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改变、斑块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6例2型糖尿病、16例糖耐量异常(IGT)及48例无糖尿病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斑块的测定。结果 2型糖尿病组及糖耐量异常组与无糖尿病组比较CAIMT明显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多,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AIMT与TG、CH、IDL、WHR呈正相关。结论 糖代谢紊乱综合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TG、CH、IDL、HbA1C、体脂分布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和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与血脂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60例2型糖尿病伴有脂肪杆和690例2型糖尿病不伴有脂肪杆患者的血脂,载脂蛋白(Apo)、空腹胰岛素(FINS)、C-肽水平(C-P)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2型糖尿病伴有脂肪肝组和2型糖尿病人伴有脂肪肝组相比,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明显增高,ISI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A1和ApoB则无显著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关系的超声检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使用超声这一无创性检查手段研究糖尿病与动脉硬化性血管障碍的关系。方法:对糖尿病75例及非糖尿病者45例进行超声检查,观察两侧颈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并计测血管内径(D)、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最高流速(MAX)、舒张期流速(MIN)、血流速度积分(VTI)、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S/D及有无斑块形成,进行分组统计。结果: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P<0.05),相同年龄组之间比较,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增厚(P<0.01)。各大动脉的有合并症组、斑块组、5年以上组、IDDM组比无合并症组、无斑块组、5年以下组、NIDDM组增厚(P<0.05)。各项血流参数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大动脉的IMT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关,如定期观察,可以判断糖尿病动脉硬化的进展情况、治疗效果及予后。  相似文献   

4.
薛玉凤  赵聚宾  侯俊台 《临床荟萃》2000,15(12):532-533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血脂、胰岛素(Ins)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健康对照老年人、56例老年2型DM患者,其中27例合并MAU和29例未合并MAU患者进行血脂、空腹血糖(FBG)、Ins水平等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2型DM患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FBG和Ins水平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进行了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UAE/24h)、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2微球蛋白测定,并记录血压及病程,同时进行了眼底检查。结果:本文NID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病程、血压、尿NAG等相关。结论:NID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随病程延长、血压升高、尿NAG增加而明显增加,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脂(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高脂血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14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测定,以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最大值(IMTm)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并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TC、TG水平显著高于非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对5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 pulsmedial thickness,IMT)进行检测,分为增厚组和正常组,同时测定两组血脂、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MAU)等,并对两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较对照组血脂、空腹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尿B2微球蛋白(β2-MG)、尿免疫球蛋白(IgG)差异显著(P〈0.05)。糖尿病患者MAU与颈动脉IMT成显著正相关(r=3.26,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的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较无硬化者增高,UAER和IMT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和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脂(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高脂血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14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测定,以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最大值(IMTm)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并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TC、TG水平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P<0.05),且随IMTm的增厚,TC和TG水平呈上升趋势。TC与IMTm呈较显著的正相关(r=0.3492,P<0.001),TG与IMTm呈较弱的正相关(r=0.2760,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超声测定颈动脉IMTm和定期检查血脂水平尤其是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必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动脉壁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动脉壁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王东轩韩淑芳于国良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院电诊科长春,130021刘秀霞白求恩医科大学二院检验科高分辨率B型超声显象法检测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已被公认为判定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这种对血管疾病的无创性检测手...  相似文献   

10.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宴青 《新医学》1997,28(8):412-413
分析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白蛋白排泄量与病程,血压,尿NAG等相关。结论:NID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随病程延长,血压升高,尿NAG增加而明显增加,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陈良细 《临床荟萃》2000,15(7):297-298
目的:探讨糖尿病AMI与非糖尿病AMI患者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改变与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以45例糖尿病AMI与50例非糖尿病AMI患者进行对照,观察7天内Q-Td、J-Td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糖尿病AMI组Q-Td、J-Td明显长于非糖尿病AMI组(P〈0.01)。恶性心脏失常、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6例,依照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分别测量UAER和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平均41.16%,单纯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平均15.34%,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筛查或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李国霞 《临床荟萃》2009,24(10):897-898
糖尿病(DM)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说明已进入DM肾病(DN)3期,是DM患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早发现及早治疗可明显减缓其发展速度。动脉粥样硬化(AS)是DM患者常见的大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发病的直接原因。有研究认为微量白蛋白尿(mAlb)可预示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高,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增加是动脉硬化的早期标志。作者测定了伴有或不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DM患者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探讨DM患者尿mAl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超声血管成像在观察药物治疗动脉硬化斑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本研究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了在不同药物影响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中膜厚度(IMT),以评定此技术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态变化,特别是斑块消退的价值。方法:受检者53例为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早期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其中,31例有双侧病变,受累血管为84侧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41侧例),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28例(43侧例),服用肠溶阿斯匹林。两组服药时间均为6个月。使用Acuson128XP10电脑声像仪,测量用药前后之IMT(mm)变化,比较其结果。结果:治疗组用药前、后颈部动脉IMT测值分别为:2.2±0.7和2.1±0.6,对照组用药前、后颈部动脉IMT测值分别为:2.0±0.8,2.1±0.7。结果表明,治疗组用药前后IMT有明显的变薄(P<0.05),而对照组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超声血管成像技术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掌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规律,特别是研究各种药物对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作用的有力工具,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必将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筛选与糖尿病肾病(DN)有关的危险因素,并了解各因素在DN发病中各自独立的作用及相对影响大小。方法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对106例Ⅱ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①存在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占总病例数的30.1%;②Ⅱ型DM合并异常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前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空腹C-肽、apoB100和Lp(a)均高于后组;③与DN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apoB100、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C-肽、病程、年龄、Lp(a)和餐后2h胰岛素。结论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是DN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纠正血脂异常,控制血压、血糖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是预防和延缓DN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重要的,糖尿病病人总死亡率的3/4 是直接和冠心病(CAD)有关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和/ 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病人患CAD危险增加,且预后不良,30 天死亡率高于非糖尿病者,尤其女性糖尿病的病人发生AMI时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征之一。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选择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糖耐量试验(OGTT)、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0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的尿蛋白定性、定量、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晨尿微白蛋白(MAlb)、球结膜、甲皱微循环进行研究,证实了放免法测定尿MAlb是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肾病(DN)和判断疗效及预后的最灵敏的指标,血β2-MG次之。本组患者球结膜、甲皱微循环阳性率的改变优于视网膜、与预示糖尿病肾微血管病的MAlb、尿、血β2-MG增加呈正相关(r=0.532)。从对糖尿病性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栓素B2(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6-酮是腺素1α(6-K-PGF1α),内皮素(ET)、组织型纤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在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发病过程听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TXB2、Gmp-140、6-K=PGF1α、ET采用放射免疫法(RIA)、tPS、PAI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和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ET、TXB2、6-Keto-PGF1α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探讨血浆内皮素,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CI2)三种活性物质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方法;对42例无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Ⅱ型糖尿病产发微血管病变患者,测定了血浆ET,TXA2,PGI2的代谢产物B2(TXB20和6-酮-7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