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中西医交融的结合点或共通点。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演变过程中,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机制与其“脾肾同病、骨枯髓空、骨肉不相亲”的病机特点存在诸多联系,或者说后者是NEI网络微观信息的最终表达。鉴于此,本文就骨质疏松(骨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结合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平衡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密度及骨质量降低?骨骼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 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是现阶段我国最常见的代谢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对应中医学“骨痿”“骨极”等疾病范畴?“肾 主骨生髓”理论是中医学关于肾-髓 ̄骨生化关系的经典论述? 中医认为“肾虚髓枯”是“骨痿”“骨枯”等疾病最重要的发病机 制?对后世医家治疗骨质疏松症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肾虚”“髓枯”具有确切的物质基础和对应的微观调控 机制?研究证实“肾虚———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HPA)轴功能紊乱”“髓枯———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功能紊乱或缺失”与 OP 的发病高度相关? 笔者结合中医学“肾虚髓枯”理论及其现代医学对其本质的科学阐释?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并 基于“肾虚髓枯”的病机综述中药以益肾补髓之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相关证据支持?以 期为今后进一步应用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相关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笔者对《黄帝内经》中“骨痿”“骨枯”“骨极”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把其中论及的概念、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经典原文整理分析并归纳总结,同时借鉴后世医家对该病的认识,总结出骨质疏松症应从“肝肾不足、脾肾亏虚、气滞血瘀”进行辩证论治,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肾论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纤维结构异常 ,从而出现骨骼疼痛、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国内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中医药防治本病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尤其是用补肾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本文试图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肾为本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的探讨 ,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1 理论探源祖国医学虽无“骨质疏松症”这一明确的病名 ,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当属中医的“骨痿”、“骨痹”、“骨枯”、“腰痛”、“虚劳”等范畴 ,其中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素问·痿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医"骨肉不相亲"理论,从中医基础理论、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综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痿)脾虚、肾虚和脾肾两虚病机的科学涵义,以及运用补肾健脾中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挖掘、完善"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抑制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然而GC的长期大量应用会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跃,导致骨质疏松症以及相关骨折,被称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GIOP属于中医学“骨痿”“骨枯”的范畴,“骨痿”的发病病机与机体阴阳失衡密切相关。细胞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调节“成骨-破骨”形成的骨稳态至关重要。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稳态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自和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基于GIOP发病的病机“阳有余而阴不足”探讨通过“调节自噬-平衡阴阳”来调控骨稳态,为防治GIOP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骨痿”范畴,中医药在临床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使得近年来对本病的中医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增多。现代研究中发现一些人体基础物质的功能和特性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功能、作用相似,这些人体基础物质的缺乏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精亏髓减,骨失所养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封藏功能作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对脏腑精气的贮藏与调控,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产生、发展多与肾的封藏功能失司相关。本文就《内经》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关系的现代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肌少-骨质疏松症是由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协同作用导致人体肌量减低、肌力减弱、骨强度与骨质量下降的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诊断治疗方法单一、临床危害巨大的特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成骨细胞、成肌细胞分化减弱、破骨细胞增殖加强有关。Wnt/β-连环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及核转录因子-κB等信号通路均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成肌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发挥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中医药治疗“肉痿”“骨枯”疗效显著,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都可通过干预上述信号通路表达达到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目的。通过总结上述信号通路与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医药临床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中医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骨痹""骨痿"等,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命门"作为原动力为藏精之所、元气之根并对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从"命门学说"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命门"具体形质下的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以期探索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机理,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与治疗原则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我国医务工作者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使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并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 ,由于对中医病因病理认识不一 ,导致临床证型、中医治则各家不一。为了使中医研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我们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和实验结果 ,对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与治则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以与同道共同探讨。一、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认识是近十年来才开始的。虽然古典医籍中“骨痿”、“骨痹”、“骨枯”、…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当前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主要病机,补肾为主要治法形成普遍认识,而脾虚对本病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根据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要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辩证论治,因证施治,不能简单地治疗某一脏一腑,要看到骨质疏松症的复杂性和难治性。从传统医学中脾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到脾脏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实验研究再到健脾补肾的临床观察,无不表明脾虚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地位。肾虚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补肾滋肾的治疗总则固然重要,与此同时必须要重视补益脾胃。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健康问题尤其是骨密度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目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主要集中在"肾主骨,生髓"方面,肾虚是其主要病机,而肝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相对较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中医整体观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治疗某一症状或某一脏腑,要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从中医学肝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到肝与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再到滋补肝肾的临床疗效,都说明肝对骨质疏松的重要性。补肾兼顾治肝,及早调肝养肝有益于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又为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古代文献和中医临床立法用药规律,结合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围绕肾之“精气”“阴阳”理论阐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变化为以肾精亏虚为先导,继而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导致骨髓失养、代谢紊乱、骨枯形伤,出现疼痛、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易发脆性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以补肾壮骨为主要治法已达成普遍共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搜索发现,脾虚在骨质疏松症的致病过程中亦起着关键作用。肾、脾两脏为先后天之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着眼于“脾肾相关”理论,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角度综述其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学内涵,并试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找寻中医基础理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理论渊源,优化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为更好得将祖国医学运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rimary osteoporosis,POP)作为一种全身性退行性骨病,以骨量低、骨细微结构破坏、易发生骨折为特点。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中医认为POP以肾虚为本,然 “肝肾同源”,故肝脏在POP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现代研究发现,铁过载和肠道菌群稳态失衡与POP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从肠道菌群、铁代谢角度探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在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斌  郭华  郝喜娟  傅骞  胡素敏 《中国骨伤》2012,25(7):611-616
太空中由于重力消失,体液分布紊乱,会导致承重骨的肌肉发生进行性萎缩,骨骼所受到的应力刺激减少或消失,成骨细胞增殖障碍,从而导致了失重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其他骨质疏松不同的是该类型的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部位选择性,且返回地面后恢复比较困难。常规干预措施如药物、体育锻炼、机械刺激等虽然对缓解骨丢失起到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着一定弊端。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主张从肾论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在地面实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采用补肾中药可以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从而对抗模拟失重所造成的骨量丢失。因此本文拟对失重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在对抗失重骨质疏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原发性OP和老年衰弱综合征成为目前常见的两种老年疾病。在中医理论方面,原发性OP以肾虚为本,脾虚为源,肝虚为关键,衰弱多由于老年人五脏俱虚,脾肾尤甚,二者有部分相同的病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二者在钙磷调节激素、外泌体、营养物质、炎症因子等方面均有联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从肝脾肾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原发性OP和衰弱之间的相同点,为后续两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