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治疗轻中度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轻中度良性BPH合并OAB患者166例,分为轻度梗阻症状组(88例)(联合用药组48例及坦索罗辛组40例)和中度梗阻症状组(78例)(联合用药组36例及坦索罗辛组42例)。坦索罗辛组均服用坦索罗辛0.2mg,每日1次。联合用药组均口服坦索罗辛0.2mg,每日1次,索利那新5mg,每日1次,共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储尿期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尿常规检查、不良事件等。结果:在轻度梗阻症状组中,联合用药组治疗后在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而残余尿无明显变化(P0.05),坦索罗辛组治疗后仅IPSS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而其他方面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后联合用药组IPSS[(9.7±3.0)分vs(15.8±3.3)分]、储尿期症状评分[(8.1±1.7)分vs(12.3±3.1)分]、Qmax[(18.6±4.1)ml/s vs(14.2±2.3)ml/s]、OABSS[(5.3±1.3)分vs(9.7±2.7)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坦索罗辛组(P均0.05),而残余尿、尿常规检查及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P0.05);在中度梗阻症状组,联合用药组治疗后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明显优于治疗前,而残余尿无明显差异;坦索罗辛组治疗后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及残余尿较治疗前改善明显;联合用药组的OABSS优于坦索罗辛组[(4.8±1.5)分vs(6.5±2.5)分,P0.05],而在IPSS、Qmax、排尿期症状评分、尿常规检查及不良事件等方面与坦索罗辛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治疗BPH轻中度梗阻症状合并OAB均有明显疗效,其疗效优于单用坦索罗辛,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高龄并高危BPH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双极汽化电切术(TUPKVP)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BPH)患者69例.结果:69例平均手术时间38 min,平均失血58 ml,切割获取前列腺组织平均重量51 g,无水中毒及尿失禁发生,治疗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PVR)分别为( 27.4± 5.8)分、( 5.0± 0.4)分、( 7.6± 2.1)ml/s、( 133.0± 41.8)ml,治疗后1个月分别为( 17.3± 4.7)分、( 2.9± 0.5)分、( 14.4± 3.2)ml/s、( 16.0± 8.6)ml,治疗前后IPSS、QOL、Qmax、P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UPKVP是治疗高龄并高危BPH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PH患者组织学前列腺炎与PSA、前列腺体积、PSA密度(PSAD)、IPSS、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VR)的相关性。方法:手术切除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的BPH患者673例。按照是否伴有组织学前列腺炎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BPH伴组织学前列腺炎;B组:BPH不伴有组织学前列腺炎。比较两组患者PSA、前列腺体积、PSAD、IPSS、Qmax及PVR。结果:A组PSA水平为(5.64±2.48)μg/L,前列腺体积(43.66±13.11)ml,PSAD 0.129±0.048,IPSS(24.72±5.39)分,Qmax(6.94±3.23)ml/s,PVR(124.90±49.80)ml;B组PSA水平为(4.97±1.99)μg/L,前列腺体积(40.41±11.44)ml,PSAD 0.123±0.034,IPSS(23.40±6.21)分,Qmax(7.75±3.52)ml/s,PVR(112.73±50.03)ml。A组PSA水平、前列腺体积、IPSS和PVR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Qmax明显低于B组(P<0.05);PSA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前列腺炎能明显增加患者的PSA水平、前列腺体积、IPSS和PVR,降低患者Qmax。但是组织学前列腺炎与PSAD无关;组织学前列腺炎是影响BPH临床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在BPH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收治并诊断为BPH的199例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并计算BOOI,根据BOOI结果分为BOO组、可疑BOO组以及无BOO组,比较3组患者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IPSS(IPSS-V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以及残余尿量(PVR)。使用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判断BOOI与PV、IPSS、IPSS-VS、QOL、Qmax、PV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之间年龄(P=0.195)、PSA(P=0.380)、IPSS(P=0.380)、IPSS-VS(P=0.380)、QOL(P=0.380)、Qmax(P=0.380)、PVR(P=0.912)均无统计学差异,但BOO组PV[(58.8±30.0)ml]明显大于可疑BOO组[(49.8±33.9)ml]和无BOO组[(45.5±26.0)ml](P=0.031)。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BOOI与IPSS(r=-0.020,P=0.778)、IPSS-VS(r=-0.013,P=0.853)、QOL(r=-0.107,P=0.132)、Qmax(r=-0.130,P=0.066)、PVR(r=-0.056,P=0.433)均无显著相关性,而对于PV,尽管P=0.012,但|r|=0.178<0.4,因此认为BOOI与PV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OOI与PV、IPSS、IPSS-VS、QOL、Qmax以及PVR均无显著相关,单以BOOI结果诊断BOO并不可靠,BOO的诊断需要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才能做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对BPH继发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治疗的48例BPH继发OAB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3~6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夜尿次数、储尿期症状评分、OABSS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6例因术后OAB症状无缓解给予M受体拮抗剂。治疗前后(术后3个月)IPSS评分[(20.3±2.20)分vs.(8.1±3.0)分]、储尿期症状评分[(13.7±1.8)分vs.(6.1±1.9)分]、夜尿次数[(4.5±2.1)次vs.(2.1±1.2)次]、OABSS评分[(9.9±2.1)分vs.(5.3±1.7)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储尿期症状评分和IPSS等改善明显,术后3~6个月仍会改善。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能有效地改善BPH继发OAB患者的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与TURP治疗BPH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4例BPH患者随机均分成PKRP组和TURP组,比较两组术后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PV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等指标。结果:PKRP组72例、TURP组7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PKRP组尿道外口狭窄2例,膀胱颈挛缩1例,TURP组尿道外口狭窄6例,膀胱颈挛缩4例;PKRP组Qmax为(22.6±4.6)ml/s,PVR为(8.6±4.4)ml,IPSS为(4.6±1.2)分,QOL为(1.2±0.6)分;TURP组分别为(24.2±4.2)ml/s、(9.6±3.6)ml、(4.4±1.0)分、(1.4±0.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RP与TURP治疗BPH疗效相近,但PKRP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较TURP明显减少,手术安全性高,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Fu G  Liao LM  Hu Y  Li D  Ju YH  Wu J  Liang WL  Xiong Z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3):1774-1777
目的 探讨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应用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BPH合并OAB患者37例,年龄52~89岁,平均(76±3)岁.术后3~6个月之内复查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术后平均随访4.9个月,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影像尿动力学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平均IPSS评分29.6±5.2,术后下降到4.6±1.2.术前平均QOL评分4.3±0.9,术后下降到1.2±1.0.术前平均Qmax为(6±3)ml/s,术后升高到(21±5)ml/s.术前残余尿量平均(167±11)ml,术后下降到(41±18)ml.随访期间86.5%的患者OAB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但仍有13.5%的患者术后OAB症状持续存在.结论 合并OAB的BPH患者存在明确膀胱出口梗阻时,可以首先解除膀胱出口梗阻,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残留有OAB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尿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 84例前列腺增生病人,根据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取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各项信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主观症状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勃起功能专项评分(IIEF-EF评分),客观症状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最大逼尿肌压力(MDP)等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均获得随访,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主观症状和客观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IPSS评分为(7.92±1.47)分,低于对照组的(12.45±3.56)分,QOL评分为(1.26±0.53)分,低于对照组的(2.35±0.47)分,IIEF-EF评分为(18.41±5.62)分,高于对照组的(15.04±4.97)分,Qmax为(16.47±3.57)ml/s,大于对照组的(12.58±3.61)ml/s,PVR为(5.91±1.19)ml/s,少于对照组的(9.87±2.24)ml/s,MDP为(47.15±4.85)cmH_2O,大于对照组的(40.05±4.71)cmH_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IPSS评分、QOL评分、IIEF-EF评分、Qmax、PVR和MD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病人钬激光剜除术后尿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确切、可靠,具有术后排尿、控尿和性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治疗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BP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男科确诊为BPH伴有LUTS的127例患者给予番茄红素片(500 mg),2次/d,连续治疗16周,比较患者治疗8、16周后的疗效,包括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前列腺体积(PV)、PSA、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共120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8周后,患者的IPSS[(18.42±4.59)分vs(14.13±4.51)分,P0.01]和QOL评分[(4.34±1.37)分vs(3.14±1.25)分,P0.01]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16周后,患者IPSS[(18.42±4.59)分vs(10.29±3.61)分,P0.01]、QOL评分[(4.34±1.37)分vs(2.17±1.35)分,P0.01]、PSA[(3.87±3.14)μg/L vs(2.90±3.07)μg/L,P0.01]、Qmax[(10.62±2.08)ml/s vs(14.15±3.66)ml/s,P0.01]、PVR[(35.88±15.33)ml vs(18.36±13.09)ml,P0.01]明显改善,PV[(39.85±10.22)ml vs(38.16±10.12)ml,P0.05]变化不大。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番茄红素在治疗BPH合并LUTS的疗效良好,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术后尿动力学。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6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组(TURP组,n=30)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组(TPKEP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IPSS评分、QOL评分、Qmax、PVR、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PKE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TURP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TURP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0%(9/30)显著低于TURP组43.3%(13/30)(P0.05)。和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IPSS评分、QOL评分、PVR均显著较低(P0.05),Qmax均显著较高(P0.05);手术后和TURP组相比,TPKEP组患者的IPSS评分、QOL评分、PVR均显著较低(P0.05),Qmax显著较高(P0.05),但手术前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QOL评分、Qmax、PVR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TPKEP较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尿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本组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82例。年龄50~75岁,平均57岁。入选标准:平均每天排尿次数≥8次,夜间≥2次,每次尿量<200 ml;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第3项评分>2分,总分>3分。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实验组(44例)。2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口服坦索罗辛0.2 mg,每日1次,共12周;实验组口服坦索罗辛0.2 mg,每日1次,索利那新5 mg,每日1次,共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储尿期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OABSS、尿常规检查、不良事件登记等。 结果 ①对照组治疗前后IPSS评分(19.5±2.2 vs 15.6±2.4)、排尿期症状评分(15.6±2.4 vs3.4±1.7)、Qmax(13.7±3.8 vs16.6±4.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实验组治疗前后IPSS评分(19.7±2.3 vs9.7±3.0)、储尿期症状评分(13.8±1.9 vs5.6±1.6)、OABSS( 10.3±1.8 vs5.3±1.3)、Qmax(14.1±4.1 vs 17.2±3.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IPSS评分(9.7±3.0 vs15.6±2.4)、储尿期症状评分(5.6±1.6 vs 12.0±1.6,)、OABSS(5.3±1.3 vs9.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排尿期症状评分(3.4±1.1 vs3.4±1.7)、Qmax (17.2±3.5 vs 16.6±4.1)、残余尿量(36.7±17.1 vs 35.7±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均无急性尿潴留发生,对照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 3/38),实验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 (9/44)。 结论 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效、安全,疗效优于单用坦索罗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VP)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颈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应用PVP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颈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前后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PVR)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输血及前列腺电切综合征现象.手术时间40~120 min,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3~5天.术前前列腺体积、IPSS以及QOL分别为(95.13±16.36)ml、(19.87±4.10)分、(3.67±1.23)分.术后1个月分别为(48.47±11.55)ml、(12.27±3.24)分、(2.004±1.25)分(P均〈0.01) 术前Qmax、PVR分别为(8.05±2.51)ml/s、(136.47±32.16)ml,术后1个月分别为(18.40±4.63)ml/s、(33.87±13.44)ml(均P〈0.01) 术前PSA为(78.00±29.11)μg/L,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为(1.32±0.70)/μg/L、(0.48±0.07)μg/L(均P〈0.01).结论:PVP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颈梗阻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抑制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西帕依麦孜彼子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诊治为BPH的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62.03±10.19)岁,病程(3.24±2.18)年;联合用药组年龄(64.77±10.33)岁,病程(4.09±2.63)年,对照组单用盐酸坦索罗辛胶囊0.2 mg,每日1次。联合用药组均口服盐酸坦索罗辛胶囊0.2 mg,每日1次,西帕依麦孜彼子胶囊0.5 g,每日3次,共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夜尿次数、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生存质量量表(QOL)评分等,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夜尿次数(3.60±1.81)次、Qmax(10.40±3.53)ml/min、IPSS(22.47±8.58)分、QOL(4.43±1.50)分,联合用药组夜尿次数(3.43±1.61)次、Qmax(10.14±3.43)ml/min、IPSS(21.93±8.79)分、QOL(4.73±1.31)分。治疗4周后,对照组夜尿次数(2.27±1.60)次、Qmax(14.36±3.03)ml/min、IPSS(17.20±8.43)分、QOL(2.93±1.68)分,联合用药组夜尿次数(1.30±1.18)次、Qmax(13.85±3.15)ml/min、IPSS(13.00±1.53)分、QOL(2.57±1.61)分。两组在治疗后其夜尿次数、Qmax、IPSS、QOL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而治疗前后联合用药组改善情况:夜尿次数[-(2.13±1.11)]次、IPSS[-(8.93±6.01)]分、QOL[-(2.17±1.12)分]优于对照组:夜尿次数[-(1.73±1.07)]次、IPSS[-(4.80±3.87)分]、QOL[-(1.50±1.01)分](P0.05),而Qmax:对照组(3.95±2.53)ml/min,联合用药组(3.72±2.28)ml/min及残余尿量:对照组[-(26.43±30.49)ml],联合用药组[-(34.30±37.43)ml]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中发生不良反应3例(10.00%),联合用药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16.67%),两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帕依麦孜彼子胶囊联合盐酸坦索罗辛胶囊可改善BPH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应用盆底肌锻炼联合索利那新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确诊发生并发症的老年男性患者166例,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盆底肌锻炼联合索利那新,对照组仅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core,OAB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测定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Qave)和尿量(voiding volume,VV) 3项尿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IPSS、OABSS、QOL、Qmax、Qave、VV和IIEF-5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PSS、OABSS、QOL和IIEF-5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Qmax,Qave和VV评分明显增加(P0.05),但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指标改变。结论盆底肌锻炼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西地那非联合坦索罗辛及单独应用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所致下尿路症状(LUT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12分的本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BPH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口服西地那非25mg,每日一次+坦索罗辛0.2mg,每日两次;对照组服用坦索罗辛0.2mg,每日两次,疗程8周.治疗后组间比较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生活质量(QOL)和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PSS明显下降,IIEF-5明显改善,QOL明显改善(P<0.05),两组Qmax和PVR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西地那非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所致下尿路症状优于单独应用坦索罗辛,并可以改善患者的勃起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前列腺剜除术(Green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逼尿肌收缩力低下(DU)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行GreenLEP治疗的157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3.2±7.9)岁, 病程4(2, 8)年。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前列腺B超(或增强MRI)检查。术前前列腺体积为42.1(34.2, 59.4)ml,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27.9±3.4)分, 生活质量评分(QOL)为(5.1±0.8)分, 术前残余尿量(PVR)为40.0(20.0, 80.0)ml, 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为4.0(2.0, 7.0)ml/s。以膀胱收缩力指数(BCI)<100作为DU的诊断标准, 将BPH患者分成DU组和非DU组。DU组76例, 非DU组81例。术后3个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 比较术前术后主观指标(IPSS、QOL)和客观参数(PVR、Qmax)的变化。本研究中, 将术后3个月复查PVR<20 ml且Qmax>10 ml/s定义为治疗成功, 否则为治疗失败。根据治疗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α1A、α1D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萘哌地尔25mg,每日1次口服,对50例BPH伴OAB患者进行了为期6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后,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及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尿量(VV),以及血压和心率为评估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服药6周后,可评价病例46例。IPSS平均降低9.75分(P<0.01),其中,排尿症状评分平均降低3.97分(P<0.01),储尿症状评分平均降低5.78分(P<0.01);QOL平均降低1.95分(P<0.01),Qmax平均增加4.29ml/s(P<0.01),Qave平均增加3.75ml/s(P<0.01),VV平均增加55.12ml(P<0.05)。血压及心律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4.35%(1例患者出现头晕)。结论:萘哌地尔治疗BPH伴OAB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红激光汽化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9月本院采用红激光汽化术治疗4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观察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记录并统计分析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VR)等指标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42例患者均安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1.52±18.48) min,术后平均尿管留置时间(4.57±1.42)d.3个月后复查,IPSS评分由术前(27.33±3.95)分降至(9.05±1.45)分,QOL评分由术前(5.17±0.79)分降至(0.95±0.56)分,Qmax由术前(6.07±1.97) mL/s升至(19.05±1.93) mL/s,PVR由术前(107.76±66.99)mL下降至(17.05±6.74) mL,血红蛋白术前术后稳定.结论 红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安全性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小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出口梗阻两种术式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比较和评价小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出口梗阻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和经尿道切除前列腺加膀胱颈内切开术 (TURP TUIBN)的治疗效果。 方法  1993年 5月至 2 0 0 2年 6月 ,经耻骨上行前列腺摘除术 2 2例 ,TURP加TUIBN 2 8例。开放组患者平均年龄 6 5岁 ,平均病程 6 5个月 ,术前前列腺平均重量 2 8g ,手术切除前列腺平均重量 7g;TURP加TUIBN组患者平均年龄 6 7岁 ,平均病程6 0个月 ,术前前列腺平均重量 2 5g ,手术切除前列腺平均重量 8.6g。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及术后随访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5 )。两组手术均由同 1名医师操作完成。对比研究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最大尿流率 (Qmax)、剩余尿量 (PVR)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 结果 开放组IPSS由术前 (2 4 .6± 3.8)分降至术后 (15 .2± 3.4 )分 ,Qmax由术前 (8.3± 2 .9)ml/s升至术后 (9.5± 3.6 )ml/s,PVR由术前 (2 2 0± 30 )ml降至术后 (90± 2 0 )ml,术后平均住院 14 .2d。TURP加TUIBN组IPSS由术前 (2 4 .9± 4 .2 )分降至术后 (5 .8± 2 .7)分 ,Qmax由术前 (8.0± 3.1)ml/s升至术后 (2 3.2± 3.8)ml/s,PVR由术前 (2 30± 2 8)ml降至术后 (15± 4 )ml,术后平均住院 8.5d。比较两组IPSS、Qmax、PVR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10月40例BPH患者,根据数表法随机分为PAE组(20例)及TURP组(2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疗效评价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排泄后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间术前IPSS、QOL、PV、PVR、Qmax、P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12个月,2组患者IPSS、QOL、PV、PVR、PSA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均0.05),Qmax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3个月2组间疗效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UR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AE组(χ~2=4.329,P=0.037)。2组间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5,P=0.147)。结论 PAE和TURP治疗BPH均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术后3个月TURP疗效优于PAE,但PAE更微创、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