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潘清莲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121-12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还可用于NICU的患者治疗。PICC有许多优点,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危险。2011年2月,我院收治1例胶质瘤复发患者,结合其病情及静脉穿刺情况为其行PICC,置管1周后,置管处顽固性渗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操作简单,操作危险性低,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5 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尤其是对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选择[2].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广泛用于中期至长期(5 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其中,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选择[2]。但目前临床尚未广泛推广,仅少数肿瘤患者愿意接受这种方法进行化疗。为使这种先进的方法在临床推广,我们进行了肿瘤患者PICC置管依从性调查,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9月,调查在我科住院治疗的46例肿瘤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1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静脉输液。结果 100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置管后有2例出现静脉炎,有1例出现导管阻塞,有1例出现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结论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保留时间长,减少患者痛苦,无需限制肢体活动,患者感觉较舒适,导管外露部分可用衣袖遮挡,患者感觉美观,导管维护方便,患者易于接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84例行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8)。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影响肺癌化疗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16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 70%;发生位置为锁骨下静脉6例,腋静脉5例,肱静脉3例,颈内静脉2例;发生于PICC置管后2周7例,置管后2周~1个月6例,置管1个月后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肿瘤分期、病理分型、合并糖尿病、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和(或) PICC置管史、活动度、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合并糖尿病、导管尖端位置、活动度、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处理,重视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延长PICC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长期输液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经病人外周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方便各种输液。结果13例患者12例置管成功,行大剂量输液后无一例外发生药物外渗及导管并发症。结论治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确保治疗完成:而护理技术的提高,正确有效的导管植入和护理是PICC留置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项由护士全程执行的操作技术,从外周静脉置入导管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1]。PICC可以使高渗营养液、化疗药物损伤以及刺激静脉的情况明显减少,提升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有效性、安全性[2]。但是,PICC也会出现异位、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形成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肿瘤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3]。一旦  相似文献   

8.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经肘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上腔静脉处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用于临床国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PICC置管的使用仅次于中心静脉治疗[1],被广泛使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儿童及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 sertedce ntralca theter,PICC)实施化疗,在穿刺、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便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回顾6例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给予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6例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抗凝、溶栓治疗,有效的护理,血管均再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导管、置管静脉的选择及专业护理是预防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管在老年患者应用中的问题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笑卿 《护理与康复》2005,4(4):300-301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ev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操作简便、安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合并疾病多、病程长、需长期输液治疗的老年及肿瘤患者等,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本院自2002年起将PICC应用于临床,现将100例老年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由于其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适用于慢性病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1].外周静脉不能确认是应用PICC的禁忌证之一,特别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由于外周静脉硬化、不可视、触摸不到或静脉瓣阻碍导管进入等原因均可能导致PICC穿刺失败[2].  相似文献   

12.
吴金兰  徐怀忠 《临床医学》2011,31(9):122-12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38例肿瘤患者经肘窝静脉行PICC输液,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插管成功,1例插管失败,导管留置时间:3~213 d,置管异常情况:送管困难2例,导丝拔出困难1例,穿刺点渗血3例,穿刺点渗液1例,穿刺点感染1例,静脉炎2例,堵管3例,皮肤过敏1例,浅静脉血栓1例。结论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了各项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其因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均可应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PICC有很多优点,但在穿刺送管以及日常维护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导管位置的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而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随着肿瘤疾病的高发生率及化疗药物应用的特殊性,目前PICC导管已经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鲍爱琴  成芳  刘为红  闻曲 《全科护理》2012,10(32):3031-303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病人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977例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通过提出循证问题,寻求循证支持,在PICC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采用循证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结果]977例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发生静脉血栓15例(1.5%),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肿瘤病人PICC置管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利于病人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和静脉输液港系统在临床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方面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对于长期开展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植入式静脉导管和导管系统并发症相对较少,主要有导管静脉血栓形成、导管阻塞等,随着留  相似文献   

17.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PICC)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比其他中心静脉低,临床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输入刺激性药物及营养支持等患者。在其应用过程中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仍有些并发症影响了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是PICC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肺栓塞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国外多项研究显示,PICC所致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8.56%[1],肿瘤患者发  相似文献   

18.
PICC置管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肿瘤患者常需要反复多次静脉化疗,为了防止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刺激和损伤,我们采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进行静脉化疗。PICC分为三向瓣膜式PICC和头端开口式PICC。为了保证头端开口式PICC导管通畅性,我们进行了改良使用,在其末端采用了可来福CLC2000TM正压接头,一种可以防止血液反流的装置[1]。本次研究的目的为:这两种PICC导管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有无差异?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有哪些?2005年2~12月,我们对所有拔除PICC后的肿瘤患者(共43例),对其置管的血管进行血管B型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高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高龄肿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IVAP组38例和PICC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置管后留置时间长于PICC组(P0.05),IVAP组导管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PICC组(P0.05)。结论:IVAP运用过程中与PICC相比,其留置时间长、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其维护间隔时间长、并发症少和感染率低,是高龄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记录58例经VAP输液的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与115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的化疗患者导管问题、感染、局部红肿、静脉炎发生率作比较。结果经VAP输液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经PICC化疗患者显著降低(P=0.040)。58例VAP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出现导管堵塞1例,感染1例,局部红肿1例,导管夹闭综合征1例。结论 VAP置管相比PICC置管化疗,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VAP置管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有效延长VAP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