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孕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00例(观察组)和同期分娩的正常孕妇10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产时、产后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结果 1年间我院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为8.3%,妊娠期糖尿病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剖宫产率、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有效地监测、控制血糖会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新生儿的预后等不良妊娠结局,但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比正常孕妇偏高。  相似文献   

2.
血糖控制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 Diabetes Mellitus,GDM)血糖控制情况对孕产妇和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妊娠糖尿病139例,分为血糖控制理想组与血糖控制不良组,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非妊娠糖尿病孕妇1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孕产妇和围产儿结局。结果血糖控制不良组妊高症及剖宫产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糖控制不良组产妇羊水过多、产后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与血糖控制理想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围产儿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糖控制不良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较血糖控制理想组和正常对照组也有所增高,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糖控制理想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各种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DM血糖控制不良组的孕妇和围产儿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组和正常对照组,提示早期筛查及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可明显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王虎 《医药论坛杂志》2012,(9):11-12,15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期待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至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应用期待治疗,分析治疗时间的选择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期对指导临床提供帮助。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期待治疗后新生儿体重、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期待治疗时间及终止妊娠孕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严重影响妊娠结局,子痫前期发生的时间越早,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围生儿的预后与发病孕周及孕龄有着重要的相关性,因此适当的期待治疗有助于改善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中胎儿生长不一致的妊娠结局及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199例的临床资料。以双胎胎儿体重差>20%为诊断标准,分为发育不一致组(观察组)和发育一致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前B超提示两胎儿间腹围和脐动脉血流差值及比较两组在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分娩情况和围产儿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小于孕龄儿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进入NICU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④两组中胎儿腹围差>20cm,或脐动脉血流S/D差>0.4的发生比例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发育不一致性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育一致性双胎。发育不一致双胎妊娠主要的并发症为妊娠期高血压、双胎输血综合征、分娩小于孕龄儿、围产儿死亡。双胎中体重轻者围产儿死亡率高。②分娩前B超胎儿腹围差及脐动脉血流S/D值在双胎妊娠中对胎儿协调发育和围产儿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及早发现和处理双胎发育不一致,是改善胎儿和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安晓娜  郭改利 《贵州医药》2022,46(4):564-566
目的 探讨胚胎期胎盘位置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分娩的剖宫产瘢痕妊娠孕妇120例,所有患者在孕早期给予超声检查,记录胚胎期胎盘位置,随访记录所有孕妇的妊娠结局与围产儿预后。结果 在120例孕妇中,超声显示前壁胎盘型80例(前壁组),后壁胎盘型40例(后壁组)。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妊娠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孕妇都采用剖宫产分娩,无死亡孕妇发生,前壁组孕妇的早产、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发生率都显著高于后壁组(P<0.05);所有围生儿都存活,前壁组的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低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发生率都显著高于后壁组(P<0.05)。结论 疤痕子宫妊娠中前壁胎盘型临床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且围生儿易出现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等现象,对母体健康分娩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6.
周惟玉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6):160-162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疾病认知度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在本院进行个体化饮食管理干预的87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期仅进行1次饮食干预的87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疾病认知度及孕产妇、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干预时间的孕产妇、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1周及分娩前的疾病认知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和新生儿的不良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干预时间的孕产妇和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管理在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对疾病认知度及妊娠结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越早干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孕期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4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102例)和血糖控制不良组(4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血糖控制治疗,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比较2组妊娠结局。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组妊娠期高血压、酮症、羊水过多、早产、感染、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血糖控制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畸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良好的血糖孕期管理能够显著降低围产儿和孕产妇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孕妇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生产的时机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产科收集的不同剖宫产时机产妇226例,回顾性分析孕妇剖宫时机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周为37周的产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32.00%;孕周为38周的产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9.21%,孕周为39周的产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7.20%,经统计学分析,选择孕37周进行剖宫产的产妇,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孕38、39周行剖宫产手术生产的新生儿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孕38周与孕39周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周达38周的产妇,给予择期剖宫产手术进行生产,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母婴安全性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降低双胎妊娠围产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兼顾减轻孕妇生理负担,探讨双胎终止妊娠的合理时间。方法随机抽取2003~2007年5年间在我院产科分娩的55例双胎妊娠,共110例围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A、B、C组,(A组:28~33 6周,B组:34~36 6周,C:37~40周),分别计算出各组两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s评分、围产儿结局。结果A组与B、C组间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s评分及围产儿结局有显著性差异。B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s评分及围产儿结局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34周后双胎妊娠胎儿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s评分及围产儿结局与足月妊娠相似,因此34周后双胎妊娠发生妊娠并发症者可在促胎肺成熟后及时分娩,未满34周者应促胎肺成熟同时尽量延长孕周,这样有利于在不影响围产儿结局的同时减少孕妇的生理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15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正常孕妇153例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均为单胎,比较两组孕妇的血压水平,分析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胎儿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的血压、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HELLP综合征发生率、胎盘早剥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围生儿死亡发生率、早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体和胎儿均会造成不良影响,可诱发HELLP综合征、产后出血、胎儿窘迫、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新生儿低体重、早产儿等不良事件,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并分析双胎妊娠生长发育不一致及孕产妇的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9月~2010年9月住院分娩的90例双胎妊娠生长不一致孕产妇(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90例双胎妊娠生长发育一致孕产妇(对照组)的新生儿结局以及孕产妇的围生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生儿死亡率为21.1%(19/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产妇分娩孕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生期双胎输血综合征、晚期流产、羊水过多、胎盘早剥、胎儿畸形、早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生长不一致性的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妊娠生长发育一致性双胎。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干预是降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GBS)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560例进行常规产检的孕妇,根据2010年《围产期GBS预防指南》的要求采集孕妇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使用拭子在孕妇阴道1/3处旋转1周,室温保存送检。根据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与否分为观察组(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50例)和对照组(非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 510例)。比较两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为9.80%、12.75%,均低于观察组的20.00%、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难产、产后出血、羊水污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9.80%、新生儿肺炎发生率9.80%均低于观察组的20.00%、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是导致母婴不良结局的重要原因,应当及时通过阴道B族链球菌筛查予以有效防治,从而改善孕妇与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梅劼  孙红兵  郭晓霞  马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03-1304,1306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中度至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并发症及其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169例妊娠合并中度至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减少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171例无血小板减少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63.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1%),先兆子痛(13.0%)及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3%)等.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减少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31.6±4.8)岁vs.( 29.7±3.7)岁](P<0.05),引产率(31.3%vs.9.9%)、早产率(27.5%vs.9.7%)及胎盘早剥发生率(9.5%vs.2.6%)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组新生儿出生5 min低Apgar评分(<7)的发生率(10.1%vs.1.7%)、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9.5%vs.2.1%)及死产率(7.7%vs.0.0%)均较对照组高(P<0..05),分层分析显示这些不良围生期结局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 妊娠合并中度至重度血小板减少显著增加围生期并发症及不良结局发生率.这些不良结局与血小板较少程度呈相关性,对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较少患者需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围生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对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年龄≥35岁、孕前检查、流产史、阴道炎、抗生素应用、新生儿检查的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初孕妇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有流产史、有阴道炎、无孕前检查、未应用抗生素及新生儿出生后未行相关检查均是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胎膜早破、产褥感染、黄疸、肺炎、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为30.00%、18.00%、12.00%、18.00%、12.00%、18.00%、1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2.00%、0、2.00%、0、2.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年龄≥35岁、有流产史、有阴道炎以及新生儿未行相关检查等都可能增加B族链球菌感染的发生风险,因此要重视并做好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的检查和预防工作,进而明显的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5.
张琴 《中国药业》2014,(7):70-72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重度妊娠高血压合并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的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48例妊娠高血压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将其分为Ⅰ级组16例,Ⅱ级组18例,Ⅲ级组14例;并选取本院同期分娩50例重度高血压孕妇为对照1组,及100例正常健康孕妇为对照2组,对比各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母婴结局和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相比,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乳酸脱氢酶、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较高(P〈0.05),血小板计数较低(P〈0.05);与对照2组相比,对照1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其余两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组患者与Ⅱ级及Ⅲ级组患者相比,乳酸脱氢酶、妊娠并发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较高(P〈0.05);Ⅱ级组与Ⅲ级组相比,乳酸脱氢酶较高(P〈0.05),,血小板计数较低(P〈0.05),但两者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ELI.P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与Ⅰ临床分级有密切联系,Ⅰ级组的预后效果较Ⅱ级组及Ⅲ级组差,对孕妇进行及时救治,适时终止妊娠,能有效降低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有利于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6.
妊娠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妊娠期管理方法。方法:对妊娠期血糖异常9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认识糖尿病合并妊娠与妊娠糖尿病对母儿不良影响及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妊娠糖尿病组羊水过多及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与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糖尿病合并妊娠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与妊娠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血糖异常经饮食、运动、胰岛素治疗后孕产妇的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率及早产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在孕期对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筛查,早期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并采用饮食、运动、胰岛素治疗;且对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在孕前、孕期严格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对母婴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5年6月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孕妇2 620例,经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为妊娠期糖耐量异常78例,其中糖耐量受损(GIGT)46例,妊娠期糖尿病(GDM)32例,与糖耐量正常(对照组)120例比较孕妇及围产儿的结局.结果:糖耐量异常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及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但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围产儿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妇产前糖耐量筛查具有一定意义,且妊娠期糖耐量异常者经及时诊断和孕期处理,可改善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谢丽霞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91-192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住院分娩的96例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孕妇,选取同期足月妊娠孕妇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及围生儿结局情况。结果羊水过少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羊水胎粪Ⅱ~Ⅲ度污染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羊水过少组围生儿异常发生率为41.7%,对照组为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羊水过少严重威胁母婴安全,加强围生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适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有助于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71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39例)及未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母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将71例梅毒孕妇分为≤1:8组与≥1:16组,观察血清滴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100%(39/39),未治疗组78%(25/3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72%(28/39),未治疗组仅占25%(8/3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窒息儿、低体质量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②RPR滴度:≤1:8组49例,≥1:16组22例。≤1:8组足月儿占98%(48/49),明显高于≥1:16组的73%(16/22)。≤1:8组早产儿、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1:16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治疗组孕妇中应用青霉素治疗者发生先天梅毒儿为26.0%(6/23),应用头孢曲松治疗者发生先天梅毒儿为21.4%(3/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有2例孕妇服用红霉素治疗,所分娩的新生儿均为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00.0%,与其他两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①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②母血清RPR滴度高低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以孕24~ 28周或首诊>28周经产科门诊确诊为GDM单胎孕妇125例及其所娩出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GDM组),以同期分娩的确诊除外糖尿病的正常单胎孕妇95例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妊娠年龄、妊娠胎次及新生儿宫内营养状况、娩出方式、新生儿窒息、低血糖及黄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妊娠平均年龄、平均妊娠次数及新生儿宫内营养状况(GDM组PI值2.717,对照组为2.469)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GDM组剖宫产71例、自然分娩54例,对照组分别31例、6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8,P<0.01);GDM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8.4%、24.0%,与对照组的7.4%、1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5.577,均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造成不良围产儿结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