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行学说的方法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其方法论意义。五行模型是对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一种表达,反映了机体调节和防卫反应的“自组织原则”、“自主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调整阴阳是典型的矛盾调节,五行调节是典型的反馈调节,五行学说是对阴阳学说必然的补充,有不同于阴阳调节的特点,主要是:多体关系、多种作用、反馈控制、不可逆性、整体稳定等。五行学说不仅符合人体实际,而且符合数学的一些严格规则,取了奇素数中的“5”,五行学说面临的不是存废问题,而是如何发展,一方面要使传统五行学说更加完备,另方面应发展“七行”、“十一行”、“十三行”等新模型,可概称为“N行”。  相似文献   

2.
探讨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从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所产生的影响作考查,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促进了运气学说和疾病预测理论的形成,确立了藏象、经络、中药四气五味模型,形成了中医防治观,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论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沿用至今。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主要用于说明脏腑之  相似文献   

4.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的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一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接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 ,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括。五行的特性是基于五行而高于五行的。所谓“基于五行” ,是说五行的特性是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概括出来的 ,所谓“高于五行” ,是说五行的特性已从具体的五行抽象化 ,并引申运用 ,实际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的本身 ,而且…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与干支三大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石部分.这三大理论可独立运用,但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阴阳的四时消长变化产生四种不同的阴阳状态.这四种状态就是四象,是形成五行的物质基础.有了五行之后,五行再分阴阳.天之五行分阴阳为天干,地支五行分阴阳为地支.即干支是从五行演化而来,五行是从阴阳演化而来.厘清阴阳、五行与干支的演化过程,可以深入理会生命生克制化的机理和生命演化、运作的机制.而长生五行以干支立意,深刻阐述万物长衰的往复机制,深化了对中医五行理论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6.
关于“四时五脏阴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结合 ,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内经》理论中 ,选择时令作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点 ,促成了这两大学说的结合。但是 ,四时与阴阳是偶数系列 ,两者结合 ,顺理成章。而五行为奇数系列 ,四时与五行如何搭配 ,问题很多。《内经》拟采取一种过渡的办法 ,即先将四时与五味相合 ,由五味而五脏 ,看似合理 ,实则十分牵强。所谓四时之胜 ,实际是五时之胜。长夏为何季 ?七十二日四季之月是否合理 ?各十八日寄治在季首拟或季尾 ?三百六十日法是否符合“天度”之数 ?皆无说明。可见四时五脏阴阳或阴阳五行结合 ,仅仅是一种形式 ,并无实际内容可言。“四时五脏阴阳”这一命题并无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算命先生在给人掐指推算吉凶祸福时,口中念念有词的便是五行生克的一套,于是有人认为,中医说的“五行学说”也属于唯心论,毫无科学性可言。其实,五行学说本身是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方法论,属于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法,绝不同于算命先生的一套说辞。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则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这五种物质是人类所必需的基本元素,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出新的事物。在这种朴素的认识基础上,一些具有唯…  相似文献   

8.
阴阳为河洛图、五行学说及先后天八卦学说的根本,亦为《周易》的核心。老子《道德经》阐明朴素唯物自然辩证法,为阴阳学说深度发挥。总结归纳阴阳学说概要有五:阴阳相互依存性、阴阳互动变化性、阴阳互根同一性、阴阳量变之极的转化性、阴阳的时空性,而太极图概括上述内涵。  相似文献   

9.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10.
谈到“阴阳五行”,就会联系到算命先生的“阴阳八卦”,其实,阴阳五行学说本身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万物本源于气的理论基础上,用以认识和解释宇宙事物变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和算命先生唯心主义占卜吉凶的阴阳八卦,是有本质不同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本身固有的矛盾,而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即对立统一。阴阳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及其内部结构均可以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面,并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万物孳生、发展和变化,从而阐明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五行学说是用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为概括,将物质世界划分为五种基本属性,以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理论,来阐明事物之间的  相似文献   

11.
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应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五行学说进行研究,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哲学但不同于哲学;五行学说是不断发展的;五行的中心实质是五脏,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五脏相关学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的精华——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应该用五脏相关学说代替中医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2.
<正> 引言火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意义。《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火成为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是以事物矛盾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水与火的性质集中反映了阴阳两方面的特点,成为阴阳的象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五行学说则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  相似文献   

13.
朱贺  赵阳  钱启恒  朱垚  陆明 《中医学报》2022,37(3):488-490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在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阴阳学说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中医理论中很多"阴阳"二字的含义已经开始与阴阳学说的本意产生偏离.明清时期医家多认为五脏皆体阴用阳,而今人多提肝体阴用阳,两者的差别能看出对阴阳学说的理解与运用的不同.通过系统梳理阴阳学说,发现运用阴阳学...  相似文献   

14.
从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的背景、五行学说的内容、五行学说对解剖方法的抑制效应、方法论和自然观的关系、五行互藏、五行与五材的关系等方面论证了五行的概念,认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当今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古人对"五"的崇拜是五行形成的基础,五行的概念源自对生活中5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商末周初;五行相胜源于古人对五材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五行相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已有运用,而且发现五行无常胜;五行相生源于四时的轮替,是五行学说与时令学说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五行生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五行学说。汉代五行学说达到鼎盛,五行乘侮的观念是对五行学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从易学象数模式看中医理论实质张其成(南京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210024)主题词易学家数/思维模式,脏象,经络,运气,诊断/辨证中医理论体系中,至今仍有一些问题难以合理解释。如:为什么要将人体进行阴阳两仪分类和五行分类?“二”和“五”之间有没有深层次...  相似文献   

17.
论五运六气对现代时间医学发展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文、气象、地理、地质、生态及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论证了五运六气的科学价值。指出五运六气是集天地生于一休,以五运阴阳为纲,在形成整体统一的时间医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和基础,是中医学术思想的核心,对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时间医学角度来看,阴阳五行是日月五星与生命和人体周期节律变化的高度概括。五行理论和运气学说的“上应五星”与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之间有对应关系,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可借鉴五运六气时间医学模式,以尽快地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五行学说的形成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周,成熟于春秋战国。"五行"二字,始出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各有其特性,它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五行的产生可能…  相似文献   

19.
四、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我国古代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渗透到医学领域中来 ,同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各有自己特殊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虽然各有特点 ,是两种不同的学说 ,但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运用的。二者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联系的法则为理论指导的 ,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 ,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理论上有许多重要的相同点。例…  相似文献   

20.
五行之正解     
中医学之基础观念,阴阳学说,肇自内经。先哲观察宇宙自然循环与人生之变化,订出哲学的用语。阴阳之演进变化,历代先贤,多有详尽记载。唯五行学说,从汉代以后传至印度,其正义多难解。西医竟指五行为五种物质而蔑视之。近年来日本金泽左三郎博士著辞林注解,颇近乎科学之变化作用,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