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从番石榴叶乙醇浸提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α-D-核糖苷(3)、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4)、槲皮素-3-0-d-D-葡萄糖苷(5)、槲皮索-3-0-α-D-木糖苷(6)。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02-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Fe^3+还原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评价了6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6个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颖 《中医药信息》2011,28(4):145-146
银杏叶为银杏科银杏属(Ginkgo bilobaL.)植物银杏的叶。银杏叶的主要成分为黄酮、萜内酯、多酚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化合物,其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活性成分,例如银杏内酯A、B、C、J、M、L、M(ginkgo lideA、B、C、J、M、L、M)和白果内酯(bilob-alide);  相似文献   

3.
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对灰毡毛忍冬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溶剂萃取及枉层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并利用各种光谱技术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绿原酸类成分、4个黄酮类成分、4个其他成分,分别为:1—O-咖啡酰基奎宁酸(Ⅰ),4-O-咖啡酰基奎宁酸(Ⅱ),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Ⅲ),槲皮素(Ⅳ),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Ⅴ),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Ⅵ),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Ⅶ),肌醇(Ⅷ),Ⅶ-谷甾醇(Ⅸ),正十九烷醇(Ⅹ),葡萄糖(Ⅺ).结论: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Ⅺ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番石榴叶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从番石榴叶乙醇浸提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α-D-核糖苷(3)、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4)、槲皮素-3-O-α-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D-木糖苷(6)。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2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Fe3+还原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评价了6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6个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提取物的临床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树的干燥叶,又称白果叶。银杏叶提取物(EGb)的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苷和银杏总内酯。其中黄酮苷包括槲皮素、山萘酚和异鼠李黄素等;总内酯包括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等。研究发现:EGb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LPO、提高SOD活力;能够舒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钙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树(GinkgobilobaL)的干燥叶,又名白果树叶、公孙树叶、蒲扇及飞蛾叶等。银杏叶味微苦、性平,有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疾病等均有较好的药效。现把近年的有关银杏叶的药理研究情况作一概述。1银杏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其中有药理作用的是黄酮类和银杏内酯类。黄酮类物质按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单黄酮类、双黄酮类和儿茶素类。单黄酮类包括山奈素、槲皮素、异鼠李素及其它们的甙类物质;双黄酮类主要是银杏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7-去甲基银杏叶双黄酮…  相似文献   

7.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及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叶制剂是以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料。银杏叶提取物是采用现代先进的提取技术,从银杏叶中提取其活性物质。1有效成分银杏叶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甙类和萜类[1]。其中黄酮类以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为主。萜类成分包括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银杏内酯为二萜内...  相似文献   

8.
自从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道,促进了银杏叶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本文拟对有关研究作一综述。1银杏叶主要活性成分1.1银杏萜内酯类[1]银杏叶中萜内酯类化合物有二萜类内酯人B、C、J.M(GinkgolideA、B、C、J.M)和倍半萜内酯白果内酯BB(Bilob-alide),其中以GB对PAF受体的拮抗作用最强。1.2银杏总黄酮类[2·3]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药35种,其中双黄酮6种,至今未发现其生物活性,单黄酮甙元和黄酮甙共24种,桂皮酰衍生物5种…  相似文献   

9.
银杏是落叶乔木,常见于名山古刹中,其叶子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它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和二萜内酯两类.银杏叶黄酮类主要有槲皮素苷、山奈酚苷及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叶中的双黄酮成分为银杏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及7-去甲基银杏酮.到目前为止,从银杏叶中共提得6个萜类化合物:银杏萜内酯A、B、C、M、G和银杏新内酯,它们都有二萜或半萜结构,银杏内酯分子具有独特的十二碳骨架结构,嵌有一个叔丁基和6个5圆环,包括一个螺(44)壬环,一个四氢呋喃环和三个内酯环.它的抗PAF(由血小板和多种炎症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磷脂)选择性和活动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银杏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银杏,又名白果,为银杏科落叶乔木。银杏叶的有效成份主要有黄酮甙和二萜内酯两类。银杏叶黄酮甙主要有叫槲皮素甙、山奈酚甙及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叶中的双黄酮成份为银杏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及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到目前为止,从银杏叶中共提得6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猫儿刺(Ilex pernyi Franch)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采用波谱解析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 9 个化合物:2α, 23-二羟基-乌索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2), 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3),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 (1→2)-β-D-吡喃葡萄糖苷(4), 23-羟基-乌索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5),竹节参苷Ⅳa (6),23-羟基-乌索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7),铁冬青苷XXXVII (8), 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α, 23-二羟基-乌索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9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辽东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层析柱分离手段, 运用NMR和 H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辽东木叶分离并鉴定了1个三萜皂苷和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3-O-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ide-6'-O-butyl ester (1),7-O-α-rhamnopyranosyl-(S)-quercetin-3-O-β-gluc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ide(2)和7-O-α-rhamnopyranosyl-(S)-quercetin-3-O-β-6-caffeoyl-gluc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ide(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也是从该属中分离出的第一个具有正丁基取代的三萜皂苷,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白木香叶中黄酮类成分结构与抗氧化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中黄酮类成分清除O2^·-,H2O2,·OH的能力,探讨其抗氧化活性与结构的关系。方法:对白木香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所得成分对邻苯三酚-鲁米诺-碳酸缓冲液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2^·-),H2O2-鲁米诺-碳酸缓冲液体系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以及邻菲罗啉-Cu2+-抗坏血酸-H2O2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结果:分得6种黄酮类成分,经鉴定分别为:洋芹素-7,4′-二甲醚(Ⅰ)、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Ⅱ)、木犀草素-7,4′-二甲醚(Ⅲ)、芫花素(Ⅳ)、木犀草素(Ⅴ)、羟基芫花素(Ⅵ)。6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活性。构效关系分析显示,其清除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的活性强弱与母核上连接的酚羟基数目和位置直接相关。结论:白木香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可能为白木香叶的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苦丁茶冬青叶的三萜皂苷类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 J. Tseng叶的三萜皂苷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苦丁茶冬青的叶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谱学手段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 pomolic acid 28-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 ester (1),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α-kudinlactone(2)and 3-O-β-D-glucopyranosyl-β-kudinlactone(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三萜皂苷类成分。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银杏叶提取物的精制工艺。方法:以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3-4)正交试验,探索乙醇提取最佳工艺。结果:采用5倍量90%(v/v)浓度的乙醇回流2h,提取4次;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65~75℃)后,静置8h,去除相应杂质(叶绿素、树脂);使用DA201大孔吸附树脂,750.4(v/v)乙醇作为洗脱剂对粗提物进行纯化;再用0.2%活性炭80℃保温30min,除去银杏酸。结论i该工艺稳定、可行,适宜进行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洋金花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洋金花(Datura metel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 50%乙醇提取,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 柱层析和 HPLC 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依据核磁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 9 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松脂酚-O-β-D-双葡萄吡喃糖苷(1), (+)松脂酚-O-β-D-葡萄吡喃糖苷(2), 对羟基苯乙醇(3), N-p-香豆酰酪胺(4), 顺式-N-p-香豆酰酪胺(5), N-对羟基苯乙基-对羟基苯甲酰胺(6), 苯乙醇-O-β-D-葡萄吡喃糖基(2→1)-O-β-D-葡萄吡喃糖苷(7),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半乳糖基-7-O-α-L-鼠李吡喃糖基-山柰酚(8), 3-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7-O-β-D-葡萄吡喃糖基-山柰酚(9)。结论:化合物 1~9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伊桐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伊桐(Itoa oriental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分离化合物;通过MS,1D NMR和2D NMR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2,3-双-顺式亚麻酸甘油酯-1-O-β-D-半乳糖苷(1),2,3-双棕榈酸甘油酯-1-(β-D-半乳糖-(6-1)-O-α-D-半乳糖苷(2),2-)顿式亚麻酸,3-顺式亚油酸甘油酯-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苷(3),3-羟基,2-顺式亚麻酸甘油酯-1-(β-D-半乳糖-(6-1)-O-α-D-半乳糖苷(4)和(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 3-O-β-D-glucopyrnoside(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报道其NMR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沙蓬地上部分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半微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分离、纯化,根据^1H-和^13C—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蓬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鳖子苷Ⅱc(1)、伪人参皂苷RT1(2)、齐墩果酸-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8—O-β-D-吡喃葡萄糖基酯苷(3)、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β-D-吡喃葡萄糖基酯苷(4)。结论:化合物2和3从藜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4从沙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牛膝中一个新的阿魏酰胺苷(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牛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运用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牛膝中分离并鉴定了2个阿魏酰胺苷和7个皂苷类化合物:N-trans-feruloyl-3-methoxytyramine-4′-O-β-D-glucopyranoside(1),N-trans-feruloyl-3-methoxytyramine-4-O-β-D-glucopyranoside(2),PJS-1(3),chikusetsusaponinIVa(4),oleanolicacid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methylester]-28-O-β-D-glucopyranoside(5),oleanolicacid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ethylester]-28-O-β-D-glucopyranoside(6),oleanolicacid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butylester]-28-O-β-D-glucopyranoside(7),ginsenosideR0(8)和hederagenin-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藏药脉花党参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藏药脉花党参 Codonopsis nervosa ( Chipp.) Nannf.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 D101 大孔树脂柱、硅胶柱、ODS 柱、凝胶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分离和纯化, 并利用各种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 分别为柯伊利素(1), 苜蓿素(2), 芹菜素(3), 琥珀酸(4), β-胡萝卜苷(5), 木犀草素(6),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ethylsyringin (8), 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6)-[(6’’’-O-咖啡酸)-β-D-葡萄糖苷](10), 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11), 丁香苷(12), 绿原酸(13), 新绿原酸(14), 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苷(15)。结论:化合物 1 5, 8, 9, 12, 14,15 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