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盐水热敷穿刺部位及配合送管对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早产儿实施常规PICC置管护理,干预组早产儿实施温盐水热敷穿刺部位及配合送管护理,比较2组早产儿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探讨早产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因素。结果干预组早产儿PICC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耗时、穿刺部位、穿刺次数、温盐水热敷及配合送管是早产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实施温盐水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可以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对早产儿静脉造成的损伤,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为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发生送管困难情况时,采用温盐水推注联合按摩法的效果。[方法]选取发生PICC送管困难的81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送管、实验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采用手法按摩联合温盐水推注的方法送管。比较两组早产儿的穿刺次数、置管完成时间、置管前后患儿的心率、静脉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除置管前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两组的置管穿刺次数、置管总时间、置管后的心率及静脉炎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法按摩联合温盐水推注能有效缓解血管痉挛,减少相应并发症,且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常规进行湿热敷,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子握力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王丽华 《护理研究》2013,27(9):807-808
[目的]探讨超薄型美皮康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留置PICC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实验组在PICC置管后沿穿刺静脉方向,在穿刺点上方5cm~10cm处平行覆盖10cm×10cm超薄型美皮康;对照组置管后在穿刺局部透明贴膜固定,进行常规护理。两组病例均连续观察2周,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评估。[结果]实验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超薄型美皮康可减少其发生率,使病人易于接受PICC,同时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在血管痉挛所致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管困难中缓解血管痉挛和预防静脉炎的作用。[方法]将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血管痉挛病人131例,按出现血管痉挛的顺序编码。单双数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对置管中出现的血管痉挛,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溶液分次缓慢推注,对照组予肢体热敷。观察两组血管痉挛缓解情况、不同时间段送管完成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其他早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均在3min内得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且均在5min内完成了送管,出现1例Ⅰ级静脉炎。对照组3min内72.31%病人血管痉挛无缓解,75.38%病人15min~30min完成送管,出现8例Ⅰ级、Ⅱ级及Ⅲ级静脉炎。两组血管痉挛缓解情况、不同时间段送管完成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地塞米松溶液在血管痉挛所致PICC送管困难中具有快速缓解血管痉挛和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84例病人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肘窝为界,肘窝以上穿刺者为观察组,肘窝以下穿刺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2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肘上静脉穿刺可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汪华萍  洪金花  刘蓉  王瑛  邓淑琴  曾小燕 《全科护理》2012,10(27):2499-2500
[目的]探索上臂穿刺置管对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9月实施PICC置管病人采取手臂肘上区域穿刺。[结果]与2009年4月—2009年9月行PICC置管的病人进行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臂穿刺置管能明显减少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硫酸镁湿热敷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穿刺置管后给予常规导管护理不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置管24h后以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敷硫酸镁.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9例,发生率为18.0%,两组比较,x2 =5.005,P<0.05.结论 硫酸镁湿热敷能有效预防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将168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均采用抬高患肢、制动、热敷等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措施,给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七叶皂苷钠软膏于穿刺点上沿置管静脉走向均匀抹至肩关节,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置管后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后采用规范化护理措施及预防护理,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可以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延长PICC的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液热敷贴在预防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管困难和机械性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将96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置管前后使用输液热敷贴,比较2组患者送管困难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送管困难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输液热敷贴能够降低PICC送管困难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付阿丹 《护理研究》2010,(5):1246-1246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84例病人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肘窝为界,肘窝以上穿刺者为观察组,肘窝以下穿刺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2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肘上静脉穿刺可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护理干预在NICU早产儿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早产儿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符合纳入条件的78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20年1—6月符合纳入条件的73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早产儿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早产儿在PICC置管前、中、后实施主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带管时间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平均带管时间为25.03±4.39 d,对照组平均带管时间为17.81±4.08 d,观察组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85%,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9.2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增加PICC导管带管时间,提升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进置管法与传统置管法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 方法 将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51例。实验组置管前采用肝素盐水+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浸泡导管,穿刺时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操作,观察2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044,P<0.05)。 结论 改进PICC置管法,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专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小组模式的应用对消化内科病人置管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之前136例置管病人为对照组,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后128例置管病人为观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穿刺时间、置管出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置管穿刺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专科PICC护理小组模式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使消化内科病人PICC使用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送管方法对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观察组30例早产儿行PICC隔膜送管,对照组26例早产儿行去膜送管,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隔膜送管能有效预防PICC所致化学性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16.
隔膜送管对早产儿PICC导管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琦 《护理研究》2010,24(7):1815-1815
[目的]观察不同送管方法对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观察组30例早产儿行PICC隔膜送管,对照组26例早产儿行去膜送管,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隔膜送管能有效预防PICC所致化学性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进行研究,探讨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因及防护措施。[方法]分析38例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因及护理措施。[结果]穿刺困难导致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8例,肢体过度活动致8例,过敏致4例,导管漂移致4例,导管型号不当致1例,血管选择不当致3例,38例通过局部湿热敷、喜辽妥外涂等措施治愈。[结论]导管置入困难、肢体过度活动、过敏体质、导管漂移是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发因素,早期湿热敷,透明贴外敷加喜辽妥局部涂擦是预防和治疗机械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软聚硅硐保湿敷料用于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软聚硅硐保湿敷料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PICC置管后按PICC护理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并选择软聚硅硐保湿敷料覆盖于穿刺点上方3cm,覆盖7d;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后导管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1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共有6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聚硅硐保湿敷料能有效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行PICC治疗的肿瘤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在置管部位上方5~6cm处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10cm×10cm的水胶体敷料,7d更换1次;对照组患者置管后给予11cm×12cm透明敷贴固定,7d更换1次。2组患者均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2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I级静脉炎,发生率为3.23%;对照组患者中7例发生静脉炎,其中5例为I级静脉炎,2例为II级静脉炎,发生率为22.58%。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刘树静 《全科护理》2020,18(22):2847-2850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护理模式对降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6例PICC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8例(2017年1月—2017年12月)及观察组48例(2018年1月—2018年12月),对照组行PICC常规性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FMEA模式对PICC早产儿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失效模式危急值(RPN)评分、PICC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状况评估、用物准备不完善、消毒不规范、置管困难、固定不妥善、置管后日常照护等方面RP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血流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FMEA护理模式能有效发现早产儿PICC置管期间相关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早产儿PICC置管并发症,提高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