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创性磁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功能检测和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应用是康复医学工程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文章对磁刺激的发生发展 ,物理原理 ,特性 ,磁刺激与标准电刺激的差别 ,外周磁刺激技术的多信道磁刺激对电刺激模拟等最新发展 ,以及临床上磁刺激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2.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许多研究发现tDCS在治疗精神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tDCS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参数设定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tDCS的临床应用与普及仍受到诸多制约。本文主要综述涉及tDCS治疗参数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不同参数tDCS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差异,旨在为tDCS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  相似文献   

3.
脊神经节神经元对外周与内脏感受野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胞内记录方法,在25只大鼠骶1(S1)脊神经节神经元上,共记录到75个对外周感受野刺激发生反应的神经元,其中22个被内脏刺激所激动,躯体与内脏传入的传导速度分别平均为23和21m/s,其生理类型多为LTM神经元。另有14个自发发入的神经元,其中9个对内脏刺激发生反应。结果提示,躯体与骨脏信息可在部分脊神经节神经元上会聚。  相似文献   

4.
造血刺激因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电刺激组)20例、冰刺激治疗组(冰刺激组)2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肢体功能运动训练,电刺激组患者同时应用VitalStim电刺激仪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进行口一颜面肌功能训练,冰刺激组同时用冰棉签刺激其咽部并进行口一颜面肌功能训练。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和血氧饱和度(SaO2)测定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和冰刺激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刺激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均较冰刺激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或冰刺激结合功能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冰刺激。  相似文献   

6.
刺激参数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刺激参数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监测的影响,为临床进行MEPs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18例,年龄23~64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患者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选择拇短展肌作为记录肌肉。分别给于不同的刺激强度(100、200、300、400和500V)、刺激频率(100、200、500和1000Hz)和脉冲数(2、3、4、5和6个)时记录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不同刺激参数对MEPs波幅和潜伏期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①刺激强度≥300V,刺激频率≥500Hz以及脉冲数≥3个时的MEPs记录成功率为100%。②刺激频率和脉冲数可显著影响MEPs的波幅(P值均〈0.01),以刺激频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刺激强度对MEPs波幅的影响不显著。刺激频率可显著影响MEPs的潜伏期(P〈0.001);刺激强度和脉冲数对MEPs潜伏期的影响不显著。③随刺激频率的增高,MEPs波幅呈显著增高趋势,潜伏期呈显著下降趋势;脉冲数5和6个时记录的MEPs波幅最高;不同刺激强度记录的MEPs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最佳刺激参数为刺激强度300V,刺激频率1000Hz,脉冲数6个。结论:刺激频率是影响MEPs波幅的最主要因素;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可显著提高MEPs的波幅。  相似文献   

7.
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于国平,曹起龙近十年来经颅刺激皮层运动中枢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MEP)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和应用。运动诱发电位是继体感诱发电位(SEP)后,为进一步检查中枢运动传导功能而设计的一项神经电生理学检...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不愈是导致足或下肢截肢的常见原因。电流可促进骨折愈合、纤维母细胞迁移、抗感染、动物模型伤口愈合、糖尿病患者足部血流增加 ,因此研究者认为电刺激对糖尿病性足部溃疡不愈的常见因素如血液循环差、感染、细胞性反应缺陷等有促进作用。然而有关运用电刺激促进糖尿病性溃疡愈合的研究报道尚少。目的 评价高压、脉冲直流电刺激对糖尿病性足部溃疡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案。入选患者患足背经皮氧压均大于 30mmHg。患者均排除软组织或骨组织感染、恶性肿瘤或心脏传导紊乱。 4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同步吞咽任务对吞咽运动中枢的神经电生理学影响。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双盲设计。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先后给予阳极tDCS(a-tDCS)、阴极tDCS(c-tDCS)和虚假tDCS(s-tDCS)三种刺激模式,以吞咽强投射区为靶半球进行干预,并同步完成用力吞咽任务。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分别刺激双侧吞咽皮质代表区,记录tDCS干预前以及干预后5、30、60和90min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tDCS干预因素可影响双侧吞咽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同侧,F(2,28)=241.2,P<0.01;对侧,F(1,20)=29.5,P<0.01]。时间因素和tDCS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同侧,F(3,46)=25.4,P<0.01;对侧,F(4,53)=6.6,P<0.01]。其中s-tDCS对双侧兴奋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P=0.894;对侧,P=0.354]。与s-tDCS相比,a-tDCS提高了刺激同侧的兴奋性,而不是对侧[同侧,MEP均值差值为21%±2%,95%可信区间为15%~27%,P<0.01;对侧,MEP均值差值为1%±2%,95%可信区间为-3.4%~6.5%,P>0.05]。与s-tDCS相比,c-tDCS抑制同侧而增强对侧的皮质兴奋性[同侧,MEP均值差值为-21%±2%,95%可信区间为-18%~-42%,P<0.01;对侧,MEP均值差值为20%±3%,95%可信区间为12%~29%,P<0.01]。 结论tDCS同时结合吞咽任务对吞咽运动中枢的影响具有极性依赖性和刺激半球依赖性特征;a-tDCS可以提高同侧吞咽皮质运动区的兴奋性,而c-tDCS则在抑制同侧吞咽运动皮质同时兴奋对侧吞咽皮质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刺激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给予咽部冰刺激,干预时间为2周。对比分析3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和肺炎的发生率。结果: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4%(对照组)、96.4%(电刺激组)和98.1%(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4.5%(对照组)、17.9%(电刺激组)和14.8%(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联合刺激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改善吞咽功能,并能够显著降低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电刺激对健康人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年轻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13例健康年轻志愿者参与了研究,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4.9±3.1)岁。分别接受30min FES和安慰刺激。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与肌电图仪(EMG)在FES前、后,安慰刺激后分别检测每一对象的MEP,计算潜伏期、波幅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健康年轻人在FES后MEP值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无明显变化;而安慰刺激后MEP的个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MEP值可以反映FES后健康年轻人大脑兴奋性的改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学术背景:电刺激作为传统的治疗骨折和骨不连的有效手段,一直是临床骨科及相关科室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电刺激理论和应用不断得到发展。 目的:总结分析电刺激在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现状及趋势。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北大医学部图书管资源“Science Direct On Site,nature”等数据库,1960-01/2007-05有关英文的文献,检索词“Electrical Stimulation,bone tissue engineer,direct current,capacitive coupling”,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7-05有关的中文文献,检索词“电刺激,骨组织工程,骨修复”,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电刺激在骨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动物研究。②电刺激促进骨系细胞增殖、分化的理论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然后查找余下文章的全文,进一步判断与纳入标准一致的文章。共检索到文献161篇,其中外文150篇,与电刺激在骨修复中的应用相关的26篇;中文文献11篇,4篇被应用。 文献评价:所选用文章30篇,临床报道1篇,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对目前各种研究所用到的电刺激进行总结分类,根据是否接触实验组织,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②不同种类的电刺激作用机制也不相同,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各有优点缺点。③电刺激对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增殖、分化等有促进作用,将为骨组织工程开辟新的前景。 结论:电刺激在骨修复各个领域的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特别近几年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更促进了对其原理的认识,已经达到分子水平,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将为骨修复开阔新的前景和时代。  相似文献   

13.
体育系和普通系学生视觉诱发电位各指标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体育运动对视觉诱发电位各指标的影响规律。方法:①于2006-03/06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在校健康大学生志愿者95名,其中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的男生65名,运动年限(4.26±3.08)年,普通系学生30名。②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在不同大小方格[小方格(10mm×10mm)、中方格(25mm×25mm)、大方格(50mm×50mm)]刺激下,选取头部双极导联、刺激频率为2Hz、亮度为90cdp、对比度为80%、滤波范围为1 ̄100Hz、灵敏度为10μV、叠加100次,对受试者在暗室自然瞳孔下的视觉诱发电位进行了记录分析并做了横向比较。测试指标有N75,P100,N145的潜伏期、峰间期和峰峰值。结果:95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育系学生小方格刺激下P100潜伏期比普通系学生短[(98.03±4.71),(100.61±6.11)ms,P<0.05],中方格刺激下各潜伏期均比普通系学生短[N75:(69.19±5.56),(72.10±6.06)ms;P100:(97.60±5.04),(101.22±6.83)ms;N145:(130.38±13.14),(137.60±14.14)ms;P均<0.05]。②体育系学生中方格和大方格刺激下视觉诱发电位的N75~P100峰峰值大于普通系学生[中方格:(7.36±2.88),(6.15±2.01)μV;大方格:(7.07±2.43),(5.51±1.94)μV;P均<0.05]。③体育系与普通系学生相比,各种方格刺激下视觉诱发电位的峰间期均有所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育运动使视觉信息传导时间缩短,传导过程中同步化程度提高,信息分析处理速度加快,有利于运动员对周围环境的视觉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对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最短潜伏期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健康志愿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治疗仪及肌电图仪进行检测。首先以左侧第一骨间背侧肌(FDI)皮质运动点为刺激靶点,分别调整“8”字型线圈放置方向[包括线圈手柄向后与Cz-外耳门连线垂直(PA)、手柄向前与Cz-外耳门连线垂直(AP)、手柄朝下与Cz-外耳门连线平行(LM)]及刺激强度,并确定各方向的静息运动阈值(rMT)基强度;随后分别按照PA、AP及LM方向放置TMS线圈,每20秒刺激1次,120%基强度,连续记录10 min MEP数据,最后对所测MEP数据进行组内重复测量信度分析。 结果 以PA、AP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明显高于以LM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P<0.05);不同线圈放置方式对MEP潜伏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以PA、LM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ICC=0.747,95%可信区间(0.296~0.942)]及最短潜伏期[ICC=0.757,95%可信区间(0.325~0.945)]的组内重测信度优于以AP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数据。 结论 国产“8”字型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对MEP波幅及潜伏期稳定性具有影响作用,建议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消除了某些心理因素影响后的痛觉诱发电位,以便进一步研究人类疼痛的中枢机制。方法:采用新异刺激(oddball)实验设计来产生痛觉诱发电位。14名被试右手中指给予两种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中等程度的非痛刺激和疼痛刺激),在两次实验中,分别将两种刺激之一作为新异靶刺激,而将男一种作为标准刺激,记录诱发电位,并比较作为新异靶刺激的疼痛刺激(25Pa)与作为标准刺激的疼痛刺激(75Pa)诱发电位的差异。结果:在数据合格的11名被试中,Cz电极位置25Pa的诱发电位成份与75Pa的诱发电位成份一致,均包括N1、P1、N2三个主要成份,其中25Pa诱发电位N1和P1成份的波幅显著高于75Pa相应成份,而N2成份的波幅在两种疼痛刺激中并无显著差异,两种刺激之间各成份的潜伏期也无统计学差异。偶极子起源分析表明,N1、P1、N2这三个成份可能分别来源于前扣带回、旁中央小叶及扣带回后部。结论:新异刺激设计所得的痛觉诱发电位(75Pa)排除了由疼痛评分及注意等因素所引发的非痛觉特异性认知相关成份,故可更为客观地评价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偶联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成A组、B组及C组,每组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给予低频(1Hz)经颅磁刺激15min,随后对患侧肢体进行20min FES治疗;B组患者则对患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给予高频(10Hz)经颅磁刺激15min,随后对患侧肢体进行20min FES治疗;C组患者仅针对患侧肢体辅以20min F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分析各组患者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MEP波幅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CMCT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水平(P<0.05)。 结论 rTMS预刺激偶联FES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患侧大脑皮质MEP,提高ADL能力,加速患侧大脑皮质功能重组,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发一种能模拟人体行走模式的功能性低频电刺激治疗仪。 方法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上,根据人体正常行走时下肢主要肌群的收缩时序,研发出一种四通道功能性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电刺激频率1~100 Hz,电流强度0~110 mA,脉宽≤600 ms,连续输出,该治疗仪的电刺激模式可在步态周期中不同时序阶段同时或分别刺激相应肌群。 结果通过分析实验室结果得知,该电刺激治疗仪能诱发下肢肌群产生类似于正常步行时的动作,基本达到预定设计目的。 结论本课题组研发的多通道功能性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可用于中枢神经损伤后下肢瘫痪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了三种不同唤醒熟睡胎儿方法对降低胎心监护无刺激试验假阴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7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经胎心监护20min,无明显胎动、孕周在32~42周、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检查前未使用任何镇静类药物的孕妇24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0例。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即用声刺激,进食,腹部推动胎儿或嘱孕妇改变体位等方法唤醒熟睡胎儿,比较三组方法的唤醒率。结果:三组唤醒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声刺激组分别与进食组和体位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但进食组与体位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种方法均能唤醒胎儿,减少了胎心监护无刺激试验假阴性,其中以声刺激效果最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彭源  陈康  张瑾  陈钰杰  张顺喜 《中国康复》2015,30(2):112-11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预刺激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32例分为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A组加用rTMS刺激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区(M1区),后行患侧上肢FES治疗;B组加用FES治疗,不进行rTMS预刺激。治疗前后评定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3组治疗2及4周时,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P<0.01);且A组治疗2及4周时FMA-UE及MBI评分更高于B、C组(P<0.01),B组更高于C组(P<0.01)。结论:FES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高频rTMS预刺激能进一步增强FES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重复经颅磁刺激已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等的临床治疗和研究,还可能影响认知功能。本文对重复经颅磁刺激不同刺激模式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