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37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8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2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4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同时合并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方法报告1例77岁男性患者因胃镜检查提示胃部双原发肿瘤2012年10月9日就诊于北京肿瘤医院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通过应用PubMed和GoogleScholer等英文数据库检索1995年以来的相关英文文献.共获得来自12篇文献共计40例胃癌同时合并胃MALT淋巴瘤的患者资料。结果该例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提示胃体病变符合进展期低分化腺癌,而胃底病变则为低级别胃MALT淋巴瘤。将该例患者与既往报道的40例胃癌同时合并胃MALT淋巴瘤患者合并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占61.O%(25/41),胃癌病灶处于早期者占65.9%(27/41),MALT淋巴瘤为低级别肿瘤者占82.9%(34/41),伴有幽门螺杆菌(却)感染者占72.5%(29/40),胃癌与胃MALT淋巴瘤不相邻或独立存在者占60.0%(24/40)。治疗方法选择全胃切除术者9例,胃大部分切除术者7例,另有25例治疗情况不明。结论胃癌同时合并胃MALT淋巴瘤临床较为罕见,其胃癌多处于早期,胃MALT淋巴瘤多为低级别肿瘤,常伴有耶感染,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胃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hCAF)在单核细胞(Mo)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肝癌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人hCAF;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密度梯度离心及磁珠分离法从健康人外周血浓缩白细胞中获得CD14+Mo。hCAF-CD14+Mo(1∶10)和CD14+Mo细胞在第1日及第4日均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 ng/ml)和白细胞介素4(20 ng/ml),共诱导6 d。两组细胞分为两份,一半加入脂多糖(LPS)200 ng/ml刺激3 d,另一半不加入LPS作为对照。最后细胞共分为4组:hCAF-Mo组、hCAF-Mo+LPS组、不成熟DC(iDC)组及成熟DC(mDC)组。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4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各组细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3、CD80、CD1a的表达情况,另一部分细胞分别与预染CFSE的淋巴细胞共培养5 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结果显示在hCAF干扰下Mo不能分化为DC。CD83、CD1a、CD80的表达在iDC组分别为(3.2±0.7)%、(61.7±8.4)%、(30.1±0.9)%,mDC组分别为(80.1±2.8)%、(83.2±6.0)%、(96.1±1.9)%,hCAF-Mo组分别为(1.6±0.9)%、(1.8±0.9)%、(16.0±3.2)%,hCAF-Mo+LPS组分别为(9.0±1.2)%、(1.1±0.4)%、(58.4±3.6)%。hCAF-Mo组与iDC组的CD1a、CD80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DC组的CD83表达极低,因此hCAF-Mo组与iDC组的CD83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CAF-Mo+LPS组与mDC组的3种表型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DC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率为(3.3±0.9)%,mDC组为(34.5±7.3)%,hCAF-Mo组为(5.3±1.2)%,hCAF-Mo+LPS组为(7.0±1.2)%。与iDC组相比,mDC组能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hCAF-Mo组和hCAF-Mo+LPS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较弱,与mD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hCAF可明显抑制Mo分化成DC,在肝癌的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腓骨长肌腱在不同方向上进行重建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韧带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踝标本6具,运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和压敏片技术,测量不同韧带重建方式的内外踝的应变、位移、胫距间负重面积、接触应力。结果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方向上斜向重建下胫腓在内外踝应变、位移、负重面积、接触压力方面均优于其他重建方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方向上斜向重建下胫腓,既有利于增强生物力学性能,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临床上指导下胫腓联合损伤韧带重建方案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三维荧光指纹图谱,建立一种鉴别真伪厚朴的新方法。方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扫描真伪厚朴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对所得图谱进行对比。结果真伪厚朴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在荧光峰个数、峰位置及峰强度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为鉴别真伪厚朴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肠憩室的内镜诊断情况,探讨结肠憩室病的发病情况以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科2011-2013年内镜下诊断的结肠憩室病3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憩室以右半结肠多见,其次为乙状结肠居多;来院就诊者以年龄在60岁者为多,且年龄越大,伴发憩室出血的几率越大。结论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腹泻、便秘、急腹症时,应及时做结肠镜检查,以除外结肠憩室病变,指导临床治疗,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根据军队医院当前任务、体制与工作要求,探讨如何建设强有力的应急保障队伍。采取搞好思想教育、强化战备观念、发挥军人主力军作用,加强对非现役文职人员及合同护士的军人素质培养,强化技术训练等。通过强化教育,认真组织,全员培训,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强有力的思想教育,针对性的全员培训,能提高应急战备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淼  庞文帅  王洋  窦剑 《器官移植》2013,4(3):141-14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肝脏灌注方法对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差异,为后期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实验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制备两种不同的单纯冷保存的离体大鼠肝脏灌注模型,分为实验组(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10只);对照组(经门静脉、腹主动脉及肝动脉灌注法,10只),灌注后取出肝脏置于4℃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保存,12h后切取肝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并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核因子(NF)-κB(SABC法)的表达情况。结果经12h冷保存后,两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示:肝脏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变性、肿胀及空泡形成,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不同程度的淤血,部分肝窦内皮细胞坏死并脱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两组之间NF-κB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法与经门静脉、腹主动脉及肝动脉灌注法,对离体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无差异,但前者操作相对简单,更容易在今后研究大鼠离体肝脏的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大范围软组织松解,术后存在较严重的急性疼痛,导致早期功能恢复不佳而影响手术效果。目前有多种围手术期镇痛模式,其中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镇痛药物简单易行,可较好控制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液关节周围注射在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60例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均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接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30)接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同时术中在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盐酸罗哌卡因+肾上腺素)。评估手术前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活动范围,比较两组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及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4、8、12、24、36h患膝静息时和活动时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h、3d运动时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静息时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d两组间VAS评分及活动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减轻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有助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数学者认为脊柱结核术前化疗至少需要4周,且大多选用接骨板或双钉棒系统作为前路手术的内固定材料。有关缩短术前化疗时间和选择更为简单内固定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化疗联合前路单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16例脊柱结核患者行HRES四联化疗1周后行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1年。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的一般情况及疼痛症状,记录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通过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前抗结核治疗1周,患者一般状况无明显改善,自术后第3d起,患者一般状况开始改善。术后3例患者出现肋间神经痛,经治疗2周后2例缓解,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所有植骨均得到融合,融合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个月;后凸畸形由15°~82°,平均42.0°±16.7°,矫正至3°~19°,平均9.7°±4.4°。术后2年随访后凸畸形为3°~23°,平均11.6°±5.3°。平均丢失1.9°。结论:术前短期化疗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但能缩短患者术前承受痛苦的时间。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充分减压,同时矫正畸形、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以防止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可尝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中央脊髓综合征是常见的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目前关于其手术与非手术处理的利与弊仍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目的:探讨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的34例中央脊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0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岁;前路手术26例,后路手术8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并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3个月,平均(14.5±3.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8±1.8)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13.9±2.1)分,末次随访为(14.6±1.5)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6.1±21.6)%和(73.6±15.2)%。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物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手术解除椎管内的压迫是治疗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对于诊断明确的中央脊髓综合征,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宜早期根据椎管内脊髓损伤的节段、压迫来源及程度等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以改善脊髓内血供,减少脊髓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