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证实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等细胞的分化特征,故Mazur等人于1983年提出GIST的概念。目前认为,因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故又名胃肠道起搏细胞瘤。随着对GIST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诊断率不断上升,临床医生有必要了解GIST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影像学和病理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各种影像学检查对GIST术前诊断的报道不断增多.此文将对影像学检查在GIST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作一简要阐述,探讨GIST诊断的现状和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何种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发生于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细胞、非上皮样细胞并显示CD117活性的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就我院64例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确诊的GIST临床资料,探讨有关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任艳彩  卫琮玲 《山东医药》2004,44(36):19-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被认为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系统描述。为了对GIST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对其良恶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我们对46例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以梭形细胞为主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因其多发生于空腔脏器的肌层,曾被误认为平滑肌瘤、上皮平滑肌肉瘤等.近几年,我们对GIST的认识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GIST的影像学诊断是目前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其影像学特征对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了解肿瘤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提供一定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在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如今,GIST的综合治疗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应用于GIST的治疗,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李健丁教授特组织本期焦点论坛,将围绕GIST的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临床治疗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希望能引起同行专家的兴趣,提出更深入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过去由于病理手段的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的进展发现GIST具有自身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结合复习文献,对GIST的临床诊断特征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其CT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GIST患者,其中胃部病变30例,肠道病变19例,胃肠道外病变7例。所有患者行MSCT扫描,统计肿块部位、大小、形态、肿块生长方式、CT值、钙化情况及强化程度,并与免疫组化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平滑肌方向分化、神经方向分化、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缺乏分化特征分别为21例、6例、6例、23例。GIST的形态、发生部位、生长方式、Ki-67增值指数及危险度分级与GIST的免疫组化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密度及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其免疫组化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检查是GIST进行临床诊断时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其CT表现对于判断肿瘤的免疫组化分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大部分GIST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但体积巨大、病灶数目多、囊性变完全及起源难以确定者,诊断和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收集19例符合上述特点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IST的术前多排螺旋CT(multisliaspiral CT,MSCT)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GIST有原癌基因c-kit突变.近年的研究发现,在无c-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突变.此外,尚存在很多基因和蛋白参与了GIST的发生和发展.与一般胃肠道肿瘤相比,GIST在组织发生、临床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综述有关GIST预后的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近年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报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GIST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已证实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消化道平滑肌瘤(LM)并不全是平滑肌源性的肿瘤,而大部分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问质细胞肿瘤,即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我们从临床特征、内镜和超声内镜下的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等方面对GIST进行研究,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为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的隆起型病变或肿块,表面覆有正常黏膜。GIST患者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多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有关,微小的GIST患者常无临床表现。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可通过肿瘤的部位、形状、表面硬度、颜色来初步诊断GIST,但其诊断有限。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GIMT)。以前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皮样肿瘤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和Clark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问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问充质细胞,首先提出GIST的概念。近年国内外许多回顾性研究发现,既往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经病理切片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其中许多属于问质瘤。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起搏细胞,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而以胃和小肠多见。GIST有一定恶性潜能,早期可发生肝脏转移及腹腔种植转移,其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病变直径〈2cm者手术切除后的治愈率可达100%),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GIST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小间质瘤系指直径2 cm的GIST。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小GIST,其治疗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就胃小GIST的研究现状、自然转归和手术预后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 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 571 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 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GIST的治疗取得卓著疗效,GIST因此成为实体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最成功的范例。GIST在病理诊断、内镜和影像学诊断、手术原则、药物治疗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胃肠道肿瘤存在很大区别。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代医学已进入规范化、个体化和分子水平精准诊疗的新时代,临床医师尤其是从事胃肠肿瘤专业的医师应重视和规范GIST的诊断和治疗,并将从GIST诊疗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精准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8.
牟一  胡兵  唐承薇 《胃肠病学》2011,16(1):54-5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学证据和免疫组化标记。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之一,内镜超声对确定肿瘤来源部位和浸润程度有较大帮助。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内镜下切除则是一种新兴治疗手段。本文对GIST的生物学、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重点是内镜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肿瘤,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间质瘤的第2位。对于其起源、分化、良恶性鉴别等均存在争议,对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也存在局限。我们于2004—2007年应用腹腔镜辅助成功施行小肠间质瘤切除术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571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