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跟痛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症的症候群。常由跖腱膜炎、跟骨骨刺、足跟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足底神经卡压、跟腱炎、跟腱滑囊炎、跟骨高压症、跟骨应力骨折等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故跟痛症的治疗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对跟痛症的治疗方法报道很多,且效果不一,本文就近年来的治疗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老年人足跟痛的效果,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老年人足跟痛的关系。方法 40例老年人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给予抗骨质疏松(OP)药物(益钙宁、钙尔奇D)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抗炎镇痛药;在治疗前后分别拍跟骨的侧位X线片,并测定腰2-4的骨密度(BMD);对疼痛症状的进行动态评估。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疼痛基本缓解,L2-4的BMD明显增加(P<0.05)。结论老年人顽固性足跟痛,应考虑骨质疏松有关;联合应用抑制骨溶解、促进骨生成和加速骨矿化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跟痛症多由慢性劳损、外伤、跟骨退行性变引起,包括跟后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跟腱损伤、筋膜炎或跟骨骨刺等。其临床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足跟及足底有酸胀疼痛感,严重时呈针刺样痛,难以举步。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熏洗联合手指压穴治疗中老年性跟痛症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我科住院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35~75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用跟骨钻孔减压加小针刀切割治疗跟痛症50例(84足),获得满意疗效。患者年龄为50~65岁,病程为6个月至4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跟骨剧烈胀痛,足跟明显压痛或拒按。X线片示跟骨结节骨刺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老年性肩周炎和跟痛症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国产MODLE KDE-2002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肩周炎患者60例,跟痛症患者50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肩周炎患者ESWT组优良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53.3%),跟痛症患者ESWT组优良率(76.0%)显著高于对照组48.0%,两组病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性肩周炎和跟痛症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切除跟骨刺与钻孔减压术治疗带跟骨刺的跟痛症12例,效果优良。一、临床资料:12例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2~57岁,共14个跟骨。均为顽固性跟骨疼痛,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X线拍片显示跟骨部有跟骨刺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工作中,跟痛症是下肢慢性疾病中常见病之一。是一种足跟慢性劳损性疾病,其多发于老年人。既往保守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大多不佳。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是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国外研究显示疗效显著〔1〕。本文就我院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跟痛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跟痛症是困扰中老年人的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发生于40~70岁,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较多,体外冲击波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跟痛症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得到了美国FDA的批准。我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对40例老年跟痛症患者做了体外冲击波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8~1991年,我们采用封闭与跟骨钻孔减压654—2灌洗治疗跟痛症36例,效果较好。1.临床资料:本组36例,44足;男30例,女6例;年龄35~60岁。单足28例,双足8例,有休息痛者31例。X线片证实有跟骨刺者19例,22足。跟痛均较剧烈,晨起时为重,影响正常行走。半数以上患者为超重或肥胖体型。2.治疗力法:术前普鲁卡因试验,常规消毒。取强的松龙12.5~25mg加2%普鲁卡因2~4ml,于  相似文献   

10.
骨密度超声波测量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跟骨骨密度,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用LUNARAchiles系统对406名日本正常老年人群和315名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结果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BUA、SOS和SI明显低于正常老年人群(P<0.01),正常老年人群中女性的超声波测量值明显低于男性(P<0.05)。结论超声波法测量跟骨骨密度可以很好地将骨质疏松患者从正常人群中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自1983年以来,我们对40例平足症患者进行了距舟关节植骨融合足弓成形术,同时延长后足。部分跟骨外翻严重者行跟骨内翻截骨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并分析平足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虎  李凡  单臣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60-3161
跟痛症临床上很常见,中老年病人多见,通常表现为晨起或久坐后下地行走时足跟疼痛.目前有很多种方法治疗跟痛症,包括休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夜间夹板、足部支具、牵拉锻炼及体外冲击波治疗,但尚无一种切实有效的疗法.本文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了解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方法选择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性别、透析龄、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PTH)分组。应用跟骨超声密度测定仪进行跟骨密度测定,测定PTH水平。结果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37.5%,骨量减少为50%。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0%,明显高于男性17.65%(P0.05)。随着透析龄、PTH值增高,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升高,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低骨量,骨质疏松患病率高,应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人工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作为第一跖趾关节炎晚期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跖趾关节僵硬、恢复足底骨排列及矫正关节畸形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护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GEInsight/Achillesexpress高频率声波(超声波)检测右跟骨的骨质状态,测量90例RA患者和80名年龄、性别基本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的跟骨骨密度(BMD),按WHO确定的诊断标准将RA患者和正常受试者各分为3组,即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吸烟史、钙剂摄人、骨折家族史、RA病程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等因素,分析其与OP的相关风险。结果RA患者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A患者中发生OP的概率较对照组发生更大。在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RA病程、吸烟、激素、骨折家族史是增加OP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到的回归模型:RA伴发骨质疏松=-0.530+0.164X病程+3.304X吸烟+1.783X骨折家族史。结论RA患者较健康志愿者更易发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RA患者BMD的降低和OP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其中RA病程是RA患者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防RA患者发生OP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营养不良、肌肉减少症(肌少症)及骨质疏松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营养相关并发症,肌少症是营养不良的重要表现,而营养不良、肌少症又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三者相互关系密切,且都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故要及早发现,积极防治。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代谢紊乱、激素水平异常、身体活动缺乏等促使肝硬化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肌少症及骨质疏松。此外,肝病治疗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病毒药物等可能影响骨代谢,需引起临床关注。合理的营养干预、适当的运动和基础疾病的治疗是防治营养不良、肌少症及骨质疏松的基础。一些针对性治疗药物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上述营养相关并发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全身均可发病,是由于增龄和体内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骨组织结构异常和/或骨量降低、易出现骨折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大部分病人没有症状,少部分病人表现为骨痛或身材变矮,甚至发生骨折,若病变累及肌肉和神经,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容易患骨质疏松症,也会增加骨折的风险。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既要避免长期高血糖对骨骼的不利影响,又要防止低血糖引起的跌倒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65岁,因"反复腰痛3年余,加重伴左下肢麻痛1年"就诊于外院,外院术前腰椎X线片示L5椎体Ⅲ°滑脱伴双侧椎弓峡部裂,腰椎MRI示L5/S1椎管狭窄(图1),骨密度全身T值-5.0。外院予行"L4/5、L5/S1椎板切除、椎管减压、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后路L4-S1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腰痛及左下肢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50例设置为该次的观察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25例,对常规组患者单纯采取西药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的VAS评分与骨痛缓解时间分别为92.0%、(1.2±0.3)分、(4.6±0.8)周,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帮助患者缓解骨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高,骨痛缓解时间短,值得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推荐采纳。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和骨血流量减少可能导致骨丢失和骨脆性增加,且微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是DM患者骨量减少的临界因素〔1〕,也有报告〔2〕认为下肢血流量减少,可能与髋部及跟骨骨丢失有关,本文就DM肾病(DN)、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与骨质疏松(OP)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1 DN是促进DM OP发生的最重要因素DN是指DM性肾小球硬化症,为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