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较常见原因之一,显著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是4. 4% ~7. 0% [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目前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常用手术方式,但术后一些严重并发症如何避免及处理,是手术医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2例CEA术后...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继芳 《护理研究》2004,18(10):1782-1783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将颈动脉内膜切开并剥离增厚的内膜而使血管再通的手术。据报道颅外段颈动脉为原发灶约占缺血性脑中风的75%,可通过手术明显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我科于2003年9月27日成功为1例患有左侧颈动脉狭窄已达80%,并伴有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的病人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术后第二天发生脑梗塞死亡外,其余患TIA表现消失,4例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TIA病人,经多普勒超声或动脉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用来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已有50余年的历史。虽然近年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发展迅速,但仅作为预防性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仍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2006年2月至2007年6月,作者对10例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探讨其可能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通过去除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而达到恢复或改善脑供血不足、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改善受损部分大脑功能的目的[1],目前仍认为CEA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2]。近年来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在国内有了迅速发展,对于其术中、术后的护理报道较多,但对术后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的报道甚少。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相似文献   

6.
柳琳  陈彩央 《护理与康复》2015,14(3):290-291
<正>颈动脉狭窄是一种由颈动脉内膜发生粥样硬化而导致的管腔狭窄,是引起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1],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疾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预防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的一种方法,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2]。CEA的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技巧性强,手术室护士只有充分了解病情和手术方案,才能保障手术安全、顺利地完成。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  相似文献   

7.
周意  张瑶  魏红蕾  季瑾 《上海护理》2003,3(4):34-35
颈动脉严重狭窄极易引起脑卒中 ,而脑卒中一直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在脑血管功能不全患者中 ,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其病变在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颅外动脉阻塞性病变是最常见的原因 ,常累及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当颈动脉狭窄率达 6 0 %~ 10 0 %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 。我们对 10例在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总结 ,探讨防止发生脑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1 对象与方法2 0 0 2年 5月~ 2 0 0 2年 11月 ,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因颈动脉狭窄而行内膜剥脱术 10例 ,其中男 6例 ,…  相似文献   

8.
自1953年DeBakey完成第1例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来,CEA逐渐成为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欧美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E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著效果。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主要有补片式CEA及外翻式CEA两种术式,且经研究证明两者在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CEA。本文就颈动脉狭窄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颈部及大脑中动脉血管血流峰值,并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术后患者颈动脉血流峰值及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早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劲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具有"金标准"地位[1].显微外科技术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的外科手术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长[2].2010年6月~2012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脊柱组和血管组针对6例颈椎间盘突出并存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颅多普勒(TCD)持续监测下,同期进行颈椎间盘摘除一植骨内固定术及CEA术,同期同一切口完成两种高难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导致一过性脑缺血(tragsiont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等.颈动脉硬化斑块血栓一旦脱落,又可突然发生脑栓塞危及生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措施[1].现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指征、方法、术后护理及术后相关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亮  邱福轩 《中国临床研究》2014,(11):1357-1358,136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33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手术期内发生声音嘶哑1例,伤口血肿2例,喉头水肿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6~48个月,3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且在术后随访中均未出现脑卒中。4例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手术后2例颈动脉血流再通。术后均行颈动脉CT动脉造影检查,31例证实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预防脑梗死,改善脑供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型随机试验已证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或支架植入治疗有症状和无症状颅外颈动脉狭窄是有效的。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颈动脉支架植入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研究7 693例患者,其中支架植入组3 835例,颈动脉内膜剥脱组3 858例。支架植入组术后30 d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术后30 d死亡与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0 d非致残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高于颈动脉内膜剥脱组(P≤0.000 1),术后30 d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剥脱组(P=0.001 0)。两组术后30 d死亡事件发生率及致残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治疗模式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应该综合分析每例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经验,进一步提高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尤其是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治疗水平。方法 1996年6月至2004年4月对19例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所致的脑缺血性患者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19例中有3例术中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另外死亡1例,其余恢复顺利。平均25个月的随访发现1例剥脱术后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至今仍是颈动脉狭窄病变治疗的金标准,对双侧重度的狭窄病变,应用颈动脉转流是预防术中脑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用来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已有50余年的历史。虽然近年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CAS)发展迅速,但仅作为预防性治疗,CEA仍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致短暂性脑缺血4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颅外段颈动脉硬化所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内科治疗水平。方法:对43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明确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程度,并给予干预危险因素、溶栓、抗凝等治疗,观察患者愈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39例行内科治疗,4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43例均行抗血小板药物,12例行抗凝治疗;1年内发生脑卒中1例,2年内2例,3年内4例,22例随访2~6年无TIA再次发作,10例发作间隔较治疗前延长、持续时间缩短。手术治疗4例均解除颅外段颈动脉的阻断,无TIA再次发作,随诊2~4年无不良反应。结论:溶栓、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经内科治疗无效且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相似文献   

17.
史安  常芸  陈娟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88-1489
颈动脉狭窄主要原因是颈总动脉分叉处或颅内动脉起始处动脉粥样硬化[1],即颈动脉壁形成斑块,当这些斑块增大或破裂时,就会造成颈动脉狭窄或栓塞,使远端灌注压下降,导致低灌注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存着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作为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预防脑中风的标准手术方法,已经被欧美等国家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所肯定[2].现将我科2007年5月~2012年5月成功实施61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新开展的手术.它是将动脉内膜切开并剥离增厚的内膜而使血管再通的手术.其首要目的 是预防脑卒中,有效控制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生.由Spence在1951年首次开展,至今CEA已历经半个世纪的检验,被证实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策略。方法:分析14例双侧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先后行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例行单侧手术,于围手术期行头部MRI、头颈部TCD、头颈部CTA+CTP,分析术前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压变化。术前术后采取m RS评价神经功能。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于术后2 d内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伤口感染。术后患者m RS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CEA可有效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和血压是影响手术效果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期颈动脉内膜剥脱与支架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外科与介入科收治的69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对照组(n=34)。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分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主、次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1年随访显示,主要不良事件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接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次要不良事件如局灶性脑梗死、使用血管升压药物、需要阿托品治疗、高灌注综合征和血流动力学抑制发生率接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再发颈动脉狭窄,无短暂性脑缺血出现,无死亡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选择分期CEA或分期CAS治疗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结果提示实施分期CAS治疗的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抑制风险增高,对于老年患者合并的多种疾病,上述两种分期手术方法临床应用过程需因人而异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