 ,骨密度 ,椎体横断面面积等。结果  T3 至L5椎体总骨密度为 188.2 5 m g/ cm3~ 191.6 0 mg/ cm3 ,松质骨密度为 12 8.0 1mg/ cm3~130 .6 6 m g/ cm3 ,皮质下骨密度为 45 4.90 mg/ cm3~ 46 1.87mg/ cm3 ,皮质骨密度为 76 4.13mg/ cm3~76 9.5 5 m g/ cm3 。结论 为国内开展脊柱椎体 p QCT测量提供参考数据 ,为进行欧洲人与国人脊柱骨矿物含量、骨密度及椎体横断面面积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秦皇岛地区健康中老年群体腰椎骨密度(BMD)水平及骨质疏松状况,探讨定量CT(QCT)测量在诊断该地区中老年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秦皇岛市骨科医院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1 299例,应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全身螺旋CT机配套体模及应用软件进行第2、3、4腰椎骨密度定量测量,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BMD水平及骨质疏松发生情况。结果在研究纳入的全部1 299人中,骨质疏松的比例平均为49.0%,其中男性为33.0%,低于女性的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636,P0.001)。男性和女性BMD在45岁之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40~44岁年龄组BMD水平分别为(153.03±35.40) mg/cm~3和(165.81±31.84) mg/cm~3。在45~49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BMD峰值开始出现第一次下降,在55~59岁年龄组开始出现第二次下降,女性在60岁之后BMD水平下降幅度要大于男性。结论本研究探索了秦皇岛市1 299例中老年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对秦皇岛地区中老年人群Q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QCT椎体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标准.方法 对53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68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L4椎体BMD测定.结果 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以BMD≤x-2.0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有68例,且各年龄段的BMD值均明显低于骨量截断值;如以BMD≤x-2.5SD为诊断标准则有60例.结论 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以BMD≤x-2.0SD为诊断标准,更符合临床实际病例,并能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基于双层光谱CT腰椎扫描获得的椎体体积HU值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门诊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腰椎双层光谱CT扫描,包括QCT。同时测量纳入患者L1和L2椎体的体积HU值和基于QCT扫描的体积骨密度值。依据腰椎QCT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体积HU值与QCT测量的体积骨密度的关系。使用ROC曲线分别计算体积HU值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最佳诊断阈值以及使用逻辑回归模型确定性别、年龄和体积HU值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结果 L1和L2的平均体积HU值与QCT测量的BMD之间有极好的相关性(r= 0.941, P<0.001);ROC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54.73 HU(灵敏度为92.9 %)和106.52 HU(灵敏度为86.6 %);年龄和基于双层光谱CT测量的体积HU值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显著相关(P<0.001),OR值分别为1.172和0.928。结论 基于双层光谱CT测量的体积HU值和QCT测量的体积BMD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基于腰椎体积HU值的阈值能准确预测骨量异常减低和骨质疏松,因此,体积HU值可以作为临床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③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而就诊的432例骨折人群。腰椎骨密度采用美国Mindways的定量CT系统,测量腰椎第1~2椎体骨密度(如果有骨折椎体则测量临近的一个椎体),取平均值。采用国际定量CT腰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即腰椎骨密度120 mg/cm~3为正常,80~120 mg/cm~3为低骨量,80 mg/cm~3为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人群采用脊柱侧位定位像,由有经验的骨放射医师根据Genant椎体骨折半定量分析法对胸4~腰4每个椎体分别判断为正常(0),轻度(1),中度(2)和重度(3)骨折。每个个体只要有一个椎体≥1,判断为骨折,每个个体椎体骨折的最高值作为该个体的骨折严重程度。脊柱骨折人群均有X线,CT和/或MR检查至少有一个椎体明确骨折。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 20~40岁正常青年人的腰椎骨密度男性为(163.26±28.82)mg/cm~3,比女性(174.45±29.24)mg/cm~3低,P0.001。50岁开始,一直到80岁,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P0.05)。40~83岁正常社区人群以国际骨质疏松症定量CT诊断标准,人群33.2%为骨密度正常(120 mg/cm~3),38.3%为低骨量(80~120 mg/cm~3),28.5%为骨质疏松(80 mg/cm~3)。其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分别为7.14%,14.6%和30.63%,呈倍比关系。432例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6%脊柱定量CT骨密度低于80 mg/cm~3,其余14%骨密度在低骨量范围。结论建立了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定量C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定量CT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适合中国人群,可以用于中国人群的定量CT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双能CT(DECT)及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评价利用双能CT测量骨密度(BMD)的可行性。方法对56名志愿者采用DECT检查,获得钙值图,测量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同时应用QCT测量骨密度(BMD),分析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结果腰椎椎体骨钙CT值与BMD值呈显著正相关(L1-5椎体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5,0.692,0.739,0.673,0.686,P0.01);骨髓CT值与BMD值呈正相关(L1-5椎体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3、0.315、0.439、0.440、0.456,L5椎体P0.05,其余椎体P0.01)。结论 DECT所测量腰椎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QCT所测BMD值密切相关,可定量反映腰椎BMD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研究中老年体检女性血常规指标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问题。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中老年女性1 000名,收集其血常规指标、血糖、血脂、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同时使用QCT测量受试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量正常组(≥120 mg/cm3)、骨量减少组(80~120 mg/cm3)和骨质疏松组(≤80 mg/cm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血常规指标、血糖、血脂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计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BMD组间年龄、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L1 BMD、L2 BMD、L1~2平均骨密度(M-BMD)呈正相关(r=0.155、0.113、0.16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BMI、空腹血糖后,偏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M-BMD仍呈一定正相关(r=0.153,P<0.01)。结论 血小板计数与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防治、预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骨密度测量技术诊断骨质疏松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矿密度(BMD)是诊断骨量减少(低骨量,骨质疏松),评价骨丢失率和疗效的重要客观指标。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用来定义骨质疏松(OP)的诊断标准。目前非创伤性骨密度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X线光密度法(RA),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双能x线吸收测定(DEXA),定量CT(QCT)。不同的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和临床意义不同,在此简要综述几种BMD测量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儿童戈谢病(Gaucher disease , GD )治疗前后脊柱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Ly,BMD)的变化。方法30例确诊的郧阅患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耀17岁,平均年龄11.2依 4. 1岁,其中5例进行脾脏切除。在规范酶替代治疗和治疗9月后在常规随访CT扫描时,同时采用 定量CT(择uanLiLaLive com责uLed Lomography , QCT )测定T12-L4间无明显变形及病理性骨折的椎体骨密 度,取各椎体平均骨密度。采用配对贼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患儿骨密度变化。结果30例患儿治疗前 椎体平均骨密度值176.2依20.0 mg/cm3,治疗9月后平均骨密度值为197.8 ±18. 1 mg/cm3,较治疗前 椎体骨密度平均升高12.3豫(孕<0.01 )其中5例脾切除患儿治疗前后平均骨密度值分别为163.7±5.7 mg/cm3和190.3±5.2 mg/cm3,椎体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13.8%_。结论使用QCT骨密度测量 技术可以精确敏感的评估患儿骨密度情况及治疗疗效的反应,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同一组检测者,使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骨密度(h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QCT测量腰椎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设备,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志愿者63例(男性19例,女性43例),分别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BMD值和T值(n=63),再用QCT测量腰椎骨的BMD值和T值(n=63).分别以QCT测量腰椎骨T值、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T值,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诊断标准1994年WHO制定,T值≥-1.0SD为骨量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减低,T值≤-2.5SD为骨质疏松).用SPSS13.0软件对DTX-200和QCT测量的BMD值和T值,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两组骨质疏松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两种设备的检测结果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相同年龄段QCT测得的BMD较DTX-200测得的BMD要低,40岁以后更为明显,DTX-200与QCT测量的BMD值的相关系数=0.554(P<0.01),二者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符合率为52.4%.结论 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BMD值与QCT测量腰椎骨BMD值密切相关,目前直接使用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对QCT与DTX-200的测量结果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检测设备,不同的检查部位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或换算系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腰椎定量悦栽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诊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 连续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干部科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共59例,年 龄54耀92岁。本组病例均行腰椎正位和髋关节DXA及腰椎QCT检查,且两项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 1个月。结果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DXA -2. 5SD和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 )腰椎QCT < 80 mg/cm3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DXA诊断本组病例腰椎、髋关节及腰椎或髋关节任一部位骨质疏松 的检出率分别为0%_、. 5豫和8. 5豫。腰椎QCT诊断本组病例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35. 6豫。其中腰 椎QCT诊断为骨质疏松而腰椎正位DXA未诊断者21例,占35. 6豫,其中3例CT显示有骨质疏松性 椎体骨折;腰椎QCT诊断为骨质疏松而髋关节DXA或任一部位DXA未诊断者均为16例,占 27. 1豫。结论 腰椎QCT比髋关节DXA及腰椎正位DXA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更敏感。腰 椎QCT骨密度测量对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定与双能X线(DXA) BMD测量在老年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4例老年男性患者行腰椎QCT BMD测定和腰椎正位及髋关节DXA BMD测量,两项检查的时间间隔≤20 d。对比分析QCT测定BMD与DXA测量BMD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检出率。结果DXA诊断84例老年男性腰椎、髋关节及腰椎或髋关节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5. 95%、9. 52%、13. 10%;腰椎QCT测定椎体松质骨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35. 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腰椎QCT和DXA均可检测BMD,但腰椎QCT测定BMD的敏感性较腰椎正位及髋关节DXA测量BMD更好,更能准确反映出骨质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定量CT椎体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标准。[方法]对53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68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4。椎体BMD测定。[结果]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以BMD≤x-2.0 SD为诊断骨质量疏松症标准有68例,且各年龄段的BMD值均明显低于骨量截断值;如以BMD≤x-2.5 SD为诊断标准则有60例。[结论]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以BMD≤x-2.0SD为诊断标准,更符合临床实际病例,并能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非同步校准QCT测量腰椎骨密度在较长时间间隔内的精密度误差( precision error,PE),评估其长期体内可重复性。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2次非同步QCT腰椎骨密度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共526名)并按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2次检查间隔时间约1年,由同1名接受培训后的影像科住院医师测量受试者腰椎骨密度,计算其精密度误差。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非同步QCT测量腰椎骨密度的总体精密度误差为:RMS-% CV=2.57 %,RMS-SD=3.14 mg/cm3;不同组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同步校准QCT测量腰椎骨密度的长期体内可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临床随访观察;低骨量人群的腰椎骨密度变异度较骨量正常的人群高,骨密度较高的人群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腰椎定量CT(QCT)测定值进行分析,以探讨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变化的规律,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检出率。方法以出生并生活在昆明市区的50~79岁、绝经1年以上的社区女性208例为研究对象,用定量CT法测量其腰1至腰5的骨密度(BMD)。结果绝经1年以上的妇女BMD均值均进入骨质疏松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其BMD均值逐渐降低,且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的BMD均值均较北方同年龄段人稍低,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1),其中50~59岁年龄段上升速度较快,60岁以后上升速度明显趋缓。结论 QCT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均值稍低于北方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的程度稍重一些,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明显增高年龄段主要在55~59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腰椎QCT值与腰椎融合术后骨融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0例,男25例,女65例;年龄44~78岁,平均(64.18±6.61)岁。按照腰椎QCT值分为3组:A组(骨质疏松组,QCT值80 mg/cm3)26例,B组(骨量低下组,80 mg/cm3≤QCT值120 mg/cm3)38例,C组(正常骨量组,QCT值≥120 mg/cm3)26例。三组患者终末的骨融合情况采用腰椎X线片和CT评估并用Suk标准判定,终末疗效采用Fischgrund标准评估。结果 9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7个月,平均随访(14.93±9.99)个月,三组间的骨融合率、融合时间、终末疗效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肯定,但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可能会导致骨融合率降低,融合时间延长,甚至融合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