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部CT检查预测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体表测量公式计算,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胸部CT上腔静脉定位得出。比较2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PICC置管精确率,患者满意度及置管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管精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CT上腔静脉在肿瘤患者PICC置入长度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PICC置管精确率,降低置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1月—2007年4月60例首次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两组,4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为A组,20例PICC置管为B组,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中观察记录留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A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5 d,中位时间3.7 d,B组PICC置管保留时间为15~280 d,中位时间157.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主要并发症有局部渗出、静脉炎及管腔堵塞。A组发生局部渗血18例、静脉炎29例及管腔堵塞10例,B组发生局部渗血4例、静脉炎1例及管腔堵塞0例。A组日常生活需人照顾,B组日常生活无需人照顾。结论PICC置管安全、保留时间长,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肿瘤病人的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长期连续输液治疗、肠外营养及恶性肿瘤的静脉化疗给药。静脉化疗对血管损伤及局部刺激很大,PICC导管可以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对血管的伤害,恶性肿瘤患者尤为适用[1]。但在PICC导管的留置以及维护期间也会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就包括导管继发性异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220例行PICC置管术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0例患者中42例发生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为19.1%。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年龄、昏迷程度、基础病、卧床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意识障碍程度深、患糖尿病(基础病)、卧床时间>3个月、单次置管反复穿刺及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为发生PICC术后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置管输液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PICC及63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治疗的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置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4.9%(75/79),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堵管高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而导管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的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两组在导管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输流治疗中有简单易行、护理方便,留置时长等优点,相比较而言,PICC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肿瘤患者PICC置管常见问题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IIy InsertedcentraI catheter,PICC)由于使用安全方便,并发症相对其他置管发生率低而被患者接受。肿瘤患者化疗周期长、副作用大,由于化疗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相继出现,常常给静脉输液带来很大困难。PICC置管完全解决了这一护理难题。现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携管出院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2019年0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PICC携管出院患者分为人数均等的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院内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之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研究组PICC有关并发症出现比对照组更少(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有所提高,且研究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减少PICC携管出院患者有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它不受年龄、性别及病种的限制,留置时间长,感染并发症低,可以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的患者提供长期静脉通道,减轻患者频繁穿刺的痛苦,降低患者对频繁穿刺的心理恐惧感,满足了间歇性治疗的需要,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极大地减轻护理工作量。据相关资料,常规方法行PICC的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以上.我科PICC置管成功率为97.9%,成功率明显提高。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比较双腔PICC与CVC导管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不同效果。方法将收治的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CVC(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实施PICC置管,将两组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置管安全性、留置时间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同CVC静脉导管方式相比,PICC导管置管相对安全、留置时间较长,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多次静脉置管的痛苦,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改良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改良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抽取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幼儿60例分为2组(n=30)。A组:对照组,首选右颈内静脉中路,用20GY形穿刺针穿刺,再经Y型穿刺针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B组: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用18GBD静脉外套管穿刺,经静脉外套管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结果:B组总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的穿刺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18G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大大提高了婴幼儿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1],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肿瘤化疗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它具有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痛苦、对静脉刺激小、保护外周静脉等优点。由于置管留置时间长,患者在完成治疗后,需带管回家,为防止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等并发症,家居环境中导管自我护理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惠珺 《西南军医》2016,(2):189-19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等多种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化疗药物副作用较大,静脉滴注治疗期间常需辅助使用止吐、护肝降酶等药物,由于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故临床多需要建立双通道静脉给药途径,这样不但增加静脉负担和患者痛苦程度,且静脉炎发生率也会明显升高,对患者活动也造成一定的限制[1]。我院将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Power PICC)导管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效果较为理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肿瘤化疗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临床可行性.方法:180例需行化疗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组(E组)及传统PICC置管组(C组),每组90人,均采取贵要静脉为穿刺血管,观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穿刺置管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E组并发症较C组低(P<0.05).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杨建芳  江珉  董娟  伍世珍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0):1081-108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探讨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将46例不同病种行PICC置管患者分为常规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常规组按常规方法由静脉上方穿刺直入血管行PICC,观察组则在血管下方或侧方2~3cm左右进针,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3cm后刺入血管,再将导管插入行PICC。两组穿刺成功后,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24h。结果观察组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改进PICC穿刺方法后,可减少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等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对疑难危重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方法:选择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的疑难危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凭体表解剖标志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误伤动脉或胸膜、动静脉瘘、穿刺部位血肿、多次置管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7±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10)min(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93.3%,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在疑难危重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优于传统方法,穿刺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 SOLO Catheter,Power PICC SOLO)在增强CT(CECT)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化疗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行CECT检查,观察组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进...  相似文献   

18.
使用PICC管的患者大多为深静脉营养支持、化疗、危重症等需要进行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其病理生理特点,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有效降低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维持有效的中心静脉通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使用PICC管的患者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监测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作用。方法:将112例需进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CDFI监测组和常规操作组,每组56例。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拍胸片后是否需再操作。结果:CDFI监测组和常规操作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8.21%(55/56)、85.71%(48/56),置管时间分别为(5.64±2.44)min、(7.82±6.90)min,术后胸片发现导管位置异常分别为0%及10.71%(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监测下行PICC置管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时间和再操作次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其安全有效、操作便捷、留置时间长的特点,已被国内外广泛使用,为需要长期输液或输刺激性、高渗性及高浓度的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尤其适用于需行化疗的肿瘤患者[1]。PICC带管患者术后维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