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创伤,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我院自1990年~1999年以来共对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了Harrington棒、Luque棒、Steffee钢板后路内固定治疗,现把三种内固定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谢清波  赵凤东  黄悦 《浙江医学》2010,32(2):256-257,289
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目前已成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是常规后方入路可造成脊旁肌损伤是术后发生平脊畸形、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无症状患者有人采用脊旁肌肌间隙人路.本文对肌间隙入路与常规人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骨折或脱位并神经损伤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多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后突畸形,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方法较多,但以往的治疗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的复位及固定.后路钉棒系统治疗外伤性脊椎及神经损伤是目前常用并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2004年-2007年我院施行此手术治疗160例,均获得满意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12例胸腰椎骨折伴瘫痪的Dick''''s钉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彬 《重庆医学》2001,30(3):223-224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严重损伤,脊髓、马尾受压是形成瘫痪的重要原因,及早解除脊髓、马尾受压因素和恢复脊柱稳定及坚强的固定是处理脊柱损伤的三个基本原则。我院自1992年以来用Dick′s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伴瘫痪12例,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胸、腰椎体骨折脱位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后路椎板减压、牵引复位、RF内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治疗下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结果: 6例患者经6~18个月的随访,效果优良。结论: 椎板减压、牵引复位、RF内固定及横突间植骨是治疗下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的优良方法,可有效地整复下胸、腰椎骨折脱位,可彻底解除脊髓马尾神经的压迫,为脊髓马尾神经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脊柱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骨折合并硬脊膜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腰椎骨折合并硬脊膜损伤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减压、硬脊膜修补治疗。结果21例患者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减压、硬脊膜修补治疗疗效可靠,术后恢复满意。结论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减压、硬脊膜修补治疗腰椎骨折合并硬脊膜损伤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报告68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CD棒内固定治疗的随访情况,平均随访17个月,结果显示CD棒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角、恢复椎管容积及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说明CD棒是较好的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8.
报告68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CD棒内固定治疗的随访情况,平均随访17个月,结果显示CD棒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角、恢复椎管容积及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说明CD棒是较好的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9.
跳跃性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一院骨科于维良于占戈于景源张殿义手术室胡雪丽时淑云胸腰椎骨折是骨科常见的损伤,但跳跃性胸腰椎骨折并不多见,对此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尚有待于探讨,本文报告1例胸11、12,腰4椎骨骨折病例,采用两套Stefee钢板固定损伤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随访6~24个月,伤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没有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现象,无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及感染病例。Cobb角由术前平均24°(14°~36°)改善为6.2°(0°~9°),脊髓功能基本获得1~2级恢复。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能较好改善胸患者的症状,脊髓功能的恢复较好,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时会导致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规方法,疗效肯定。通常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便于行椎板减压,但是术中广泛剥离会损伤椎旁肌从而引起患者术后长期腰背痛。为了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有学者提出肌间隙入路,此入路从两侧的多裂肌和最长肌的间隙进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不损伤椎旁肌;但是由于该入路无法完全显露正中结构,限制了椎板减压过程,在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就近年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多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后突畸形,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方法较多,但以往的治疗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的复位及固定。后路钉棒系统治疗外伤性脊椎及神经损伤是目前常用并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等优点。2004—2007年我院施行此手术治疗160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行4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比较2组治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开始活动时间明显减少;术后1 d、7 d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作用显著,可缩短病程,促进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2例.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32例患者均未发现脊柱不稳现象,骨折均达骨性愈合.结论:钉棒系统内固定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3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3年,除2例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其余均恢复正常.结论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孟炼  毛军  卢红  陈生文  伍峰 《四川医学》2003,24(11):1161-1161
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大多需要及时手术解除脊髓的压迫 ,并用内固定器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我院2 0 0 1~ 2 0 0 2年采用 0°AF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16例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32~4 8岁 ,平均 39岁。均为外伤所致 ,平均伤后 1 5天入院。所有病例均有胸腰部疼痛 ,后突畸形 ,腰部与双下肢活动受限 ,大小便不能自解 ,其中完全截瘫 5例 ,不全截瘫 6例 ,马尾神经损伤 5例。1 2 影像学检查 :本组术前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查。X线片显示 :全部病例的椎体明显压缩 ,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7.
报告下腰椎(L4,5)骨折18例,手术治疗14例.通过与胸腰段骨折比较,表明下腰椎骨折具有如下特点发生率较低,为5.2%(18/346);患者年龄偏轻,平均27岁;致伤暴力大,并发损伤多;不稳定骨折多,伴马尾神经损伤率高.认为下腰椎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特别对伴有马尾神经损伤者,宜及早切开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手术以后路入路为佳,并应根据骨折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配合.方法对68例手术患者给予术前访视、术前准备及手术护理配合.结果手术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且术后康复快.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配合默契的手术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158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探索治疗中的几个问题;方法1985-1996年,手术治疗胸腰椎不稳性骨折158例,手术方式为:脊椎棘定钢板,Harington‘s棒Lugue‘s棒和椎弓根针固定系统;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有效率为44%-83%;结论手术治疗是恢复脊柱脊髓功能所必需的,为取得较好疗效,内固定方式应根据伤情和骨折类型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经CT检查证实有爆裂性骨折,并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的病人,采用国产GSS-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以下简称GSS)治疗12例。联合AF钉治疗2例。结果本组14例病人术后复查X线平片显示伤椎复位良好,椎体间植骨充足,脊柱生理弯曲度恢复良好,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应用钉棒系统治疗,固定可靠,损伤小,固定节段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