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熙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15-1917
咳喘病患者 ,特别是久病、重症、难治的病人多表现为上下俱病。医者对此类病人诊治时 ,必须上则顾下 ,下则顾上 ,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就近 30年来咳喘病人上下俱虚 ,上下俱实 ,上下俱寒 ,上下俱热 ,上热下寒 ,上实下虚 ,上虚下实等上下俱病临床辨治经验和体会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呕吐为临床常见病症,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专篇对其病机详加论述。仲景认为,寒、热、虚、实皆可致呕,寒则浊阴上逆,热则胃火上冲,虚则气逆不降,实则胃气上壅。盖人之胃属六腑,“传化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在糖尿病迁延较久而并发出现的,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的病机特点主要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从临床症状所见,DPN病也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当责之于痰湿瘀血。纵观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对DPN的中医病机规律认识可概括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痹阻、阳虚寒凝5种。  相似文献   

4.
试论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心病病位在肺与心,涉及脾、肾、肝,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指五脏俱虚;标实指外来风寒、风热和内在痰饮、痰热、瘀血。治疗,缓解期以肺肾气(阴)虚为主,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急性期多兼外感,偏寒型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偏热型以麻杏甘石汤合桑白皮汤加减。还应注意:活血化瘀贯串始终,通里攻下权衡应用,扶正固本照顾兼证。  相似文献   

5.
咳喘验案四则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325800)林高荣关键词湿痰咳喘热痰咳喘寒痰咳喘肺肾俱虚咳喘1湿痰咳喘张某,男,56岁。1990年10月15日初诊。咳喘多痰,胸脘痞闷,已2年有余。经X线胸透提示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常用西药治疗暂能收效,药停则发...  相似文献   

6.
邓来送教授从医50余载 ,广取各家之长 ,曾问业于国家名医秦伯未、高辉远、王绵之等 ,学验俱丰 ,对中医药理论有较深造诣 ,擅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疑难杂症。现将邓来送教授在中医内病外治方面的经验介绍如下。1咳喘膏穴位敷贴治咳喘咳喘病(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患者往往反复发作 ,病情顽固且难以根治。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儿童发病率更高。邓师研制了一种外治膏药 ,疗效好 ,无副作用 ,且价格低廉 ,深受患者欢迎。邓师认为咳喘病多正气虚而邪气实 ,即气阴两虚 ,痰、火、湿太过内伏 ,外邪引动而发 ,与肺、脾、肾三脏有…  相似文献   

7.
从“上热下寒”角度探讨麻黄升麻汤在狐惑病治疗中的应用,认为狐惑病早期以湿热内蕴为主,中后期渐损及肝肾之阴,病多虚实夹杂,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证以虚火上炎、阴虚阳亢、上热下寒等阴阳失调证候为多见,治疗应重视补虚泻实、调和阴阳,可运用《伤寒论》之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并附验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虚实病机进行了考察,认为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虚实病机可以统一起来,即"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为实,"正气虚损"为虚,"邪实"与"正虚"同时存在,根据邪气与正气的对比关系确定为"实中挟虚"或"虚中挟实";对"阴阳俱盛"是否存在进行了推理,根据中医"从化"理论,初步认为可以有"阴偏盛"和"阳偏盛",但不会有"阴阳俱盛"病机之存在;对"阳胜则阴病"与"阴胜则阳病"进行了思考,认为这对病机其实是"实中挟虚"病机,而非单纯实证;并提出"阳胜"到何时会出现"阴病","阴胜"到何时会出现"阳病"的疑问.  相似文献   

9.
<正> 支气管扩张是以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种常见难治病症。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对其病机及辨治,试作如下探讨。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约而言之,不外是外邪犯肺,病住以肺为主,病久可由肺及脾,累及于肾,甚则影响它脏与全身;病由阳及阴,而致阴虚肺燥;由气及血,而致气滞血瘀;病由实致虚,而致虚中夹实,随着病情发展而发生它症。从临床实际来看似可从寒、湿,痰、热、瘀、虚来说明其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0.
腹满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病情有虚、实、寒、热之别,其中实证、热证多责之胃,虚证、寒证多责之脾。治疗时,虚者直补,实者宜下,实而兼寒者宜温下,实而兼热者则宜寒下。寒疝即阴寒性腹痛,《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可见,寒疝与现代所说之疝气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王毓麟  张照兰 《光明中医》2009,24(3):421-422
导师张照兰主任医师业医20余载,学验俱丰,于脾胃疾患颇有心得。今撷脾胃病证二三,以飨读者。1痞满导师指出,痞证乃因脾胃本虚,斡旋气机升降之力弱,而气滞湿阻,郁而化热,寒热互结中焦而成。邪蕴中焦,胃失和降,“浊气在上,则生(麒)胀”;脾不升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上下阴阳不能交通则见上热下寒。痞虽无形,却虚实兼夹,寒热错杂,医者临证之时,尤须慎重,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是类似于中医学中的消渴病痛疽,属“脱疽”范畴。认为肾虚、内热是本病的主要内因,外感湿热是其主要外因。同时阐明了脏腑失调,阴虚内热、血气变涩、营卫不行、湿热变盛是其主要病机。现今中医多认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阴亏虚、瘀血阻络、外感湿热。l气明亏虚气阴亏虚则经脉失养,脏腑受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虚则无力抗邪,湿热之邪则乘虚入足;阴虚则内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消渴病涌脓而致。2瘀血阻络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运受阻、血脉瘀滞、瘀血阻络,故出现面紫胸闷,舌…  相似文献   

13.
张军  成荣新  朱长刚 《河南中医》2019,39(11):1648-1651
"是动病"的本义就是指经脉之气变动失常,导致经脉和脏腑发生病变。卫气多虚,营气多实,营卫不和的实质是卫虚营实,"是动病"的本质是卫虚营实。"所生病"的本质是血运失常,气血无法濡养脏腑经络,从而产生"所生病"的一系列证候。从气血学说方面认识"是动病""所生病",既不拘泥于脏腑病经络病之说,可以指导临床精准辨证,还可以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临床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病情,以补虚泻实,调畅气血为根本宗旨,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治疗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14.
少阴病为全身性虚寒证,虽有从水化寒、从火化热两途,但阴阳虚衰是少阴病的本质,故治疗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或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不可汗下。但此为之常,少阴病也有不得不汗下者,为之变,本文就此探讨之。1少阴病禁汗下为之常《伤寒论》第285条云:“少阴...  相似文献   

15.
韩旭  陈美兰 《陕西中医》2001,22(4):256-256
老年咳喘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 ,是常见的老年疾患。《内经·上古天真论》云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男子“七八肝气衰”“八八天癸竭 ,精少”人届老年 ,元阳亏乏 ,阳损及阴 ,元阴元阳俱亏 ,故极易见真阴妄行 ,阳亏水泛 ,脉络疏涩 ,营卫失衰 ,虚实夹杂。老年咳喘 ,病在肺肾波及心肝脾诸脏 ,多见上实下虚、寒热错杂之候 ,治法之要 ,理当明之。1 治实不忘痰 ,祛痰兼顾化瘀 凡老年咳喘 ,痰存在于整个病程中 ,由于老年体弱 ,病延日久 ,多见肺脾、肺肾或肺脾肾俱虚 ,则津液失于布散、…  相似文献   

16.
探索肾气丸是辨治肾阴阳俱虚证的基本代表方,变化肾气丸用量可辨治肾阳虚证及肾阴虚证,选用肾气丸辨治诸多杂病的关键是因病证表现酌情调整方药用量,合理应用肾气丸可辨治糖尿病属于肾阴阳俱虚夹寒瘀证、糖尿病属于肾阴虚夹湿热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属于肾阳虚夹寒痰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属于肾阴阳俱虚夹瘀热证等,以此学用肾气丸才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8,49(7):662-662
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中医学"喘证"、"咳嗽"、"肺胀"范畴.多因反复咳喘,日久不愈,肺脾肾受损,气道不利发为缠绵难愈之病证.慢阻肺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下虚上实.本虚、下虚指脾肾阳虚,下元虚惫,肾不纳气,以致气不归根,逆而上冲,使肺气胀满,呼多吸少,动则气喘;标实、上实则指风、寒、痰、湿等蕴阻于肺,则肺失肃降,乃反复发病之诱因.临床以咳、喘、痰为主要表现,而"痰"又是咳、喘的主要病理因素,故祛痰是本病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根据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过程,一般分为3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韩海琼  陈伟斌 《光明中医》2014,(7):1377-1380
将中医古籍各医家对小儿呕吐的病因病机认识进行归纳总结。阐明小儿发生呕吐的病机总属于胃,和肝脾有关,分为寒、热、虚、实及情志所伤。内因多为小儿脾胃先天不足,脆嫩柔弱,外因则是感受寒湿暑热外邪,喂养护理不当。在总结基础上为辨证论治提供新线索,从中找到治疗小儿呕吐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9.
蒋跃文  曾江琴  李家庚 《光明中医》2011,26(11):2192-2193
本文主要从表、里、寒、热、虚、实六个方面探讨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无汗”或“不汗出”的证治,有助于大家在临床上对于此类杂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吴雄志 《陕西中医》2000,21(3):126-127
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分析了胃主外上,脾主内下的功能,提出了胃病多外实上热,脾病多内虚下寒的病机及胃病宜清宜攻宜降宜通,脾病宜温宜补宜升宜运的治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