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腱糖蛋白C(TN-C)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192例,将其分为三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n=6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n=6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66).随访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水平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92例受试者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9例,对照者35例,入院时检测血清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水平,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两种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狭窄数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骨保护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骨保护素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利钠肽水平略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脑利钠肽水平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0.01),脑利钠肽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轻微相关(r=0.45,P<0.01),骨保护素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显著相关 (r=0.64,P<0.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与冠心病独立相关(P<0.01).结论血清骨保护素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进展有关,提示骨保护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疾病的进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脑利钠肽水平也增高,表明脑利钠肽水平与缺血范围以及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新型心肌缺血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水平,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疾病诊断、危险分层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7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并以120例无急性心肌缺血者作为对照(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3例,健康者40例),采集肌钙蛋白指标及GRACE评分,并对所有入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18.02±38.14,U/ml),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21.34±53.73,U/ml),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95.03±32.78,U/ml),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01.65±30.04,U/ml),健康人群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71.87±10.86,U/ml),五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最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GRACE评分无相关性;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内和出院前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无差异;④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肌钙蛋白I无相关性;⑤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用于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ROC曲线敏感度为68.7%,特异度为60%,曲线下面积为0.641,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准确性较低。 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型心肌缺血标志物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无区别;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准确性较低,目前不能还作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显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Ⅰ入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入选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依据心电图中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中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部位,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综合确定罪犯血管病变。对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影像定量分析。然后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VH-IVUS特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斑块负荷、斑块截面积、坏死核心成分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坏死核心成份比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4、0.602,均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66,P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斑块负荷、斑块截面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4、0.427,P0.01或P0.05)。结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斑块坏死核心成分比例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明显,其血清胱抑素C水平也明显高于后者,且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与罪犯病变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以作为预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破裂风险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清A解聚素和金属蛋白酶及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序9(ADAMTS9)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黄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66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疾病组(n=214)和冠状动脉疾病组(n=452),根据疾病类型将冠状动脉疾病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4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83例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168例。分析血清ADAMTS9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和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冠状动脉疾病组比较,冠状动脉疾病组血清ADAMTS9水平升高(t=40.265,P <0.01)。与SAP组比较,STEMI组、NSTEMI组、UAP组血清ADAMTS9水平升高,与UAP组比较,STEMI组、NSTEMI组血清ADAMTS9水平升高(F=90.829,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DAMTS9水平是冠状动...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三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25),ST抬高心肌梗死组(n=20),非ST抬高心肌梗死组(n=11),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胸痛发作2、4、6、12及24 h抽血检测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分析缺血修饰白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于胸痛发作2小时已明显增高并达高峰,4小时仍持续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6小时降至正常。而CK-MB、cTnI水平在胸痛发作4小时开始增高,6小时明显增高,以后逐步递增并在24小时达高峰。不稳定型心绞痛、ST抬高的心肌梗死、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三组中,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升高以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最明显。结论: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敏感指标,是目前唯一的诊断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王立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442-244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造成人类致死、致残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破裂,继而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研究表明,他汀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50例,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不良心血管事件组(n=43)和对照组(n=107)。行冠脉CT血管成像,测量斑块负荷参数,分析两组斑块负荷参数差异,同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斑块数、非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负荷、钙化斑块负荷、总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斑块数、非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负荷、钙化斑块负荷、总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增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负荷较大,可以作为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8例,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4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6例,均于入院时或发病24 h内测定患者血清NT-proBNP、cTnI含量,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结果与UAP组比较,STEMI组和NSTEMI组NT-proBNP明显升高;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cTnI明显升高(P<0.05)。NT-pro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156,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196,P<0.01);cTnI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247,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与cTnI无关,但两者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NT-proBNP的高低能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态,cTnI则与心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ACS患者4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8例,健康对照者20例,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钡4定IL-10水平,ACS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清hsCRP、IL-10水平的关系。结果: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但AMI患者血清IL-10水平高于UAP患者(P〈0.05);ACS患者hscRP/IL-10比值(hsCRP/IL-10比值是一种表达斑块炎症及不稳定的准确指标)明显高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AMI患者的高于UAP患者,UAP的又高于SAP(P均〈0.01);ACS患者hsCRP水平与IL-10水平成负相关(r=-0.52,P〈0.01),hsCRP和IL-10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二者比例失衡。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冠心病类型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LR)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入选行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患者1 058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774)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n=284)。ACS组内又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亚组(n=36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亚组(n=136)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n=276)。比较ACS组和SAP组及ACS组内3个亚组的白细胞及其亚型(中性粒细胞、NLR)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肌钙蛋白(cTn) I峰值、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确定各白细胞指标诊断冠心病各临床类型的截断点(cut of value)并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 ACS组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STEMI亚组白细胞相关4项指标均显著高于NSTEMI组及UAP组(P<0.05或P<0.01),NSTEMI组也均显著高于UAP组(P<0.05或P<0.01);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与cTnI峰值呈正相关(P<0.05),与冠状动脉的病变范围均无相关性;NLR诊断ACS与SAP的截断点为3.00(灵敏度55.9%,特异度85.0%),诊断STEMI与NSTEMI的截断点为4.90(灵敏度50.8%,特异度82.4%),诊断心肌梗死与UAP的截断点为4.81(灵敏度44.0%,特异度91.7%)。 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的冠心病患者白细胞及其亚型存在差异,其与肌钙蛋白峰值呈正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无关,能较准确地区分冠心病类型,尤其是NL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选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吴忠市新区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132例,男性81例,女性51例,年龄范围40~75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35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UAP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32例(NSTEMI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9例(STEMI组)。另选同期年龄、性别相匹的正常体检者共3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PTX-3、hs-CRP水平,并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PTX-3、hs-CRP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97例ACS患者随访1年MACE的发生情况,33例发生MACE。通过ROC曲线计算血浆PTX-3、hs-CRP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的最佳界值(cut off value)分别为PTX-3=6.05μg/L,hsCRP=8.21 m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58。结论 PTX-3水平能够预测ACS患者MACE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MPO活性。结果(1)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UAP/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MPO活性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STEMI患者血清MPO活性高于UAP/NSTEMI(P<0.001)。(2)SAP血清MPO活性高于Control组(P<0.001)。(3)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MPO活性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1)。(4)ACS患者血清MPO活性与白细胞计数(WBC)呈正相关(r=0.619,P=0.001),与年龄、性别、高敏感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无相关性。结论血清MPO活性升高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MPO是一种预测ACS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18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清白介素 18(IL 18)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3年 6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选本院心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88例 ,其中冠心病患者 70例 ,非冠心病者 18例 ,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及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IL 18,放射免疫平衡竞争法检测白介素 6 (IL 6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P <0 .0 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血清IL 18,6在AMI组和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1) ;血清IL 6水平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 (P<0 .0 1) ;相关性分析显示IL 18,6与射血分数 (EF)均呈显著负相关 (IL 6 ,r=- 0 .70 7,P <0 .0 1;IL 18,r =- 0 .717,P <0 .0 1) ,IL 18与IL 6呈显著正相关 (r=- 0 .92 0 ,P <0 .0 1)。结论 IL 18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状态 ,可作为监测病情的临床生化指标 ,推测其与IL 6、EF可同作为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7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ACS患者130例(急性心肌梗死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例(SAP组)、健康体检者89例(健康对照组),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7水平并进行比较,并跟踪随访130例ACS患者的病情,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IL-7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SAP组比较,UAP组和AMI组IL-7水平均显著升高[(1.84±0.47) pg/ml、(2.11±0.63) pg/ml比(4.87±0.52) pg/ml、(5.15±0.71) pg/ml,P<0.05或P<0.01],健康对照组与SAP组,UAP组与AMI组之间IL-7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中IL-7的水平是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12,95%CI:1.061~1.418).结论:白细胞介素-7作为机体重要的炎症因子之一,其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异常升高,可能具有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ACS患者68例,另选32名同期到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入选对象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BN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EuSA)法测定血浆CRP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浆BNP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亚组中血浆BNP水平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亚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对照组(992pg/ml〉581pg/ml〉305pg/ml〉48pg/ml,P均〈0.05)。血浆CRP水平为STEMI亚组〉NSTEMI亚组〉UAP亚组〉对照组[(41.2+7.1)mg/L〉(29.1+5.0)rag/L〉(14.6+3.4)mg/L〉(5.5+2.1)mg/L,P均〈0.05]。血浆BNP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635,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在AC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 of high-sensitive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procalcitonin with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early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METHODS AND RESULTS: Procalcitonin and hsCRP levels were measured at admission and after 48 hours in 50 patients (41 men, 9 women) with ACS. The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clinical diagnosi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Braunwald III-B),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and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Incidences of adverse cardiac events were recorded in a 3-month follow-up. Coronar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groups of STEMI, NSTEMI and UAP, procalcitonin (P = 0.01 3, P = 0.045 and P = 0.000 1, respectively) and hsCRP (P = 0.000 1, P = 0.01 and P = 0.00 1, respectivel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se markers and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rocalcitonin and hsCRP levels at admission and after 48 hours and primary end points after 3 months except in the group of UAP with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 In the group of UAP, hsCRP levels at 48 hours were found higher in the patients with a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 (P = 0.04). CONCLUSIONS: In conclusion, levels of hsCRP and procalcitonin are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ACS but failed to correlate with severity of coronary disease and early prognos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T(cTn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ACS患者 15 8例 ,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72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 2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6 3例 ,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cTnT和CGRP水平 ,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 6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结果 N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 ,cTnT及CG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NSTEMI组CGRP水平高于STEMI组 ,cTnT水平低于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 ,UA组患者cTnT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CGRP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5 )。陈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cTnT及CGRP水平是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TnT及CGRP水平在NSTEMI组与STEMI组相似 ,在心绞痛组cTnT亦有轻度增高 ;心肌梗死较心绞痛患者发病时CGRP水平低 ;cTnT及CGRP水平是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