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脑是全脑神经元最密集的部位。近年来有多项研究显示小脑在吞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大脑吞咽中枢具有紧密联系, 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小脑调控吞咽的相关神经通路及功能基础, 并探讨小脑rTMS干预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领域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颌舌骨肌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外周磁刺激组、中枢磁刺激组、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外周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高频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外周+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PMS+rTMS,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10次(2周)。治疗前和治疗全部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对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OIS、FDS、P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磁刺激组[(3.86±0.86)分]、中枢磁刺激组[(3.79±0.89)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5.00分(5.00~6.00分)]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36.50±6.63)分]、中枢磁刺激组[(35.29±8.96)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6.53±7.03)分]治疗前后的FD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2.07±0.73)分]、中枢磁刺激组[4.00分(2.00~4.00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00分(4.00~6.00分)]治疗前后的PA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与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磁刺激组和中枢磁刺激组比较,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显著较大(P<0.05)。 结论 下颌舌骨肌rPMS联合皮质rTMS可以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疗效较单一常规吞咽康复、下颌舌骨肌rPMS、皮质rTMS好。  相似文献   

3.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rTM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了吞咽过程的中枢机制、rTMS干预的理论基础以及rTMS治疗PSD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希望对以后的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对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吞咽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动作观察疗法(AOT)组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动作观察疗法(rTMS+AOT)组,每组15例.每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疗效,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6.
钟立达  刘惠宇  鲍晓  李芳 《中国康复》2021,36(2):106-108
目的:观察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小脑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小脑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小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治疗3周后,2组均采用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FEDSS及P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FEDSS及P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2组治疗后FEDSS及PAS评分比较,小脑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更显著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治疗单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Hz rTMS组12例、3Hz rTMS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3组患者在两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分别给予5Hz rTMS刺激、3Hz rTMS刺激和假性磁刺激。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sEMG)记录下颌舌骨肌振幅及时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SSA分值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sEMG时程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患者相比对照组sEMG振幅和时程改善缩短(P<0.05),与3Hz rTMS组相比5Hz rTMS组sEMG振幅及时程改善更明显(P<0.05);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患者相比对照组SSA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但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Hz高频 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治疗单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正>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1]。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使用,形成了外周联合中枢双靶点磁刺激[2]。但目前rPMS及其与rTMS联合临床应用尚无统一认识,缺乏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神经调控技术基于皮质修复机制,通过电或化学方法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影响神经元兴奋性,辅助神经网络重建,促进功能恢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技术近年来在吞咽障碍康复中被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吞咽障碍患者可根据大脑皮质受损情况,选择适宜的恢复模型,通过电极部位、频率的选择,实施不同的神经调控干预策略,兴奋、抑制或调控大脑目标皮质,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Theta节律刺激(TBS)是用于改变皮层兴奋性、诱导或增强突触可塑性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方法,有助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从rTM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个体化治疗方案、TBS较rTMS的优势、TBS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有致命危险,并引起其他并发症。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有很好的疗效,而这种效应与刺激电极极性有关,并可能涉及脑的可塑性。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不同部位对不同分期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疗效,以及rTMS对改善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采用rTMS治疗PSD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手册5.1.0版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629例样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脑卒中恢复期,rTMS较常规吞咽治疗能够更明显改善PSD患者的吞咽功能(P0.05);高频双侧、高频健侧和低频健侧rTMS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脑PSD患者的吞咽功能(P0.05);rTMS对改善PSD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的高频双侧、高频健侧和低频健侧的rTMS治疗PSD的疗效较好,但对吞咽相关功能障碍的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扩张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球囊扩张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技术治疗,rTMS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于治疗后采用临床疗效评定评估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加权评分和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加权评分和SSA评分显著优于球囊扩张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球囊扩张组的70.0%(χ2=7.68,P<0.01)和rTMS组的63.3%(χ2=10.42, P<0.01)。 结论 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rTM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侧别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3例, 采用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患侧刺激组22例、健侧刺激组21例、双侧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4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频率3.0 Hz的rTMS治疗, 患侧刺激组进行病灶侧刺激, 健侧刺激组进行非病灶侧刺激, 双侧刺激组进行左、右交替的rTMS刺激。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4组患者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每日治疗1次, 每次治疗20 min, 每周治疗6 d, 连续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 在吞咽造影检查(VFSS)的基础上, 依据VFSS视频和临床评估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 同时采用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对4组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并采用BAEP检测其脑干传导通路情况。结果治疗后, 4组患者的DOS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DO...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随着康复治疗的不断兴起,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作为新的神经调控治疗, 其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疗效已被证实。本文通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并进一步探索了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影响外泌体表达水平来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 以期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低频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表面肌电信号最大波幅。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面肌电信号最大波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sEMG-BF组、rTMS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常规吞咽障碍治疗方法,sEMG-BF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EMG-BF治疗,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则增加sEMG-BF与rTMS的联合治疗。rTMS和sEMG-BF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PAS评分和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和FOIS评分分别为(2.29±1.17)分和(4.95±1.15)分,显著优于sEMG-BF组和rTMS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rTMS和sEMG-BF联合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吴毅 《中国康复》2014,29(2):100-100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经颅磁刺激能破坏皮层传播抑制。基于这些数据,有人提出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能对治疗偏头痛有效。这项研究进一步探索rTMS对治疗偏头痛的益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外周神经肌肉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发病3~4周的脑梗死患者118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下肢治疗组(A组)、常规+低频rTMS组(B组)及常规+低频rTMS+外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组患者均行传统康复吞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刺激频率5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刺激时间为20 min,对照组在传统康复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刺激参数同治疗组,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给予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进行疗效评估。另采用fMRI对2组患者相关脑区变化进行观察。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EAT-10评分、FCM评级、MMASA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EAT-10[(18.40±3.10)分]、FCM评级[(6.10±0.74)级]、MMASA评分[(90.30±6.34)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脑顶叶、顶上小叶、BA7区、BA40区激活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 5 Hz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相关脑区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