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生时间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6年9月出血性脑梗死18例。结果: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间多在1~2周;其预后取决于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出血量的多少。结论:对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头颅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多发生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以及溶栓、抗凝药物应用过程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出血性脑梗死的报道日渐增多。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6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总结提出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未出血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3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诊断脑栓塞23例(60.5%),脑血栓形成15例(39.5%);发生于2周内者36例(94.7%);血肿型18例(47.4%),非血肿型20例(52.6%);大面积梗死者30例(78.9%)。治疗有效率60.5%,病死率13.2%。结论对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在发病2周内多次进行CT复查,以利于H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玉娥  吴倩  郭茜 《安徽医学》2010,31(1):54-5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1)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和影像特点。方法对26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发生率为4.4%,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6.4%)和心房纤颤(57.7%)的患者;临床上以脑栓塞多见(69.2%),大面积脑梗死占92.3%,出血转化多在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5.4%);病变以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为主占92.3%,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大多数,为76.9%,血肿型少见,但其预后不良。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易发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CT/MRI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J的可靠手段,MRI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不同的发病时间与及临床症状、头颅CT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6例HI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头颅CT及预后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按HI的发病时间顺序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结果早发型HI临床症状增重、不缓解、预后差,有一定的病死率。CT扫描以血肿型为主;迟发型HI临床症状轻、预后好、无死亡,CT扫描多为非血肿型。结论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脑栓塞患者要警惕HI的发生,慎用抗凝、降纤、扩血管药物,并且要追踪复查头颅cT。及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的发病机制,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1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 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治疗时要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28例,非大面积梗死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转归。方法:对经头颅CT/MRI证实的32例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5.0%)和心房纤颤(45.6%)的患者,临床上以大面积脑梗死(84.4%)和脑栓塞(53.4%)多见,出血转化多发生于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8.8%),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非血肿型(65.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高危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检查CT/MRI,以便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MR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世发 《安徽医学》2007,28(6):511-5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于发病后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痊愈好转20例,死亡1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主要是心源性脑栓塞、高血糖、高血压;大面积梗死及时复查CT有助诊断;预后取决于发生部位、范围及合并症。  相似文献   

11.
鲍发应 《中原医刊》2011,(16):89-90
目的总结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3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中大面积梗死25例,非大面积梗死9例;非血肿型26例,血肿型8例;基本痊愈6例(17.6%),显著进步16例(47.1%),进步9例(26.5%),死亡3例(8.8%)。结论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不一,及时的CT检查可早期诊断,患者短期预后与原梗死灶大小、部位、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有关,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时复查观察疗效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396-2396,239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23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梗死后合并出血性脑梗死,并出血性梗死使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机理、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3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与治疗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大面积脑梗死按是否存在梗死后出血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组和非出性脑梗死组(NHI),比较2组之间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HI组中脑梗死尤其是房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HI组。结论房颤性脑梗死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也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出血性脑梗死发生越早,预后越差;进行病因干预和综合治疗将有助于减少HI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李凤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生与类型、部位、房颤、血糖以及抗血栓治疗的关系及预后。方法对31例HI患者进行血糖、心电图检查,头颅CT检查明确类型、部位进行临床观察与总结。结果对于血糖大于11.1 mmol/L,心房纤颤,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质部位病灶,抗血栓治疗等引起HI发病率增加,血肿型预后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大于11.1 mmol/L,心房纤颤,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质部位病灶,抗血栓治疗等是HI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4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发生于60岁以上,大面积梗死25例,H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7.14%(48/673)。脑栓塞为其主要原因占68,5%,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脑梗死后第2周发现3例,第3周发现12例。发生出血后大部分原有症状加重,21例出血在15~60d吸收。结论 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以便及时诊治,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郭广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51-152,15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栓塞组、大面积脑梗死组、皮层梗死组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以早发型为主,预后转归差于非血肿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病程早期,预后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 (HI)的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CT或MRI确诊的 34例HI患者进行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HI发生率占同期脑梗死的 9.3% ,脑栓塞为其主要病因 ,其次为高血压及高血糖等 ,CT或MRI主要分为血肿型及非血肿型。脑梗死发病第 2周发生出血占 82 .4 % ,且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 ,预后不良。结论 :CT或MRI是诊断HI最可靠的手段 ,及时确诊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吴升强 《海南医学》2014,25(4):515-517
目的 提高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水平及新认识.方法 对6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后复查头部CT,常规扫描37例,薄层扫描23例.出血性转化在梗死后1d检出3例,2~3 d检出16例,4~7 d检出9例,8~14 d检出32例.CT表现分3型:中心型(13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26例).结论“出血性转化”已代替“出血性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最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CT为首选的主要检查方法,薄层扫描更利于病变早期检出,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CT资料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 CT资料。结果 :30例均于发病后以 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 1 6例 ,原梗死灶出血 2 8例 ,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 ,出血性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 ,应动态 CT观察 ,及时诊治 ,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