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为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快速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对29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29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血凝仪进行D—D、Fib测定,D—D采用免疫比浊法,Fib采用凝固法。结果AMI患者血浆中BNP、D—D、Fi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ib:P〈0.05,D—D:|P〈0.05,BNP:P〈0.01),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ib:P〈0.01,D—D:P〈0.01,BNP:P〈0.01),BNP与D—D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r=0.825),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r=0.507),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Fib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而BNP、D—D水平虽然下降明显,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BNP:P〈0.01,D—D:P〈0.01)。结论AMI患者血浆中BNP、D—D、Fib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或)破裂及血栓形成。因此BNP、D—D、Fib等3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48例位居西宁地区(海拔2300m)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室颤与否及溶栓后再灌注组其溶栓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作了对照分析,发现室颤组较非空旬Q-Td及J-Td均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组溶栓后Q-Td及J-Td较溶栓前明显减少(P<0.01,P<0.05)。本文结果表明高原地区也存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颤与Q-Td及J-Td增加有关,这与平原地区新近研究结果相同,提示高原地区也应重视Q-Td及J-Td这一参数指标,以早期发现及预防室颤的发生,尽早实施溶栓治疗,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延迟PCI对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97例,根据是否行延迟PCI术分为阿组(PCI组和非PCI组),两组患者均于人院即刻、心梗后7天左右、6个月左有检测血浆中脑钠肽N末端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分别于AMI后两周、心梗后6个月左行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窀舒张术期容积(EDV)。对比PCI组和非PCI组两组患者心脏超声和NT~proBNP的动态变化.、结果6个月后PCI组的NT—pmBNP较非PCI组低(P〈0.01);PCI组的EF值明显高于非PCI组(P〈0.05),非PCI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明显大于PCI组(P〈0.05),结论延迟PCI能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蝙蝠葛碱抗缺血/再灌注性室颤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蝙蝠葛碱抗缺血/再灌注性室颤的机理。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豚鼠离体心脏灌注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蝙蝠葛碱组和维拉帕米组在停止灌注时心脏NE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缺血/再灌注性室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缺血/再灌注性室颤的心脏NE释放量明显高于无缺血/再灌注性室颤心脏(P<0.01)。停止灌注时心脏NE释放量和缺血/再灌注性室颤发生率,在蝙蝠葛碱组与维拉帕米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蝙蝠葛碱抑制缺血心肌NE释放为其抗缺血/再灌注性室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8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空腹血糖(FBS)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FBS〈7.0mmol/L。n=112)、血糖轻度升高组(7.0mmol/L≤FBS〈11.1mmol/L,n=82)和血糖高度升高组(FBS≥11.1mmol/L,n=64),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病死率、梗死面积、心肌酶及心功能状况。结果:血糖增高组患者的住院并发症、病死率、复合壁梗死发生率及心肌酶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而在心功能方面,血糖增高组低于血糖正常组(P〈0.01),血糖升高程度与以上各项指标均有关。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提示病情重、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及病死率高。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血糖非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92例AMI患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K-MB)测定,并观察C反应蛋白浓度的高低对AMI预后的影响。结果:92例MAI患者中,CRP<20mg/L者48例,CRP>20mg/L者44例。两组患者CPK、CK-MB检测结果,其峰值及变化时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92例AMI患者中,CRP>20mg/L组,随访6个月内心脏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阵发性室速、急性左心衰竭、心肌再梗死、顽固性心绞痛等)发生率为81.8%,CRP<20mg/L组为41.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RP>20mg/L对判断AMI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36例脑梗塞、3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8种微量常见元素测值,并分别进行对比.结果:脑梗塞与AMI患者血清硒(Se),铬(Cr)、钙(Ca)、镁(Mg)和锌(Zn)含量较对照组降低,镉(Cd)升高,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01);三组间锶(Sr)均无差异(P>0.05).AMI患者的铜(Cn)和铜/锌(Cn/Zn)比值较脑梗塞患者非常显著增高(P<0.01),血清Se则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了各元素在心脑梗塞中的作用和测值差异的原因,指出微量常量元素检测和调整人体元素的平衡对防治心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性室颤的机理。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豚鼠离体心灌注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维拉帕米组在灌止灌注时心脏NE释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性室颤发生率维拉帕米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维拉帕米抑制缺血心肌NE释放为其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室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特点及其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91例AMI患者(心肌梗死组)和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梗死范围和病变冠脉支数患者间BNP水平的差别。结果心肌梗死组较对照组BNP(ng/L)(155.03±113.45、71.03±37.01)和左心室舒张末径(cm)(5.11±0.51、4.56±0.43)明显增高(均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50.84±7.98、57.09±6.29)明显降低(P〈0.01);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较下、后壁心肌梗死组BNP、左心室舒张末径均明显增高(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AMI患者血浆BNP明显增高,尤以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为甚,BNP能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3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存活(存活组)384例,死亡(死亡组)79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病史、心率、收缩压、肌钙蛋白T(cTnT)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空腹血糖、肌酐(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梗死部位、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性心律失常及再灌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率、收缩压、cTnT峰值、Cr峰值、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Killip分级、LVEF及再灌注治疗与AMI患者住院死亡相关。结论高龄、糖尿病及OMI病史、心率增快、cTnT及Cr升高、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Killip分级高是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LVEF及再灌注治疗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12月确诊为AMI,并行PCI治疗的473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是否患糖尿病及入院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者为A组298例,患糖尿病且HbA1c<6.5%者为B组53例,患糖尿病且HbA1c≥6.5%者为C组102例.比较3组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C组10年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和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50%、服用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类药物为PCI治疗AMI患者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P<0.01,P <0.05).年龄、吸烟、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脑卒中病史和心肌梗死病史均为PC1治疗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P<0.05),其中有糖尿病史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31倍.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较非糖尿病患者差,提示强化降糖治疗可能会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薛文会  袁如玉 《天津医药》1997,25(9):540-542
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其对AMI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表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显著延长于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长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1),认为QTd可作为早期评价AMI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马树旗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33-34,36
目的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新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资料,其中新发房颤患者53例(AF组),未发生房颤者291例(NAF组),AF组按新发AF持续时间分为AF1组23例(心肌梗死24h内发生AF者),AF2组30例(心肌梗死24h后发生AF者)。比较AF组和NAF组之间的年龄、并发症、CK—MB峰值、心功能(Killp分级)、死亡率以及NAF组和AFl组、AF2组之间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情况等因素的对比。结果AF组老年患者多于NAF组(P〈0.01),AF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者高于NAF组(P〈0.01),AF组CK—MB峰值、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高于NAF组(P〈0.01),AF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NAF组高(P〈0.05),AF1组下壁AMI发生率高于NAF组和AF2组(P〈0.05),AF2组前壁AMI发生率高于AF1组(P〈0.05)。结论高龄、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面积及多支血管病变是AMI并新发AF的危险因素,AF发生时间与AMI梗死部位相关,AMI并新发AF者严重并发症多,预后差,应给予早期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脉支架置入术( PCI)后联合速效心痛滴丸,观察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AMI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和治疗组( n=48),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速效心痛滴丸(7粒,tid),观察两组180 d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再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随访期间,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功能不全与心绞痛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心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两组均无再发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速效心痛滴丸,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第7天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预后中的判断价值。方法161例AMI患者依照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35例),延期PCI组36例和药物治疗组90例,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观察第7天不同cTnI水平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AMI患者发病第7天cTnI水平[(5.76±4.2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0.15±0.10)μg/L](P〈0.01);按第7天cTnI转阴率分析:总转阴率39.1%,其中急诊PCI治疗组转阴率(68.6%)高于延期PCI组(36.1%)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8.9%);按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析:cTnI阳性组总MACE发生率(34.7%)高于cTnI阴性组(1.6%)(P〈0.01);发生MACE者第7天cTnI值(13.99±8.39)μg/L明显高于不发生MACE者(3.65±2.55)μg/L(P〈0.01);按cTnI水平分析:心脏性死亡、总MACE的发生率随cTnI的水平升高而增加(P〈0.05),cTnI〉9.0μg/L者最高。结论发病第7天cTnI水平在AMI患者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是预测AMI患者总MACE发生率增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伴心理应激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人院时的临床特点,探讨心理干预在女性AMI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3例女性AMI患者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比较有无焦虑、抑郁情绪及患者人院时的临床特征。将伴有心理应激的68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后进行SAS、SDS评定。对2组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无心理应激的女性AMI患者相比较,伴心理应激者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诊延迟时间较长[(7.9±5.8)h比(5.1±3.6)h,P〈0.01],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较多[分别为58.8%(40/68)比37.1%(13/35),41.2%(28/68)比20.O%(7/35),均P〈0.05]。4周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SAS总分、SDS总分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39.7±6.1)分比(53.8±6.7)分,(37.5±5.6)分比(54.6±7.1)分,均P〈0.01];干预组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6%(7/34)比44.1%(15/34),23.5%(8/34)比47.1%(16/34),5.9%(2/34)比23.5%(8/34),均P〈0.05]。结论与无心理应激的女性AMI患者比较,有心理应激者危险因素较多。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女性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的机理探讨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和春 《天津医药》2000,28(1):12-13
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脑梗死(CI)的机理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回顾分析了11例AMI合并CI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61.4岁。结果发现,11例中广泛前壁坏死4例,前间壁2例,下壁3例,前壁合并下壁1例,下壁及后壁1例。AMI发生后新出现房颤5例,低血压4例,室壁瘤1例。于AMI后平均7天发生CI。从中可见,AMI后出现房颤、室壁瘤等易产生心脏附壁血栓脱落而致CI,AM  相似文献   

19.
麝香合剂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麝香合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范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麝香合剂3.8,7.6,15.2pill·kg-1组和麝香保心丸0.6pill·kg-1组,分别灌胃给予0.5%羧甲纤维素钠(CMCNa),0.5%CMCNa,3种浓度麝香合剂混悬液,麝香保心丸混悬液,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d,给药容积为10mL·kg-1。最后1次给药后30min,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冠状动脉结扎后24h,测量大鼠的梗死范围、血清CPK和LDH活力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麝香合剂7.6,15.2pill·kg-1组和麝香保心丸组大鼠的梗死范围分别是(15.2±2.4)%,(13.±2.0)%和(18±3)%,均显著小于心肌梗死组大鼠[(21.9±2.0)%,P<0.01]。心肌梗死组大鼠的血清CPK和LDH活力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而升高的酶活力可以被预先给予麝香合剂或麝香保心丸所降低(P<0.05P<0.01)。心肌梗死组大鼠的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DBP)、左室收缩压峰值(Peak)、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下降速率(±dp/dtmax)和心肌最大缩短速率(Vmax)明显降低(P<0.05,P<0.01),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升高(P<0.01)。预先给予麝香合剂7.6,15.2pill·kg-1和麝香保心丸可使降低的+d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方法收集2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老、中、青三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梗死部位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1)三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性显著(P〈0.05)。(2)中青年组典型胸痛者、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而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于老年组,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3)中青年组以前壁梗死、单支血管病变为主,老年组以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多突然起病,有典型胸痛;预后好,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冠状动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三支病变较少。(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症状多不典型;预后差,并发症及死亡率高;冠状动脉血管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