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氧气雾化对尘肺合并肺感染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尘肺合并肺感染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氧气雾化)和对照组(空气雾化),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症状、体征等的改善情况,血气分析等变化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等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表现平均改善时间为3.65 d,对照组为5.70 d.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对照组:(56.23±6.43) mm Hg(1 mm Hg=0.133 kPa)比(46.43±8.47) mm Hg和(69.71±7.66) mm Hg比(47.41 ±5.42) mm Hg,观察组:(33.43±4.86) mm Hg比(47.99±4.60) mm Hg和(32.48±3.51)mmHg比(48.16±4.5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尘肺合并肺感染患者采用氧气雾化治疗,其疗效优于普通空气雾化,有助于慢性呼吸衰竭很快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措施和效果,为肺心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的肺心病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7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各40 ml,痰热清注射液20 ml止咳、化痰.两组疗程均为14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患者的PaO2[(91.49±5.52) mm Hg]、SaO2(95%±3.6%)和PaCO2[(30.23±3.57) mm Hg]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83.58±5.72)mm Hg、88%±3.7%、(41.72±4.04)mm Hg],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6.46%)明显高于对照组(8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肺心病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痰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52例稳定期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A组)、60例单纯稳定期COPD患者(B组)以及50例健康查体者(C组)痰液中VEGF水平.并对其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进行检测.结果 A、B、C三组VEGF水平分别为(4.30±0.93)、(2.64±0.57)、( 1.48±0.32)μg/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12,P<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分别为(48.68±10.53)%、(67.56±14.61)%、( 101.60±21.97)%,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83,P<0.01);PASP分别为(55.02±11.90)、(23.50±5.08)、(16.16±3.49)mm Hg(1 mm Hg =0.133 kPa),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887,P<0.01);而各组之间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9、3.167,P>0.05).VEGF水平与FEV1%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5),VEGF水平与PASP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5),而VEGF水平与PaO2、PaCO2无相关性(r=-0.318、0.275,P> 0.05).结论 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痰液中存在VEGF的高表达,VEGF水平与肺功能、PASP显著相关,VEGF在COPD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4例,两组均给予止咳化痰平喘等基础治疗,给予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0.25 g口服,2次/d。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分2次饭后服,1剂/d。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机械通气前及通气48 h后pH值、PaO2和PaCO2。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4.42%,治疗组93.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48 h后对照组pH值、PaO2和PaCO2[7.31±0.08、(221.5±25.0)、(59.3±9.0)mm Hg(1 mm Hg=0.133 kPa)]与治疗组[7.40±0.11、(203.1±22.8)、(48.0±7.6)mm 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显著改善通气效果,整体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期家庭无创辅助通气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确诊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7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长期家庭氧疗(LTOT);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每日6~8h,疗程12个月,观察两组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及急性发作住院次数.结果 随访12个月,治疗组无一例因急性发作行气管插管,无一例死亡.对照组有5例因急性发作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其中1例死亡.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EV1%)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FEV1、FEV1%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CO2、PaO2)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PaO2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pH值、PaC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MWT距离、SGRQ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MWT距离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SGRQ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平均每人急性发作次数(0.84±0.16)次,对照组(1.49±0.7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P<0.05).结论 家庭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血气分析,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及插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通气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稳定期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独吸入布地奈德200μg,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BiPAP通气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进行肺功能等监测.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的78.33%(4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1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CV)、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FEV/FVC、Pa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后仅PaO2、Pa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FEV1、FEV1/FVC、PaO2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aCO2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SGRQ评分(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GR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SGRQ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改善气道高反应性的布地奈德联合改善肺部力学异常的BiPAP通气治疗稳定期COPD能够更好地改善肺功能、低氧血症及生活质量,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稳定期COPD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家庭氧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长期家庭氧疗(LTDO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COPD患者随机分为LTDO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常规治疗相同,LTDOT组进行LTDOT,对照组在家无氧疗.两组于缓解期治疗前及治疗后2年测定肺功能、血气分析、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等.结果 治疗后2年LTDOT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1.42±0.42)L,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0.0±2.6)mm Hg(1 mm Hg=0.133 kPa),与对照组的(0.72±0.38)L、(55.0±2.2)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大肺活量、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LTDOT组优于对照组;LTDOT组急诊次数为(2.3±1.2)次,住院时间为(16.0±2.4)d,与对照组的(5.2±1.3)次、(36.0±2.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OPD缓解期患者行LTDOT能增加FEV1、PaO2,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诊次数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舒利迭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为COPD的治疗提供方案.方法 将96例中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舒利迭,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孟鲁司特,疗程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FEV1、FEV1%预计值、FEV1/FVC分别为(1.43±0.38)L、71.26%±15.28%、75.42%±11.27%,联合用药组分别为(1.71±0.47)L、79.52%±16.83%、83.57%±1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PaO2、PaCO2分别为(71.35±7.21)、(48.69±5.23)mm Hg,联合用药组为(78.16±7.47)、(46.32±5.42) mm Hg,联合用药组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2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舒利迭能更好地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血栓前状态的近期疗效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1 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都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0.4 ml(4000 AxaIU),皮下注射,Q12h,共10d.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栓前状态10d,治疗组总有效率96.6%(57/59),对照组总有效率70.2% (4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1)、人凝血酶原片段(F1+2)、纤维蛋白原(FIB)、人血浆a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0.42±0.17) mL/L、(0.95±0.46) mmoL/L、(3.25±1.24) g/L、(57.83±25.91) mg/L、(6.15±1.70) mg/L、(53±4.5) mm Hg,和治疗前比(0.67±0.21) mL/L、(1.90±0.81) mmoL/L、(5.19±1.2) g/L、(78.65±27.01)mg/L、(13.10±2.72) mg/L、(67±5.0) mm Hg降低,氧分压(PaO2)治疗后(71±6.0) mm Hg比治疗前(60±6.5) mm Hg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虽血气指标有改善,而凝血标志物未见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10d后,治疗组PaCO2明显降低,PaO2显著增高,全血粘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血栓前状态效果明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将54例COPD合并急性肺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NPPV辅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h、治疗72 h动脉血pH值、PaO2、PaCO2及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 实施NPPV 3 h就能改善治疗组患者的动脉血pH值、PaO2、PaCO2,减慢心率和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上述指标持续改善;而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气管插管率为11.1%,明显低于对照组(44.4%),P<0.05.结论 使用NPPV治疗COPD合并急性肺水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吕志强  陈芸  张蔚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2):1611-1614,162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本院352例AECOP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住院死亡和一年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PaO2(OR=0.082)、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OR =4.967)、机械通气(OR=6.903)、白蛋白(ALB,OR=0.221)、FEV1占预计值%(OR=0.255)、charlson指数(OR=8.406)和住院天数(OR=0.075)与住院死亡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示SaO2( HR=0.224)、肌钙蛋白Ⅰ(cTnI,HR=3.824)、ALB( HR=0.569)、FEV1占预计值%(HR =0.494)、charlson指数(HR =4.319)、住院天数(HR=0.456)和急性加重频率(HR=1.611)与一年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呼吸困难指数(MRC)与急性加重频率正相关(rs =0.508,P<0.01).结论 PaO2、ALB、FEV1占预计值%降低,CKMB和charlson指数升高,AECOPD患者住院死亡风险增高.SaO2、ALB、FEV1占预计值%降低,cTnI阳性,charlson指数和急性加重频率增高,患者一年生存风险增高.急性加重频率越高,患者呼吸困难越严重,生存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的影响.方法 纳入本研究患者均确诊为COPD,均完成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依据RDQ结果 分为GERD组(38例)和非GERD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每年COPD急性加重次数等.结果 与非GERD组比较,GERD组每年COPD急性加重次数增多[(2.68±0.77)次,年比(1.38±0.49)次,年,t=8.74,P<0.05],气流阻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V1/预计值(39.82±10.95)%比(37.11±12.24)%,t=1.00,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RDQ分数是COPD急性加重次数一种可能的预测因子(R2a=0.39,t=6.98,P<0.05).结论 GERD可能与COPD急性加重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情况,为提高COPD防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COPD、流行病学调查为主题词,在万方数据库和Medline中检索我国2000年1月-2011年12月公开发表于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样本量≥1000人,有严格质量控制,属于COPD流行病学调查的论著。对国内已发表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全面检索和系统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前患者知道自己患有COPD(其中包括大量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只有32.90%(1095/3328),流行病学调查前曾经做过肺功能检查的仅有9.13%(237/2597)。已确诊的COPD患者中有咳嗽、咳痰和(或)活动气短症状的比率为65.40%(2306/3526),流行病学调查中确诊的COPD患者中I、Ⅱ级的比率高达74.52%(1802/2418)。结论目前我国COPD诊断严重不足,I、Ⅱ级患者没有得到及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针对北京地区非呼吸科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理论知识、诊疗习惯和健康管理进行调查,为疾病的预防和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市5个区县9所不同级别医院的共计370名非呼吸科内科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以问卷的正确率作为认知程度的评价依据.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一级医院与二、三级医院相比,非呼吸科医生对COPD的整体认知程度明显较差(正确率分别为57.5±17.1,67.1±15.0,68.9±13.6,F=18.75,P<0.05).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认知程度明显低于(副)主任医师(正确率分别为61.4±12.9,61.4± 15.0,79.3± 13.2,F=34.82,P<0.05).结论 北京地区的非呼吸科医生对COPD的整体认知程度不高.建议加强对非呼吸科的医生、基层医院的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的COPD理论和诊治规范的培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物质A(SAA)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AECOPD患者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46例.采用ELISA法测定SAA,对AECOPD与COPD缓解期患者进行比较,并比较AECOPD患者治疗前后SAA、WBC、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 AECOPD患者SAA水平较COPD缓解期患者明显升高[分别为(182.33±50.12)、(6.24±3.05)mg/L,P<0.05].AECOPD患者随着抗生素治疗的起效,SAA、CRP逐渐下降,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也有下降趋势.SAA对诊断AECOPD患者肺功能严重程度较CRP敏感.结论 SAA对AECOPD的诊断及评价其肺功能严重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调查方法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与国际接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调查方法,以获取中国准确的COPD流行病学资料。方法为全国7个省/市的COPD横断面调查。在中因7个地区(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天津、重庆和陕西),采用多阶段分层(城乡)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一个农村和一个城市调查点,最小的整群抽样单位为村和居委会,其中所有户籍登记40岁及以七居民均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测,问卷调查表参照COPD疾病负担研究(BOLD)制定而成,主要包括COPD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生存质量评估、诊断及防治状况等。对肺功能FEV1/FVC〈70%者,进行支气管扩张试验、体格检查、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测。以支气管扩张试验后FEV1/FVC〈70%作为诊断COPD的标准。结果所有调查点都按统一标准和要求完成了流行病学调奁,调查结果符合质量控制的要求,各协作中心的肺功能合格率都在85.0%以上,问卷合格率都在95.0%以上。总体资料合格(包括问卷和肺功能都合格)率为95.2%,总体有效应答率为79.0%。结论该方案足与国际接轨的COPD流行病调查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抗凝因子变化.方法 110例AECOPD患者按下肢深静脉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及抗凝指标.结果 110例AECOPD患者中,确诊DVT 12例(10.9%),合并肺血栓栓塞症2例(1.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卧床>3 d、吸烟、机械通气的例数增多及住院时间延长(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S含量下降(P<0.05)及血D-二聚体含量增加(P<0.05).结论 造成AECOPD患者制动的因素如长期卧床及吸烟、机械通气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且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更容易合并DVT;AECOPD合并DVT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应监测纤溶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干预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门诊或病房收治的COPD患者9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管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纳入管理,为每位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行COPD防治知识讲座、戒烟宣传教育、呼吸功能锻炼、用药指导、心理疏导,时间为6个月,测定2组患者入选前后吸炯率、6分钟步行距离(6MWD/m)、圣乔治呼吸问题调查问卷(SGRQ)评分变化.结果 6个月后管理组吸烟率较对照组下降(x2=4.464,P<0.05),管理组戒烟率较对照组增高(x2=9.119,P<0.05).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6MWD/m为(318.7±70.6)m,与入选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84,P=0.024);管理组6 MWD/m为(372.0±76.3)m,较健康教育管理前增加(t=-7.14,P=0.00).管理组6个月后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及SGRQ总评分(45.3±18.1)、(36.8±23.1)、(34.5±21.4)、(40.5±21.3)均较管理前(62.1±21.8)、(53.9±19.7)、(48.6±20.3)、(53.7±18.6)下降(t=6.15、5.18、4.70、5.07,均P<0.05);对照组6个月后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及SGRQ总评分与入选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1.24、-4.17、-2.95,均P>0.05).结论 对COPD患者干预管理可以降低患者吸烟率、增强患者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误吸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3例重度COPD误吸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重度COPD误吸均发生在进食过程中,误吸会引起致死性的急性呼吸衰竭发作(pH值、PaO2较误吸前明显下降,PaCO2较误吸前明显上升);误吸后有24例患者痰培养阳性;混合细菌感染11例;12例需要使用双水平无创正压(BiPAP)呼吸机面罩辅助通气治疗,13例需要气管插管使用BP-840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死亡6例。结论重度COPD误吸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与进食不当有关,临床表现为致死性的呼吸衰竭发作,病死率高,应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