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120急救网络完善建设新增运转65个急救站,通过日常院外急救工作量及需求满足情况的数据分析、怀柔区连续两起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和八达岭长城急性心梗外宾成功救治的典型案例介绍,对新增运转65个急救站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与2007年同期比较,全市120急救网络7月25日~8月24日受理呼救电话量增长7.31%,出车量增长12.97%,日均出车量由647次/d增加至731次/d;近距离派车无车数由平均40次/d减少至6次/d,呼叫满足率由94.2%上升至99.1%。新增运转65个急救站使日常院外急救需求进一步满足,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基层医院急诊急救能力明显增强。总结北京120新增65个急救站奥运期间运行效果分析认为,完善急救网络建设是提升急救呼叫满足率的根本,构建区域急救网络对于应对远郊区县突发事件更为有效,旅游景区应该成为院外急救关注的重点,依托型急救站有利于促进急救水平整体提高。为北京市院外急救网络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乡120急救体系工作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005年成立十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时,同时出台了《十堰市120医疗急救指挥工作方案》和《十堰市医疗急救站建设标准》。在2006年成立全市各县市120指挥中心和健全的乡镇急救站,率先在围内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120急救体系。近6年来,随着十堰城乡急救体系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120急救网络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了解北京市120急救网络人力资源的构成情况。方法2006年8月对北京市120急救网络所有院外急救机构,包括北京急救中心(包括直属分中心5个,直属分站16个),非直属分中心10个,非直属急救站46个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单位人员的构成情况。结果北京急救中心直属单位共有管理人员61人,调度员44人,后勤人员128人,医生92人,护士118人,司机55人;非直属急救分中心每单位平均有工作人员32.8人;非直属急救站中每单位平均有工作人员20.0人。北京急救中心医生(92人)的学历、职称,均显著高于北京市120急救网络非直属急救机构医生(426人)(P〉0.01,P〉0.05)。非直属机构同北京急救中心护士的学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急救中心护士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直属机构(P〈0.01)。结论北京市120急救网络整体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尤其是非直属单位。  相似文献   

4.
城市发展过程中院外急救模式变换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基础发展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卫生事业必须与之相适应。院外急救模式的建设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初级”指挥型院外急救模式系指在“区域大中医院急救力量辐射半径”不均衡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区域各大中小医院急救站混合依附型”院外急救模式,只能保证救护车迅疾到达急救现场,而到达现场的急救力量却未必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河南省3次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经验。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保持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现场急救后,迅速将伤员顺利转运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牧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陕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峪护治疗。结果3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17例,95例伤员被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2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93例康复出院。结论河南省的急救站均依托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从而构成一个急救站网,可伞天候、全方位、高效率地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大型交通事故伤员的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发展,创伤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交通事故伤员伤情复杂又严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如何正确实施院内、院外有效救治意义重大。浙江省慈溪市急救站自2004年2月建立“120”急救服务网络至2010年2月,出车接回19批严重交通事故伤员,共计152例。采用院外急救一院内急救一病房,一体化急救模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院外急救病历书写难点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院外急救工作涉及多学科的急危重症,院外急救病历是客观、真实地记录院外急救医疗活动的文字。书写病历的责任人是出诊的急救医师。常熟市医疗急救站是独立设置的院外急救机构,要求急救医生在执行每次任务过程中,都要完成院外急救病历的书写,并和院内接诊者进行患者、病历交接。  相似文献   

8.
急救中心在实施院外医疗急救过程中,从调度员受理呼救电话到急救站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急救,整个院外急救要做到快速有序高效,离不开院外急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而院外各急救环节的协作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着重探讨调度员与调度员、调度员与出诊人员间的协作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建什么样的医学救援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世界,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阳光的同时,也常被各种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尤其是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的阴霾所笼罩。因此,建设现代化的医学救援体系,对于保护公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国急救事业起步并不晚。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以院外急救为主的急救站机构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60年至1970年,已开展心肺复苏的普及及心室纤颤的研究。结束文革,粉碎“四人帮”后,1980年国家卫生部即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了城市建立急救网络,医院设立急诊科。1982年,我国与欧美的现代急救体系有了合作,与意大利政府共同建…  相似文献   

10.
新疆乌鲁木齐120调度救援指挥中心有直属急救站3个,网络站28个,自2006年-2010年5年间共派警167228次,其中急救中心三个直属站出诊50218车次,突发事件1489起,均呈现逐年上升的基本态势,其中本中心直属站参与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389次,均顺利完成任务,将伤亡降到了最低,更好的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能,同时特殊的地缘特点、新形势下救援任务对站点的日常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院外急救主要承担对患者实施现场医疗急救、途中监护和快速转运,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伤情和病情,防止再损伤,为患者的院内救治提供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类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相继出现,现将太仓市医疗急救站急救科在院外急救活动中诊治的队单纯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1例狂犬病病例报道如下,以期引起同行在院外急救活动中对狂犬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万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处该区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是渝东北片区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依附该院的三峡急救中心是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万州分中心.2000年7月成立院外急救站,2003年中心开通了"120"急救专用电话,2005年政府投资50万元建成万州区120调度指挥平台.三峡急救中心不仅承担辖区日常伤病员的院外救治工作,还担负着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和大型社会活动医疗急救保障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武警部队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讨当前武警部队基层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分析武警基层部队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效果评价形式,提出部队基层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在基层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平时教育;分类准备,执行任务前强化;随队保障,见缝插针教育指导;立足受众,针对性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小城市依附于区域医疗中心的120急救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院外急救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与空间划分,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急救的全过程。它反映了人民享有医疗急救服务的水平和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程度、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对于中小城市,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区域卫生资源,建立区域医疗急救体系,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地抢救各种急危重患者,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抢救需求。急救网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城市急救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在现有市区“120”急救网络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建立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体系,2009年至2011年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通过建立县、乡(镇)基层医疗急救组织网络,配备先进医疗急救设备,应用3G、GPS、CTI、移动数据处理服务(视频技术)及相关信息系统研发,构造共享、互动式平台,同时探索和改进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急救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方法,建立柳州市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体系;完成了《柳州市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技术研究的应用》.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实现了在市、县、乡(镇)急救联动和资源共享,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与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对接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急救现场的即时调用;在救护车上安装的车载智能终端,采集和传输现场信息,为突发事件统一指挥调度、现场医疗提供技术支撑;系统的人员培训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给县、乡(镇)基层和事故现场急救工作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研究得出结论为,通过有效的整合和开发,把现有的城市医疗救援体系延伸到县、乡(镇),将优质的城市医疗资源服务于边远地区民众及对边远地区突发事件,开展高效优质的生命救援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院外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院外急救模式的比较分析及我国院外急救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我国情况的院外急救体系,以便在发生突发意外事故及灾难时,该体系能够缩短反应时间,以快速、有效的应变能力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降低各种急慢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院外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与院内急救逐步趋向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生命绿色通道”中各环节间无缝衔接的重点和难点。2007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救护中心在国内首创了各急救网络医院与救护车连接系统(Hospital&Emergency Ambulance Link,HEAL),并开展了其对急救效率影响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镇江市急救中心由1个中心、6个网络分站、10个急救点组成,承担着主城区126万人口的院外日常急救和灾害事故救援等任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对急救工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设急诊医学选修课,培训学生心肺复苏技术,推广和普及院外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强调院外急救心肺复苏的及时性与重要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建设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紧急医疗救援机制是社会危机处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急医疗救援应建立在短期内出现大量伤患者时,多部门参与的、以降低伤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的的社会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急救网络、急救通讯、急救装备,急救队伍,还应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以提高应急能力。应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提高应急能力,并通过培训与演练予以强化、提高。急救组织和应急人员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应急能力是急救网络应急系统医疗救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