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误诊原因。结果:4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均无典型胸痛,首发症状以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急腹症为主,梗死部位以前壁、下壁,心内膜下心梗为主。所有病例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均升高。结论: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化,对可疑病例需及时进行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确诊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5例胸痛入院,疑似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但最后排除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化学发光法检测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5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K、CK-MB、cTnI及MY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AMI发生后,MYO快速释放,症状出现后1 h,血中即见升高,2 h达(522.8±311.4)ng/mL,12 h达高峰,但消除速度快。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后,cTnI 2~6 h内开始升高,12 h达高峰,并可维持较长时间。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血清联合检测无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还是明确诊断之后的治疗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心肌损伤是钝性胸部外伤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其最常见的症状是非特异性胸痛,其次为室性早搏和束支传导阻滞,伴有心肌坏死标志物轻度升高,需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我院接收1例外伤性心肌损伤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经过相应检查除外了急性心肌梗死,此类患者应引起各专业医生的关注,特别是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误诊为急腹症的原因。结果 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无典型胸痛,梗死部位以前壁、下壁,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为主。所有病例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均升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化,尤以急腹症为多见,对可疑病例需及时进行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病,诊断依赖于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的改变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本文通过实验证实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在AMI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强特异性。可取代CK-MB作为心肌损伤新的"金标准",较好地用于AMI的早期诊断与鉴别,促进患者的康复。我们收集临床心肌梗死患者68例,并检测血清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酶学标志物和蛋白标志物。酶学最常用心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心肌酶谱,即:CK、CK—MB、LD、AST;心肌损伤最常用的蛋白标志物为CTnT和CTnI。大量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临床症状,约50%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尤其是AMI早期或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可及时指导、监测溶栓和对预后进行判断,降低AMI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50例,根据患者症状分为症状明显的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和症状不明显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设为观察组A;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设为观察组B;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5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Ⅰ(c TnⅠ)的检测。结果对三组对象进行袭击损伤标志物CK-MB、Myo和c TnⅠ水平检测中发现,对照组远低于观察组A患者(P0.05);观察组A患者低于观察组B患者(P0.05)。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Myo和c TnⅠ水平对于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并随着病情的发生发展,CK-MB、Myo和c TnⅠ的水平出现明显变化,有助于诊断,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缺血修饰性白蛋白--一种新的心肌缺血标志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各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 (cTn)、肌红蛋白 (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等广泛用于临床 ,辅助医生明确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诊断。但这些标志物只有在心肌坏死后血中浓度才升高 ,如何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仍是临床关注的问题。心肌缺血标志物能在A  相似文献   

9.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3].目前在各医院使用的心肌标志物检测仪器和试剂有几十种,并且检测方法不一.各种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心肌标志物在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损伤主要是由急性冠脉缺血造成,包括缺血性心肌损伤,如急性心肌梗死、手术后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和非缺血性心肌损伤,如心肌炎、心脏创伤.急诊室及时可靠的检测出急性心肌缺血是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先决条件,只有10%~15%的有明显胸痛症状的急诊患者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1].迄今为止,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的检验项目仍然使用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的活性增高.酶活性检测的心肌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差,特别是在ECG表现为小的无Q波的心肌梗死(MI)、不稳定心绞痛、心肌炎或中毒性心肌损伤以及伴有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或伴骨骼肌损伤等疾病时难以准确诊断[2].显然,如果心肌损伤后血清中特异标志物增加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1.
文朝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1):2013-2015
目的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lO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其中45例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设为观察组,其余45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最终确定为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酶活性、心肌蛋白及同工酶电泳检查。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l(cTnI)和肌红蛋白(MYO),记录CK、CK—MB、cTnI和MYO等含量,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肌标志物不同时间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CK、CK—MB、cTnI及MYO含量升高明显,其中CK、MYO含量升高最为显著(P〈0.05)。CK、CK—MB在发病3-6h后快速升高,均于24h左右达高峰,经治疗3-5天后恢复;cTnI前24h与CK—MB同步,但在血中维持时间较长;MYO在发病后12h发生异常,12h内达到峰值(P〈0.05)。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检出率,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以腹痛为主症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动态改变和心肌酶谱成倍以上升高,专科医院还可进行冠脉造影等检查,故临床上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并不困难,但症状不典型者也不少见,误诊及漏诊者也常有发生。现将我院2006/2007年所遇到的2例以腹痛为主要症状而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区分AMI患者与疑似患者的能力,比较H-FABP与临床现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早期入院(胸痛症状发生12h以内)的有急性胸痛症状的29例AMI患者与56例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组成待研究人群,对每位患者血清H-FABP浓度及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Myo)进行定量。绘制三种标志物在该人群中用于诊断AMI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并对三种标志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比较。结果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早期入院的急性胸痛发作人群中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H-FABP0.966(95%CI0.930~1.000),AUCcTnI0.914(95%CI0.837~0.992),AUCMyo0.805(95%CI0.708~0.903)。AUCH-FABP与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显著性大于AUCMyo(P<0.05)。结论H-FABP具备在心肌梗死早期区分AMI与疑似患者的能力;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H-FABP定量检测用于胸痛症状人群中AMI早期诊断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性阻塞,其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心肌缺血是ACS最常见的病因。目前对急性胸痛是否由心肌缺血引起的诊断还是一个难题,尤其是那些胸痛时心电图正常、无心肌梗死证据的患者。传统的临床检测指标,如12导联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技术都不是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金标准”。超声心动图检查只有在心肌缺血造成室壁厚度的20%以上损伤时才能检测到,  相似文献   

15.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临床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诊断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心肌受损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结果 心肌梗死等心肌受损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受损者.结论 检测BNP有助于快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对于心肌损伤的亚临...  相似文献   

16.
患者20岁,男性,因“发热7天,心慌1天”入院。实验室检查提示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床旁心动超声提示心肌炎合并房间隔缺损。临床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合并房缺。患者病情危重,需行ECMO辅助支持治疗。ECMO治疗前后均行床旁超声检查,动态监测心脏变化过程。根据床旁超声结果及其他相关检查,该患者ECMO辅助治疗效果良好,顺利出院。房间隔缺损合并暴发性心肌炎的病历报道较少,该病例的诊疗方法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视心肌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心脏损伤时的血中生化标志物检测值异常是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 ,多年来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一般认为 ,反映急性心肌损伤的理想的生化标志物应具备的特点主要有 :高度心脏专一性 ;心肌损伤后很快增高 ;增高后持续较长时间 ;容易检测 ;可很快得到检测结果 (在 1小时内 ) ;其诊断价值已经临床证实。迄今为止 ,尚无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标志物。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 ,约有 2 5%的 AMI病人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约 50 %左右的 AMI病人缺乏心电图 ( ECG)的特异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或不伴ST段压低(STD)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9月到2012年9月AMI患者65例,其中AMI伴STD患者(STD组)29例,不伴STD患者(NSTD组)36例.分析两组患者冠脉受累支数、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及体内炎症水平差异.结果 STD组患者更多罹患冠脉多支病变;AMI伴STD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较NSTD患者高;同时,AMI伴STD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NSTD患者为高.结论 AMI伴STD发生率高,可能提示更严重心肌病变及更强烈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中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痛或疼痛症状不典型是导致心肌梗死易漏诊、误诊的最根本因素。无痛型患者临床表现与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下降有关,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检出不典型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结论:对短期内突发的心功能下降、疼痛原因未明或处理疗效欠佳患者应警惕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存在。全面、动态分析临床资料是防止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症状和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前区不适伴咽痛、颈痛,劳累后加重19例;间断性胸闷,呼吸困难18例;腹部不适,呕吐11例;头痛、晕厥,脑供血不足9例;发热,乏力休克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症状具有多样性,临床医师要给予足够重视,应不断动态追踪心电图改变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肌酶、肌钙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