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383-2385
探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症状缓解及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纳入我社区2013年1月~2015年11月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10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手法干预。对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颈椎生理曲度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5.198,P=0.000);且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4.34%,治疗后整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67.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为22.64%,观察组复发率为9.43%,差异显著(P0.05)。手法治疗后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及镇痛疗效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中生网络成瘾状况与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城市高中生网络成瘾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调查于2005-09/11完成。对郑州市6所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按年级进行整群随机抽样,选取850人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答卷806份,有效应答率为94.82%。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加调查。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问卷由8个问题组成,以“是”与“否”作答,是为1分,否为0分,≥5分即可判定为网络成瘾者)和作者编制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项目包括学校性质、性别、年级、生源、经常上网地点、每天平均上网时间、网龄、上网活动、上网体验等内容)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进入结果分析806人,脱落44人中21人从未使用网络,其余23人均未能完整回答调查问卷。①城市高中生网络成瘾总发生率为6.10%。②职业高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重点及普通高学生(χ2=9.556,P=0.008)。性别和学校性质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存在主效应(F=5.193,8.979,P=0.023,0.000)。性别和年级、年级和学校性质都对网络成瘾总分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29,0.007)。③网络成瘾与否与网龄、每天上网时间、上网活动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137,0.108,0.139,P=0.000,0.002,0.000)。④网络成瘾者与未成瘾者的网龄、每天上网时间长度、上网活动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16.171,13.242,37.174,P=0.001,0.01,0.000)。结论:城市高中生网络成瘾者有其自身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维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研究颈椎曲度变直对某高校大学生颈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影响。方法招募56名汕头地区在校大学生行颈椎X线侧位和颈椎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检查,根据颈椎曲度弧弦距将其分为颈曲变直组(n=43)和颈曲正常组(n=13),分析颈椎曲度弧弦距与颈椎间盘髓核T2值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间对应节段颈椎间盘髓核T2值的差异。结果该校大学生颈椎间盘髓核的T2值与颈椎曲度弧弦距呈正相关(r=0.277,P < 0.05);颈曲变直组与颈曲正常组仅在C2/3、C3/4节段颈椎间盘髓核T2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它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颈椎曲度变直可能是加速大学生颈椎间盘髓核退变的因素之一,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能检测颈椎间盘髓核退变早期的生化成分的变化,这将为颈椎间盘退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G载荷下飞行员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颈椎病提供早期预警。方法对兴城疗养院的375名飞行员疗养员进行颈椎DR拍片普查,并对资料整理分析。结果飞行员发生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总发病率为52.3%。歼击机组和强击机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发病率均高于直升机组(P0.05),歼击机组与强击机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飞行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有密切关联,增长较快、持续时间较长的高G载荷对于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生影响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合理用枕对颈椎曲度异常患者恢复生理曲度的临床价值,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有明显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患者行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加牵引治疗,住院治疗2周,出院指导功能锻炼1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X线变化。结果:2组2有效率及X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颈椎牵引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优于单纯的牵引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使用一种竹制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使用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48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患者,治疗时间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43例,无明显改善5例,治疗前颈曲值测定为(2.61±1.43)mm,治疗后为(9.07±2.31)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颈椎曲度的特点及颈椎曲度与脊柱侧弯角度大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影像资料,在标准侧位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Cobb角和颈椎夹角,在正位片上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比较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差异,分析脊柱侧弯Cobb角、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的相关性。结果 93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侧弯Cobb角(27.9±16.9)°,颈椎矢状面Cobb角(-3.7±16.0)°,颈椎夹角(-2.0±16.6)°。颈椎Cobb角异常者占69.89%,颈椎夹角异常者占67.74%,颈椎Cobb角和颈椎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10)。颈椎Cobb角与颈椎夹角呈正相关(r=0.935,P=0.000);颈椎侧弯Cobb角与颈椎Cobb角及颈椎夹角呈弱正相关(r=0.246,P=0.018;r=0.215,P=0.039)。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颈椎矢状面曲度异常者占有较高的比例,颈椎矢状面曲度的大小与脊柱侧弯角度的大小无确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5岁.因颈部反复疼痛5年,双上肢麻木无力3个月,加重5日入院.患者5年前出现颈、肩部疼痛不适,且逐渐加重,有时伴头晕、恶心.长期低头劳作,喜高枕睡眠.3年前在当地医院检查,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增生,诊断为颈椎病,予颈复康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对维持颈椎的远期稳定性及恢复颈椎本身的生物力学环境有重要意义.将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颈椎骨折,探讨其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方法:①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于2002-06/2004-08应用后路侧块螺钉置入治疗颈椎骨折不稳或骨折脱位的78例患者.78例患者中67例(85.9%)获得随访.其中1个节段固定9例,2个节段固定14例,3个节段固定25例,4个节段固定14例,5个节段固定5例.②固定材料:Sofamor公司的Axis颈椎后路固定系统.板及螺钉为钛合金材料,具有MRI兼容性.钛板按孔径分为11、13和15 mm 3种不同规格.螺钉分松质骨螺钉和皮质骨螺钉.松质骨螺钉有直径3.5 mm和4.0 mm、长度 6~24 mm两种规格,皮质骨螺钉直径4.0 mm、长度26~54 mm.③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每一次随访均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部分患者行颈椎动力位X射线检查,分析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情况.结果:①颈椎生理曲度:67例中有65例从术后到随访结束时生理曲度的改变平均为 2°( 0°~6°).有2例术后3个月固定失败,生理曲度丢失.②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有并发症,其中1例单侧C5神经根损伤(患者是屈曲牵张损伤),3例患者伤口浅表感染,1例糖尿病患者深部伤口感染.③材料与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反应:术中所用材料均为钛合金体内植入物,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到随访结束时,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无囊膜形成及细胞质的转变;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结论:颈椎外伤患者应用后路侧块螺钉可以有效矫正并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颈椎X射线片检查及问卷调查工业设计人员群体颈椎骨性结构异常发生率,以及高枕习惯对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于2004-03/06对锦州石油化工公司从事工业设计职业的135人进行了颈椎X射线片检查及问卷调查。男71人,女64人。按年龄段分为3组,28~34岁组39人,35~44岁组45人,45~54岁组51人。观察不同年龄组颈椎骨性结构异常检出率及高枕习惯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3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颈椎X射线片异常检出率为81%。②28~34岁,35~44岁和45~54岁组颈椎X射线片检查,异常检出率无明显差异(79.5%,75.6%,84.3%,P>0.05)。③有无高枕习惯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无明显差异(发生率分别占53%,58%,P>0.05)。结论①该人群的颈椎骨性结构异常发生率较高。②颈椎骨性结构应力异常与年龄无明显关系。③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与有无高枕习惯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颈椎X射线片检查及问卷调查工业设计人员群体颈椎骨性结构异常发生率,以及高枕习惯对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于2004—03/06对锦州石油化工公司从事工业设计职业的135人进行了颈椎X射线片检查及问卷调查。男71人,女64人。按年龄段分为3组,28~34岁组39人,35~44岁组45人,45~54岁组51人。观察不同年龄组颈椎骨性结构异常检出率及高枕习惯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3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颈椎X射线片异常检出率为81%。②28~34岁,35~44岁和45~54岁组颈椎X射线片检查,异常检出率无明显差异(79.5%,75.6%,84.3%,P&;gt;0.05)。③有无高枕习惯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无明显差异(发生率分别占53%,58%,P&;gt;0.05)。结论①该人群的颈椎骨性结构异常发生率较高。②颈椎骨性结构应力异常与年龄无明显关系。③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与有无高枕习惯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颈椎整体功能的退行性变表现,探讨颈椎牵引的角度、质量、方式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2-01/06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骨科就治颈椎病患者130例,符合赵定麟主编的《现代颈椎病学》的诊断标准及分型,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颈曲值<7mm入选,排除脊髓型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100例,将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间歇牵引组51例与持续牵引组49例。间歇牵引组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角度牵引,持续牵引组均采用中立位牵引,牵引质量均不超过自身体质量的15%~20%,时间20~25min。结果:经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角度的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仰伸位5°~15°牵引对矫正颈椎曲度的改变好于中立位牵引,在牵引质量为自身体质量15%~20%(回归系数b=0.145,P<0.05),牵引力越大,生理曲度恢复越好;二种牵引方式对颈椎曲度的矫正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牵引是矫正颈椎曲度改变的一种方法,同时注意选择合理的角度、牵引质量。  相似文献   

13.
1 颈部运动对颈椎病的预防作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1],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颈部长期处于强迫固定体位长期从事重体 力劳动,头顶重物、长期饮酒、习惯高枕睡眠以及结构变异等因素均易患颈椎病。为了克服 上述因素对颈椎的危害,低头劳动45min后宜坚持颈椎活动和自我按摩,笔者作过家兔低头 状态的实验性研究[2],每天低头1次,1h/次,1个月后X线摄片和病理切片无改善;每天低头 1次,2h/次,1个月后X线摄片有明显骨质增生,病理切片证实除骨质增生外还有软组织的变 性改变。根据上述调查和研究和结果表明,低头伏案跟颈椎病的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4.
334例颈椎片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早期X线表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至2006年3月共334例有临床症状疑似颈椎病进行颈椎拍片的病例。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侧弯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与颈椎旋转的X线表现出现略晚。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侧弯及颈段旋转的颈椎病表现,只能在颈部X线片上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病在X线片上的早期改变及诊断的价值,是目前CT、MRI不可替代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曲度牵引治疗青年颈椎病的疗效,为青年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颈腰椎三维曲度牵引仪进行曲度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坐位电脑枕颌套牵引。治疗时间,每天治疗30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4周。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如下评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及颈曲评测。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评分及颈曲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AS评分(F=4.32,P0.01),NDI指数(F=1.19,P0.01),颈曲(F=5.40,P0.05)。结论:曲度牵引可通过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从而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纠正颈椎异常曲度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在颈椎病的发病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既往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对纠正异常生理曲度研究较少,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入手探讨有关颈椎病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本组 300例,其中男 171例占 57%,女 129例占 43%;年龄 24~ 72岁,平均 44.3岁;住院病人 96例占 32%,门诊病人 204例占 68%;病程 2个月~ 17年,平均 3.7年;颈型 87例、神经根型 63例、椎动脉型 36例、交感型 6例、混合型 108例,脊髓型缺如。全部病例均有颈椎 X线正侧加双斜位片。 X线报告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252例占 84%,后凸 48例占 16%。颈椎骨质增生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椎前凸的生理意义,探讨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分型及其病因。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2001-10/2004-04收治颈椎前凸异常的患者209例,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占87.3%。患者均摄标准的颈椎侧位及前后位X射线片,应用直接测量法测量颈椎前凸的曲度:作第1颈椎线(即寰椎前结节中心点和后弓最窄处中心点的连线)与第7颈椎椎体下缘的直线的延长线,分别再作此两延长线的垂线,测量两垂线形成的角度,即为颈椎前凸角度的度数,正常值为30°~45°。颈椎曲度异常分型:颈椎前凸过大(>45°);颈椎前凸曲度变小(0°~30°);颈椎曲线变直(0°);颈椎曲度后凸:(0°~-20°);复合的颈椎曲度异常: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或呈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分型特征及比例:①颈椎前凸过大占8.6%。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45°、向前的曲线上;通常有一正常的下部颈椎弯曲和一个>45°的上部颈椎(C1,C2,C3)弯曲,C1椎体线更加向上倾斜。②颈椎前凸曲度变小占49.3%;颈椎曲线变直占11.5%。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30°、向前的曲线上;C1椎体线仍向上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大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③颈椎曲度后凸占17.7%。特征为全部或部分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20°、向后的曲线上;C1椎体线向下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小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④复合性颈椎曲度异常占12.9%。特征为整个颈椎有两个弯曲,此两弯曲有一交叉点,其中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18例;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9例。结论:颈椎的曲度主要由颈椎小关节面和椎间盘平面决定。任何影响颈椎小关节柱的高度和关节面的角度的因素均可改变椎前凸曲度的大小。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和对压力的反应,同样可以改变″正常″的颈椎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18.
病例女,7岁。颈部不适3天人院,转头、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查体:颈椎曲度可,屈伸,旋转明显受限,上颈椎棘上韧带压痛,椎旁叩击痛。体温正常。影像学表现:颈椎正侧位X线片示颈椎偏斜、生理弯曲略变直,左侧寰枢关节间隙增宽。C2.C3椎体稍变扁,椎体终板区呈弧形凹陷,椎体前后缘呈“钳口”样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椎病发病过程中颈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探讨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河南中医学院骨伤学院骨伤实验室完成。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固定于特制的蹲坐低头支架上,2次/d,2.5h/次,上、下午各1次。对照组自由喂养,不作蹲坐低头处理。于造模开始0,2,3个月行颈椎X射线和骨密度检查,并在3个月时行椎间盘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骨密度在2个月时减低(t=28.334,27.456,P<0.05),在3个月造模成功时增高(t=32.556,33.005,P<0.01)。结论: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颈椎骨密度先减低,后增高;骨质疏松参与了颈椎病的发病,是颈椎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盲选法分为参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参照组予以整脊推拿治疗,研究组予以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及颈部疼痛评分。结果:参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整脊推拿配合导引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