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应用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成像(PWI)从代谢视角探讨神经网络的无创性构建,并分析其拓扑属性改变在帕金森病(PD)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磁共振ASL-PWI获取52例PD患者及相匹配的55例健康志愿者(HC组)的脑血流信息,构建组水平的神经代谢网络,采用图论分析网络的全局和节点拓扑属性(稀疏度为10%~50%,步长为1%)并进行组间比较。全局拓扑属性包括小世界属性(γ、λ、σ)、最短路径长度(Lp)、聚类系数(Cp)、全局效率(Eglob)和局部效率(Eloc),节点拓扑属性包括节点介数(BC)、节点度(DC)和节点效率(NE)。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分布、受教育程度及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运动功能(UPDRS-Ⅲ)评分为24.60±14.00、疾病H-Y分期为1.39±0.49。在全局拓扑属性方面,PD组和HC组的神经代谢网络均显示出小世界属性(γ>1、λ≈1且σ>1);PD组的Eglob值显著高于HC组(0.25 vs. 0.23),而λ(0.42 vs. 0.46)、Lp(0.67 vs. 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静息态fMRI和图论分析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拓扑属性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7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50例年龄、性别和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先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再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图像预处理后利用Pearson correlation构建功能连接网络,并用图论方法分析其拓扑属性。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之间的认知评分、网络拓扑属性差异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MMSE、MoCA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表现出小世界网络,但是冠心病组聚类系数(Cp)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全局效率(Eg)、局部效率(Eloc)、特征路径长度(Lp)、标准化聚类系数(γ)、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及小世界属性(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节点度在左侧眶部额上回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侧颞上回和双侧颞中回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脑区划分的空间尺度对脑功能网络小世界拓扑属性的影响以及对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网络小世界拓扑属性异常的影响。方法:基于10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10名健康对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首先利用脑网络组图谱(BN)和自动解剖标记(AAL)模板,将全脑按照三种不同尺度进行脑区划分(尺度1:272个脑区;尺度2:53个脑区;尺度3:17个脑区),构建三种不同尺度的脑功能网络,计算其与小世界属性有关的网络拓扑属性,即最短路径长度、聚类系数、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标椎化聚类系数及小世界属性。针对每组受试者比较三个不同尺度间脑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并比较每一尺度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和对照组的不同尺度间各项小世界相关拓扑属性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且随着尺度的增大,两组的聚类系数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其余拓扑属性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各项小世界相关拓扑属性仅在尺度1下在两组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均表现为患者组低于对照组,而在尺度2和尺度3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脑区划分空间尺度的不同会导致所构建的脑网络小世界拓扑属...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追踪技术构建大脑结构网络,研究大脑结构网络增龄性变化。方法分别构建30例青年人和30例老年人的脑结构网络。运用图论分析方法,计算脑结构网络的全局以及局部网络拓扑参数,定量分析年龄对大脑网络全局特性及局部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人脑结构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脑网络全局特征参数与年龄具有强相关性(P<0.05),平均节点度、局部效率以及全局效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平均聚类系数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呈上升趋势。脑网络局部特性与大脑全局特性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其中右侧楔前叶、左侧颞中回、双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双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梭状回、左侧舌回、左侧距状裂等脑区存在显著老化现象。结论大脑网络信息传输效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整体机能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在局部脑区有着不同的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概率纤维束示踪技术(PFT)和图论法研究主观性记忆力减退(SMD)老年人脑白质网络改变。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2例SMD老年人,年龄59~75岁,既往无神经精神疾病史,并随机选取28例无记忆力减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HC)组,年龄61~75岁,所有被试均完成3.0 T MR 3D T1WI和DTI。利用PANDA及GRETNA软件对DTI原始数据进行批运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间脑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Cp)、特征路径长度(Lp)、标准化Lp(γ)、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λ)、小世界性(ζ)、全局效率(Eglob)、局部效率(Eloc)、节点效率(Ne)和节点最短路径长度(NLp)进行统计学分析,网络矩阵阈值设置为5%~50%,间隔5%,共计10个阈值,控制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为协变量。结果 SMD组与HC组脑白质网络均呈现小世界网络特点,即γ1(SMD:3.65±0.77,HC:3.74±0.79),λ≈1(SMD:1.35±0.03,HC:1.35±0.04)。当阈值设定为5%、30%和35%时,SMD组Cp较HC组明显减低(P0.05)。10个阈值下SMD组Eloc较HC组明显减低(P0.05)。SMD组后扣带回和额下回岛盖部Ne较HC组明显减低,而NLp明显增大(P0.05)。结论 SMD老年人脑网络具有小世界的一般特点,但部分区域节点传输效率减低,后扣带回和额下回岛盖部的网络属性改变可能与主观记忆力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rs-fMRI)结合图论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及青少年难治性癫痫(ITE)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分析异常网络属性指标与病程、智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TE患者脑功能网络改变。方法:收集ITE患者23例(ITE组),同期招募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3.0TMRI扫描仪进行扫描,获得T2-FLAIR、3D-T1WI、rs-fMRI数据。利用GRETNA V2.0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并计算网络属性指标,使用SPSS18.0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ITE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TE组与对照组均有小世界属性,ITE组局部效率及标准化聚类系数减低(P=0.014,0.027)。ITE组节点属性有差异的脑区主要位于默认网络及视觉皮质。ITE组左侧楔前叶节点中心度、左侧楔前叶节点效率均与病程呈负相关(r=-0.564,P=0.005;r=-0.539,P=0.008)。结论:ITE组脑功能网络全局及节点属性均存在异常,脑功能网络改变以局部分离功能降低为主,为ITE脑功能网络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F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的拓扑变化。方法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18例SFD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9.5±12.0)岁,病程(3.67±3.20)年;SFD组]、21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男13名、女8名,年龄(43.9±8.4)岁;对照组]的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建立静息状态下2组的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使用图论的方法计算脑网络的全局参数(标准化聚类系数、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和节点参数(聚类系数和介数中心度)。2组脑网络参数间的差异采用重复1000次的置换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聚类系数和介数中心度定义前20%(18/90)的节点为脑网络的关键(Hub)节点,分析SFD患者Hub节点的改变。结果SFD组患者的脑网络和对照组一样具有小世界属性(σ>1),但标准化聚类系数、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有降低趋势,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有增加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SFD患者左侧苍白球、左侧杏仁核、左侧楔前叶和右侧角回的介数中心度明显升高(置换检验,P<0.05),左侧颞中回和右侧枕上回的介数中心度明显降低(置换检验,P<0.05);双侧苍白球、双侧丘脑和左侧杏仁核的聚类系数明显降低(置换检验,P<0.05)。SFD组发生改变的Hub节点多数(16/24)位于边缘系统。结论SFD患者的葡萄糖代谢脑网络拓扑性质发生改变,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呈降低的趋势及Hub节点的改变,导致网络信息传递效率有所降低,功能整合和功能分离的平衡被打破,这为躯体化症状的脑功能异常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静息态BOLD-fMRI结合图论方法,分析健康志愿者经筋治疗前后功能脑网络的拓扑结构,以揭示经筋疗法对脑神经网络的调控机制。方法:招募41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理筋伴针刺组21例和单纯理筋组20例,采集治疗前后简单反应时间测试、舒尔特方格测试、颅脑MRI3D-T1WI及BOLD数据。使用GRETNA软件构建功能脑网络、计算拓扑参数,并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反应力和注意力均显著提高;理筋伴针刺组的全局效率(Eglob)和小世界属性(σ)提高,聚类系数(Cp)和特征路径长度(Lp)降低,而理筋组仅Eglob提高和Lp降低;理筋伴针刺组发现一神经回路连接强度减弱,包括86条连边和73个节点。相关性分析示Eglob、标准化聚类系数(γ)和σ分别与舒尔特方格时间呈负相关,而Lp与舒尔特方格时间呈正相关。结论:经筋治疗能重塑功能脑网络、优化其信息处理模式,进而增强志愿者的反应力和注意力,这种重塑作用可能是其治未病疗效的作用基础。而针刺松解筋结点作为经筋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功能网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图论分析来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脑功能网络损害的特征,探讨其与临床指标、神经量表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38例女性SLE患者和44例健康对照者的静息态脑影像数据,通过图论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组受试者网络拓扑属性之间的差异,并在SLE患者中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拓扑属性的改变与临床指标、神经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全局水平上,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小世界属性值均大于1,提示两组受试者的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与健康对照者相比,SLE患者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大(t=2.613,P=0.0107),全局效率减低(t=-2.496,P=0.0146),局部效率减低(t=-2.442,P=0.0168)。在局部水平上与健康对照者相比,SLE患者左侧颞横回的节点介数(t=-3.713,Bonferroni校正,校正后P<0.05)、节点效率(t=-3.793,Bonferroni校正,校正后P<0.05)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SLE患者中,特征路径长度与C4呈正相关(r=0.742,P<0.001);局部效率与MMSE呈正相关(r=0.35...  相似文献   

10.
正摘要目的通过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和扩散峰度成像(DKI)来评估鼻腔或鼻窦鳞状细胞癌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28例病人分别进行12个b值的单次激发自旋回波EPI序列扫描,计算得到IVIM(灌注分数f、伪扩散系数D*、扩散系数D)、DKI(峰度值K、峰度校正扩散系数DK)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平均值,第25、50和75百分位数值。分别在治疗前和早期治疗阶段测得各项参数值,并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值变化的百分比。结果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D(平均值,第25、50和75百分位数值)、K(平均值,第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常规MRI联合扩散峰度成像(DKI)建立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脑胶质瘤术前病理分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术前常规MRI及DKI资料,DKI经后处理得到平均峰度(MK)参数图.将DICOM格式图像上传至放射组学云平台,手动勾画肿瘤ROI,进行特征提取及筛选.使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脑胶质瘤分级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对鉴别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3例脑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高级别胶质瘤18例,单发脑转移瘤15例,分别行常规磁共振平扫、DKI及常规增强扫描.经后处理分别得到DKI相关参量图,分别测量在肿瘤实性部分、瘤周水肿区域的各参数值.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高级别脑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水肿区域的各相对参数值平均弥散峰度(MK)、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分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肿瘤实质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MK、FA、MD各相对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29、0.645、0.84).在瘤周水肿区域,高级别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MK、FA、MD各相对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3、0.04).结论 (1)DKI各相对参数MK、FA、MD在肿瘤实质部分对鉴别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没有明显价值.(2) DKI各相对参数MK、FA、MD在瘤周水肿区域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病扩散峰度成像(DKI)相关参数随时间变化规律,并与扩散张量成像(DTI)相关参数对比。材料与方法选取出生3~5 d内的健康约克种猪20只,分为实验组15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放入氧浓度为4%的乏氧箱内,乏氧30 min。对照组仅行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的假手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模型建立后3、6、9、12、16、24 h分别进行DKI扫描,扫描完成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选3只猪取脑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猪缺氧缺血发生后,病变处DKI相关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扩散峰度(Kr)、轴向扩散峰度(Ka)较对照组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相关参数平均扩散系数(MD)、垂直扩散张量(Dr)、轴向扩散张量(Da)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I相关参数值变化率大于DTI相关参数值变化率,且平行于轴突方向的变化率均大于垂直于轴突方向的变化率(Ka、Da、Kr及Dr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119.75%、55.54%、93.32%、50.51%)。实验组病理结果显示神经元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局部可见坏死。结论与DTI相关参数相比,DKI能够更敏感地评价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组织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扩散峰度磁共振(MR)成像技术探定第四脑室肿瘤内部成分及细胞增殖状态,分析其各成像参数与Ki-67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扩散峰度成像各参数在鉴别四脑室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1例四脑室区肿瘤患者,术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扫描。术后对标本进行S-P染色法检测Ki-67的表达,应用扩散峰度评估软件(DKE)测定肿瘤实质区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峰度(Kr)、轴向峰度(Ka)及平均扩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系数(FA)值。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DKI各参数值与Ki-67的相关性,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DKI参数值的差异性,并通过ROC曲线分析MK值、FA值和MD值在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不同类型四脑室区肿瘤中髓母细胞瘤平均Ki-67值最高,MK值与Ki-67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K、Kr、Ka及MD值在鉴别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中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FA值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鉴别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时MK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和87.5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22;MD值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87.50%,AUC为0.9028;FA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小,分别为66.67%和62.50%,AUC为0.6111。结论通过扩散峰值成像(DKI)可以更好的探定第四脑室肿瘤增殖状态,尤其MK值较其他参数值可以更好的反映肿瘤Ki-67的表达水平,且在鉴别诊断不同类型四脑室区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方法,探讨高度近视患者(HM)与视力正常者(NC)之间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方法:采集25例高度近视患者及27例视力正常被试的静息态fMRI数据,以BN246脑图谱为模板,分别构建两组样本的脑功能网络,计算和比较两组间脑网络的全局属性:小世界性、脑网络全局效能、脑网络局部效能,并进一步对比各节点属性:节点度、节点效能、节点聚类系数和节点局部效能的组间差异。结果:HM组和NC组的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性,两组脑网络的小世界性在各稀疏度下均大于1。与NC组比较,HM组的网络局部效能显著降低(t=2.11,P<0.05);HM组中部分视觉相关脑区的节点属性发生改变,双侧颞下回和右内侧顶枕沟的节点聚类系数和节点局部效能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4.54、4.56、3.73、3.72、3.79和3.82,P值均<0.001),右侧额下回岛盖的节点聚类系数降低(t=4.15,P<0.001),右侧尾状核的节点度、节点效能均提高(t=3.74、t=3.72,P值均<0.001),左侧杏仁核的节点聚类系数降低(t=3.54,P<0.001)。结论:高度近视人群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视觉响应的注意力调制、视觉注意力及与情感相关的脑区节点属性发生了改变,提示高度近视者局部网络信息传递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依赖(CAD)患者大脑微结构异常与神经心理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例 CAD 患者及17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部 T1 WI、T2 WI、FLAIR、DWI 及扩散峰度成像(DKI)扫描,对获得的2组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组胼胝体体部、压部、左侧小脑半球、桥臂的平均扩散峰度(MK)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且 CAD 组差异脑区的 MK 值较健康组均减低;CAD 组左侧桥臂的 MK 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DKI 技术可早期发现 CAD 患者脑组织微结构的改变,MK 值与神经心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术前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病理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4例术前行MRI扫描的肝细胞癌患者,以病理结果分为低分化(n=16)、中分化(n=14)和高分化(n=14)三组。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DWI成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以及DKI成像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和平均扩散峰度(MK),比较不同组别各参数值的差异及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DWI和DKI成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由2位医师测量各参数值的一致性较好(Alpha均>0.85)。三组间的ADC、MD和M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11,10.30,4.713;P=0.004,<0.001,0.014);HCC的病理分化程度与ADC、MD值呈正相关(r=0.425,P=0.004;r=0.5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及正常老年人海马的差异.方法 搜集23例MCI患者为病例组(MCI组),23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HC组),分别测量双侧海马的平均峰度(MK)值、轴向峰度(Ka)值、径向峰度(Kr)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平均扩散(MD)值、轴向扩散(Da)以及径向扩散(Dr)值,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所测DKI各参数进行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各参数值诊断MCI的能力;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上述海马的DKI各参数值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HC组相比,MCI组双侧海马的MK值、Kr值、FA值、Da值、Dr值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海马的MD值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海马的K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左侧海马MD值的AUC最大,为0.76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双侧海马的MK值、Kr值、FA值、MD值、Da值、Dr值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海马的Ka值与MMSE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DKI技术能够敏感地探测到MCI患者海马的变化,为MCI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鉴别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预估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CSCC患者的DKI图像,按照病理结果分为低分化组22例,高中分化组23例。由2位观察者分别测量2组病灶实质区DKI各参数值,包括平均扩散峰度值(MK)、平行扩散峰度值(Ka)、垂直扩散峰度值(Kr)、峰度各向异性分数(FAk)、平均扩散系数值(MD)、平行扩散系数值(Da)、垂直扩散系数值(Dr)及各向异性分数(FA)。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2位观察者各参数测量结果一致性进行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各参数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参数预估低分化 CSCC的效能,并找出相应界值。结果2位观察者测得2组病灶各参数值的一致性良好(ICC>0.75)。低分化组MK、Ka及Kr值大于高中分化组(P<0.05),低分化组 MD、Da及Dr值小于高中分化组(P<0.05),2组 FAk及 FA值间无差异(P>0.05)。MK、Ka、Kr、MD、Da、Dr值预估低分化CS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0.831、0.865、0.850、0.778、0.865,MK≥0.973、Ka≥1.075、Kr≥0.823、MD≤0.974μm2/ms、Da≤1.185μm2/ms、Dr≤0.762μm2/ms为预估低分化CSCC的界值。结论 DKI能够有效地预估CSCC的病理分级,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18F-APN-1607 PET脑显像结合图论方法,揭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tau蛋白网络拓扑结构异常,并探讨AD患者tau蛋白沉积在左右脑组织的偏侧性。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18F-APN-1607 PET显像、临床确诊的23例AD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61.3±10.7)岁]和13名正常对照者(NC)[男9名,女4名;年龄(61.6±4.5)岁]。使用基于图论的脑网络分析方法构建NC组和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计算网络属性(集聚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局部效率及小世界系数等),并获得AD组不对称系数(AI)评估tau蛋白沉积的偏侧性。使用1000次置换检验对组间脑网络参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NC组和AD组的脑连接存在较大差异,AD组在嗅皮质和颞叶等区域存在连接减弱,而在后扣带回、楔前叶及顶枕叶等脑区连接增强;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存在明显的拓扑结构异常,相比于NC组,在稀疏度阈值20%~50%内,AD组的集聚系数(t值:2.28~2.69)、局部效率(t值:2.34~3.06)和小世界系数(t值:2.26~3.32)等均显著下降(均P<0.05),最短路径长度显著增加(t值:2.13~2.85,均P<0.05);AD组的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存在显著的偏侧性,AI分别为10.5%(8.1%,13.9%)、14.1%(7.6%,20.3%)、-12.4%(-15.7%,-7.8%)、-10.8%(-15.3%,-2.1%)和-12.1%(-17.9%,-6.6%)。结论基于18F-APN-1607 PET影像建立的tau蛋白网络模型或可用于分析AD患者异常的拓扑结构变化,且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具有明显的偏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