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流限制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患者股四头肌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ACL重建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对照组增加常规膝关节屈伸肌力训练, 治疗组增加血流限制训练, 在腹股沟部保持恒定的压力以限制下肢的血液流动, 血流限制压力设置为个体动脉闭塞压的70%, 平均压力为(123.00±11.23)mmHg, 训练内容包括膝关节屈伸抗阻训练和伸膝抗阻训练, 每次20 min, 每周3次, 共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 采用Lysholm量表评估膝关节功能、Humac Norm等速测试仪评估屈伸肌峰力矩比值(H/Q%)和伸膝肌峰力矩(PT)。结果治疗前, 2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H/Q%、PT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H/Q%、PT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 且治疗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84.65±2.43)分]、H/Q%[(55.45±6.21)%]、PT[(115.25±10.32)N...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0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95)°(P>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01)°,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22)°,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抗凝药物、脑保护以及扩容等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桥式运动、坐站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训练、膝关节屈伸肌力训练、下蹲与站立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波治疗、神经促通技术等),每日45 min,每周5 d,治疗3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 谐振系统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取0~15°、30~45°膝屈曲位,振动频率12 Hz,每日治疗时间均为10 min,分2次完成,每次5 min,其间休息1 min,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和Humac 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17.60±2.23)分、( 19.53±2.42)分]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8.07±2.19)°、(6.33±1.18)°]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40±2.16)分、(10.06±2.76)°;观察组(14.67±1.49)分、(8.93±2.25)°]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FMA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且疗效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实施膝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患者Lysholm、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某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46例,为基础性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47例,接受膝三针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干预,对比两种不同锻炼方式恢复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5 d、30 d观察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75.41±3.39)分、(87.69±5.18)分高于对照组的(65.28±4.27)分、(78.78±5.69)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和膝三针治疗时不仅可降低患者疼痛评分,也可提升患者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保留残端重建术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105例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保留或不保留残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ACL不保留残端重建术,观察组予ACL保留残端重建术,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恢复。结果观察组术后6、12个月末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61.43±6.35)分、(89.23±8.72)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58.22±6.13)分、(88.76±8.92)分高于对照组(53.12±6.28)分、(79.36±8.23)分、(46.12±5.37)分、(79.25±8.27)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2.12±0.35)°、(1.12±0.13)°与被动角度再生试验水平(4.61±0.82)°、(1.92±0.41)°低于对照组(2.82±0.43)°、(1.70±0.16)°、(5.56±0.94)°、(3.38±0.63)°(P0.05)。结论保留残端重建可改善ACL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ACL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标准重建术,观察组则行膝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对比其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对照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TTDPM)明显不及观察组(P<0.05)。结论 ACL断裂患者行膝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77;1.06)&;#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77;1.95)&;#176;(P&;gt;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77;1.01)&;#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77;1.22)&;#176;,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lt;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对前交叉韧带(ACL)关节镜下重建术后患者等速肌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ACL完全断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均接受膝关节镜下重建ACL手术。对照组术后给予传统运动疗法,包括主动屈膝训练、等长收缩训练、闭链静蹲练习;每组训练后休息1 min,完成3组训练后休息2 min,每次训练做3个循环。观察组术后给予针刺运动疗法,针刺患者健侧膝痛穴,进针行捻转平补平泻法(频率为120次/min,以患者耐受为度,1 min/次),得气后进行主动屈膝训练、等长收缩训练、闭链静蹲练习,训练方法同对照组。针刺得气后进行下一组训练,完成3组训练后休息2 min,每次训练做3个循环,最后1个循环训练完成后行针得气出针。以上2组均每日训练1次,30 min/次,每周训练7 d,7 d为1个疗程,共持续训练4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患侧膝关节伸膝运动时股四头肌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和总功(TW)。结果:治疗前,2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股四头肌PT、AP、TW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个疗程后2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股四头肌PT、AP、TW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股四头肌PT、AP、TW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运动功能和股四头肌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水中运动干预。观察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范围、膝关节主动伸展范围、Lysholm评分。结果训练后3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范围、膝关节主动伸展范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Lysholm评分观察组(91.2±5.6)分高于对照组(78.3±4.8)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中运动能提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2例按病区分为本体感觉促进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本体感觉促进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10±1.38)°,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76±1.93)°,两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85±1.55)°,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56±1.72)°,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本体感觉促进组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膝Lanchman和Pivotshift检查均为阴性。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ACL)重建术后患者下肢肌力和运动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12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13周开始将患者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继续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每天1次,每次10min,每周5次,持续4周的全身振动训练。两组患者第12周和第16周,均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拮抗肌比值检测和动态平衡仪中本体感觉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峰力矩,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动态平衡测试的平均轨迹误差值,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能够促进ACL重建术后患者的下肢肌力和运动控制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开链运动(OKC)和闭链运动(CKC)对下肢步行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ACL重建术后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进行OKC训练,观察组进行CKC训练。2组术后3及6个月进行小腿周径差值、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米步行时间、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值及关节松弛度KT-1000值评定。结果:术后3个月,2组小腿周径差值、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10米步行时间、IKDC评分及KT-1000值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小腿周径差值、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10米步行时间及IKDC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KT-1000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行CKC能较早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早期康复指导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500例ACL损伤重建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被动运动锻炼,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Lysholm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早期康复指导可促进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分阶段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以螺旋-对角线运动训练为主)。分别于术后3,6,9个月时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关节位置觉检测。 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2.04±0.80)°、(3.53±0.95)°、(3.38±1.41)°]及术后6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1.99±0.61)°、(2.20±0.67)°、(2.83±1.7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重现误差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于ACL重建术后早期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ACL损伤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治疗12及24周时分别测定患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力距(PT)并给予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LKSS).结果:术后第24周,2组患者患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PT、LKSS评分均较术后第12周明显提高,且研究组PT、LKSS评分提高幅度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更有利于其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CL重建术后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疗程10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术后第2周开始,每次增加8~10 min的全身振动训练,振动频率从10 Hz开始逐渐增加至30Hz。术前及术后10周,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PC708静态平衡评定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术前,两组患者LK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睁眼、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两组患者LKS评分均增高(P<0.05)。与对照组术后10周比较,治疗组LKS评分[(75.51±7.27)分]较高(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10周睁眼状态下压力中心X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LFS指数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术后10周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术后10周闭眼状态下各项静态平衡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术后10周比较,治疗组术后10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各项静态平衡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早期进行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可以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的静态稳定性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30例于术后8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9周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本体觉促进训练;治疗第8周和第16周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以及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16.687, P 0.001),患侧膝关节15°、45°、75°角度再现差值降低(t 2.433, P 0.05),闭眼稳定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降低(t 2.444, P 0.05);试验组Lysolm评分高于对照组(t=4.150, P 0.05),15°、45°角度再现差值低于对照组(t 2.710, P 0.05),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本体觉促进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觉功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训练路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进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一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在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患膝和健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与本体感觉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健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明显好于对照组(P <0. 05);在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程度上研究组同样好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尽快使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可以加快患者自主行走这一目标的实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应用被动定位被动复位(passive reproduction of passive positioning protocol,PRPP)、运动变化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 passive motion,TDPM)的方法测量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以及站立位前伸试验(standing forward reach test,SFRT)、躯干平衡量表测试(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发现机器人治疗组偏瘫侧膝关节45°目标PRPP(7.5±1.08)°、15°目标PRPP(14.9±2.71)°,伸膝TDPM(5.4±1.98)°、屈膝TDPM(4.3±1.25)°,SFRT(11.1±1.72)cm,TIS动态坐位平衡(8.4±0.21)分、协调性(3.4±0.32)分、总分(17.1±1.81)分。机器人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75°目标PRPP及TIS静态坐位平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对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膝主动活动范围、膝关节功能及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关节松动术、关节功能牵引、渐进性抗阻肌力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NF技术、Thera-band平衡垫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量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