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髂外动脉闭塞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2月,收治1例57岁髂外动脉硬化闭塞症男性患者。患者双下肢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左髂外动脉闭塞,右髂总动脉狭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改变;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左侧0.59,右侧0.54。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髂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果术后人工血管通畅,吻合口无漏血,患者跛行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左侧ABI增加至1.09;术后1个月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通畅。结论腹腔镜下主-髂动脉重建既保留开腹动脉旁路移植效果好的特点,又具有腔内支架成形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曲永明  于珂  杨彬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0):1280-1280
1995年10月,本院用左侧髂内动脉和臀下动脉移位.与右侧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治疗右侧髂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例,术后8年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双向内膜下再通术治疗髂动脉长段闭塞1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患者男,53岁。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余,加重1个月,查体:左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左足皮温低。经右股动脉穿刺行双髂动脉DSA:左髂外动脉起始部至股总动脉末端闭塞,左髂内动脉多处中度以上狭窄,对左股深、浅动脉近段形成多处侧支循环。左髂内、外动脉亦有多处轻度至中度狭窄(图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运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髂动脉成形术中髂动脉破裂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覆膜支架均置入成功,8例即刻复查髂动脉造影显示,髂动脉管腔通畅,无造影剂外溢;1例患者覆膜支架近心端出现Ⅰ型内漏,立即开腹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失访1例,8例患者随访14 ~45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覆膜支架远心端(髂外动脉)狭窄,行髂外动脉球囊扩张裸支架成形术,继续随访5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1例随访18个月,彩超复查人工血管通畅良好.结论 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首选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对治疗不满意者,外科治疗是最后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选择髂内或髂外动脉吻合对移植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动脉重建选择髂外或髂内动脉时移植肾血流参数、肾脏功能和血管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135例初次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平均年龄、HLA错配数目、淋巴细胞毒试验、冷/热缺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相同。应用髂外动脉端侧吻合66例,髂内动脉端端吻合69例。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肾脏功能、彩色多普勒肾脏血流参数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髂内动脉、髂外动脉组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肾功能监测指标(Cr:118.41 vs123.68μmol/L),移植肾主肾动脉、段动脉、大叶间动脉血流及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动脉重建选择髂内外动脉对移植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影响,动脉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感染性髂外动脉吻合口出血的处理。方法 报告1例髂内动脉自体移植治疗感染性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病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25岁。肾移植术后第22、24、38天3次出现感染性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出血量分别达800、2500、3800ml。经输血、及时手术探查,两次吻合口缝合修补效果不佳,第3次手术切除移植肾,并将感染病变严重的髂外动脉段切除,髂外动脉缺损长约2cm,以3cm长的髂内动脉段移植修复。结果 修复后髂外动脉血流通畅,患侧下肢血供良好,患者恢复血液透析,等待再次移植。结论 感染性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出血为肾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单纯修补常难以奏效,髂内动脉自体移植修补缺损合理可行,操作简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感染性外动脉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出血的处理。方法:采用自体髂内动脉片或段修补、串接治疗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结果:修复后的髂外动脉血流通畅,患侧下肢血供良好。结论:感染性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出血为肾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单纯缝扎止血常难以奏效,与其他方法比较,自体髂内动脉片或段修补、串接修补缺损的髂外动脉操作简单,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中采用供肾动脉与髂外动脉吻合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7例髂内动脉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肾移植受者实施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术后除有3例患者因环孢素用量过大使移植肾功能恢复略延迟外,其它24例患者均于术后4天内肾功能恢复正常,且无一例外科并发症。认为该术式可作为髂内动脉情况异常的一种弥补方法,但不宜作为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髂内动脉病变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积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开放手术是髂动脉病变治疗的经典方法,但在技术方面要求更高,给患者带来的风险也更大,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这方面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合并腹主动脉瘤等治疗上,单纯针对髂动脉病变的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病变种类、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国内外尚无专门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髂内动脉病变的诊治,腔内治疗技术缺少统一的规范。这就要求临床诊疗过程中术者需根据病变特点、入路解剖、自身经验等制定因人而异的策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的腔内治疗方法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合并髂外动脉者有“三明治”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等,各有利弊。本研究观察采用前述常见的腔内修复方法,针对髂内动脉病变患者,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重建方案的近期治疗效果,以探讨应用个体化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2年6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行髂内动脉重建的13例单纯髂动脉病变患者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有无术后新发臀肌跛行、勃起功能障碍等髂内动脉缺血症状,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至少1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血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收治的5例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5~8 cm)髂外动脉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均未使用人工血管,而采用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重建。 结果 5例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为380~540 min,术中出血600~400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平滑肌肉瘤2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肿瘤最大径为15~23 cm,均为R0切除。无腹腔感染、腹腔出血、消化道或泌尿道瘘等术后并发症。术后1周增强CT检查示动脉吻合通畅,术后住院时间为10~20 d,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3(12~45)个月,重建动脉均保持通畅,无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可选择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重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病变部位以主髂动脉分叉及双侧髂总动脉多见,外科手术目的主要是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本文就我们近两年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治疗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一例右髂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破裂合并左髂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监护与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经过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细致的护理,耐心的心理疏导,足够的营养支持,该患者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术中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例主髂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患者资料,其中2例重建双侧髂内动脉,11例单侧髂内动脉,术后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髂内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内漏及瘤体扩张等情况。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髂内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围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内漏消失,1例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和髂内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髂内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髂静脉综合征(ICS)是指左髂总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处受到右髂总动脉压迫,引起左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我院于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收治单纯青春期ICS2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管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治疗,微创,安全,即使高危患者也可实施。然而,高达40%的患者因为瘤颈解剖、内脏动脉或血管通路问题不适合行标准EVAR手术[1,2]。2020年我们采用自制髂内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1例[3]。2021年7月,我院对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左髂总动脉纤细患者采用术中自制带左髂总动脉分支支架的覆膜支架行腔内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267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Wu Q  Chen Z  T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2-834
目的 探讨肾动脉开口水平以下腹主动脉闭塞及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7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7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行腹主动脉-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45例,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0例,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5例,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37例。总有效率为96.5%,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267例中178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年9个月,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2.0%。结论 符合正常血液动力学手术的主要术式是腹主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于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全身一般状况较差,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采用腋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或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可明显减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0年6月介入联合手术治疗11例(13条)长段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双侧髂动脉合并腹主动脉下段闭塞2例(4条),髂动脉合并股总动脉闭塞6例,髂动脉合并多发股浅或腘动脉闭塞3例。对11例(13条)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行Fogarty球囊取栓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结果 13条髂股动脉均开通成功,下肢缺血症状出现或加重2个月内的7条患肢术中取出较多血栓。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血肿、肺炎、死亡,术后1周踝肱比(ABI)由术前的0.07±0.13提高至0.56±0.19,差异有显著性(t=8.517,P=0.000)。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13条患肢均保存良好,髂动脉一期通畅。结论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介入联合手术治疗在患肢缺血症状突然出现或加重2个月内的髂动脉长段闭塞病变,以及髂动脉闭塞合并股总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主髂动脉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患者术后恢复慢.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却不适合所有患者,长期疗效也不确定.腹腔镜下主髂动脉手术具有微创、远期手术效果确切的优点,成为主髂动脉疾病的第三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犬髂内动脉和阴部内动脉结扎对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4条犬分别单侧或双侧结扎髂内动脉和阴部内动脉,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测定阴茎海绵体内压、潜伏期和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表明:单侧ⅡA或IPA结扎损害阴茎勃起功能,但对侧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加;双侧ⅡA或IPA结扎阴茎不能勃起,但二个月后,勃起功能几乎都能恢复,动脉造影和组织检查提示恢复勃起功能取决于阴茎伴随动脉的代偿情况和平滑肌细胞缺血变性程度。  相似文献   

20.
Ye J  Wang Y  Fan L  Chen F  Fu W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8):457-458
目的 探讨剖解外腋-股、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骼动脉闭塞症患者32例。18例腹主动脉或两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术,其中2例为腋-两股动脉旁路术;14例单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术。采用腋-肌动脉旁路的患者,术中8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0例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股-股动脉旁路术中6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