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进行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凝血功能,休克指数、24 h平均补液量及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ARDS、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休克指数均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补液量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48 h检测凝血功能,按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为非凝血功能障碍,观察组48例为凝血功能障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GCS评分、合并胸腹部损伤、多发脑挫裂伤、重型颅脑损伤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腹部损伤、酗酒史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凝血功能障碍与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腹部损伤、酗酒史有密切关联,临床应尽早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防止凝血障碍的高危因素,力争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多发伤合并休克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积极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然后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在液体复苏前和液体复苏3 h后抽取两组外周血检测比较血清乳酸、p H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相关炎性因子mRNA水平,并统计比较两组总输液量及术后3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等情况。结果液体复苏前两组血清乳酸、p H值、PT、APTT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h后,观察组血清乳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 H值接近正常水平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外周血TNF-α、IL-6及IL-1β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输液量及术后3 d 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可明显改善血液酸度及凝血功能,缓解炎症反应,降低ARDS、MODS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复苏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后2 h,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较对照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 h,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多发伤休克患者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方法:以60例严重多发伤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据收缩压目标不同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实验组),每组均为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不同时间点其乳酸清除率及复苏24小时后其氧合指数、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分别予液体复苏3 h、6 h后,实验组的LCR分别是(0.20±0.01)、(0.35±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予液体复苏24 h后,实验组的LCR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液体复苏24小时后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T及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样能有效改善严重多发伤休克患者的微循环组织灌注,且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复苏后氧合指数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较低,更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14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各57例,比较2组术前输液量、病死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气剩余碱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病死率(15.79%)高于观察组(10.53%)(P〈O.05),并发症发生率(29.17%)高于观察组(21.57%)(P〈0.05);术前剩余碱对照组((215±87)mmol/L)较观察组((272±93)mmol/L)减少(P〈0.05),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4.5±1.8)s)较观察组((12.3±1.7)s)延长(P〈0.05)。结论术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降低早期大量输液导致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7月27例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复苏后HCT、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和常规复苏组I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HGB、复苏后HCT、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有益于患者复苏及进一步治疗,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将5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0例,快速输入2∶1的平衡液和贺斯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28例,维持MAP在70~9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治愈率.结果 与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1 250±310) ml比(2 950±550) ml],PT明显缩短[(11.3±1.7) s比(16.1±1.3) s],治愈率明显升高(86.7%比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保证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复苏方式,研究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情况、凝血指标与氧代谢。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氧代谢指标、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氧代谢指标、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2h内复苏成功率77.42%,高于对照组的25.81%,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大于100g/L的患者54.84%,高于对照组的9.68%,P0.05。结论对于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可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短时间复苏成功率较高,且氧代谢与凝血代谢明显改善,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钙蛋白(cTnI)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病死率。结果复苏后1 h,两组患者NO、ET、cTnI均较复苏前降低(P均0.05),其中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PT、APTT、TT较复苏前延长(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更长(P均0.05);观察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总发生率、输液量、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输入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避免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99-1000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对救治效果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在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127例)病死率37·80%(48例),限制液体复苏组(116例)病死率23·28%(27例),两组总病死率及1~2h病死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液体复苏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产妇临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分娩并发生失血性休克的4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则接受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失血性休克抢救效果及患者一般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出血量与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平均PT、APTT、Hb、B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IC、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能够快速、有效纠正患者休克状态,较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凝血功能异常、DIC、MODS等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死亡率及治疗前后BLA、Hb、PT、APT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体复苏前BLA、Hb、PT、APT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液体复苏后2 h,两组PT、APTT、BL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b明显升高,且观察组PT、APTT、BL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复苏液体使用量,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60-3061
选取收治的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组输液量、复苏开始1h乳酸值、复苏后PT、APTT、Hb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RDS、SIRS、DIC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影响机体内环境以及代谢机制,减少后期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探讨控制性升压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ICU多发伤休克的临床疗效。选取收治的80例ICU多发伤休克患者,均给予其控制性升压,按复苏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试验组复苏时间和复苏后C-反应蛋白水平、PT、Hgb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控制性升压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ICU多发伤休克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补液法,2组均采用标准的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患者进行急救,比较2组复苏率、死亡率、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复苏率为83%、死亡率为17%、MODS发生率为4.3%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7.12±3.02)分,对照组复苏率为61%、死亡率为39%、MODS发生率为25%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0.03±4.58)分,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时间(102.3±28.5)min,对照组复苏时间(127.1±30.7)min,2组复苏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采用限制性补液以及标准的急救护理程序可提高患者的复苏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MODS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限制性输液和大量输液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大鼠失血性休克,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的变化.结果 休克模型120 min后,与大量输液组比较,限制性输液组的HGB、HCT明显升高,分别为(142.5±12.3)g/L和(40.8±3.2)%(P均<0.05),PT、APTT明显缩短,分别为(11.8±2.6)s和(57.2±8.1)8(P均<0.05),Fbg含量显著增加,为(3.2±1.5)g/L(P<0.05).结论 限制性输液可稳定HCT、维持HGB含量,缓解PT和APTT时间的延长,阻止Fbg浓度的降低,是复苏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