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脂水平与川崎病慢性期炎症的关系。方法川崎病患儿80例,分成两组,冠状动脉扩张组35例和冠状动脉无扩张组45例,对照组为健康儿童40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Hs-CRP水平,酶法检测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三组儿童Hs-CRP、HDL-C浓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冠状动脉扩张组均高于冠状动脉无扩张组和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Hs-CRP、HDL-C与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过后仍有部分儿童存在血管的慢性低水平炎症,Hs-CRP与HDL-C是川崎病慢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对4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对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分析筛选出C-反应蛋白、胆固醉、高密度脂蛋白3个因素为危险因素。结论:对川崎病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该病作出及时的预后判断,予早期干预治疗,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王新宝  崔红 《临床荟萃》2015,30(11):1296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发病第1周(治疗前)、第2~3周(治疗后)血小板参数和 C 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及3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 C 反应蛋白,对观察组及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和 C 反应蛋白进行比较,并对上述参数与有无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比较。结果川崎病患儿在发病第1周PLT、MPV、PDW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给予治疗后,MPV 和 PDW 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患儿 PLT 和 C 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 MPV、PCT、PDW 和 C 反应蛋白均较冠状动脉病变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和 C 反应蛋白在川崎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评估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敏  陈捷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2991-299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6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包括有冠状动脉病变者18例)血小板参数,动态了解其变化,同时以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46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急性期、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恢复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均显著高于急性期(P<0.01),但急性期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病变者急性期除外PLT外,其余三项参数较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川崎病以及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均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探索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改变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65例川崎病患儿、30例健康对照组小儿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川崎病组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结论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2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100例。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可能有关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L组与NCAL组患儿性别、热程、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性别、热程、血清白蛋白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男性患儿、发热时间延长、血清白蛋白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9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丙利,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因素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19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41例,其中冠状动脉瘤9例,2例巨瘤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小板、CRP、ESR)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有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RP、ESR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年龄≤1岁和≥6岁KD患儿较1-6岁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结论男性患儿,年龄小于1岁,CRP、ESR明显增高、IVIG治疗开始时间大于7d与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而≥6岁KD患儿与≤1岁患儿一样更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初始剂量静脉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8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有无反应,分为无反应组和有效组。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有效组与无反应组在发热、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四肢变化、多形性红斑、唇充血皲裂等临床表现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WBC计数、血红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血清清蛋白及冠脉病变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热、住院时间太长、冠脉病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C反应蛋白升高及血清清蛋白降低均为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C反应蛋白升高及血清清蛋白降低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C反应蛋白升高及血清清蛋白降低可作为川崎病患儿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35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中不同类型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将不同热程的川崎病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用线性趋势图表示,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结果3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8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29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68例;不典型川崎病58例,有冠状动脉病变20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4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8例。线性趋势图分析显示,所有352例川崎病和294例典型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P〈0.05),而不完全性川崎病、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虽有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川崎病发热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及CAL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124例KD患儿,分成两组,CAL组50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o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74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钠、血清钾的变化。结果与NCAL组患儿相比,CAL组患儿WBC、PLT、CRP、IgGI、gAI、gM明显增高(P〈0.05),血清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Hb、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CRPI、gGI、gM、血清钠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结论 PLT、CRPI、gGI、gM及血清钠可作为KD患儿并CAL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血小板功能有关,相比血小板数量可能更能成为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川崎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共回顾性分析439例KD患儿和261例健康对照儿童;统计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MPV、PDW、血小板数量(PLT)、WBC、CRP和血沉指标。根据心脏彩色超声有无冠状动脉损伤,将川崎病患儿分为:伴冠状动脉损伤组(CALs组)、不伴冠状动脉损伤组(非CALs组)。同时,比较了完全性川崎病组(cKD)与不完全川崎病组(iKD)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KD组WBC、PLT、CRP和ESR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MPV与PDW明显下降(P<0.01,<0.05);尤其相比于cKD组,MPV与PDW水平在iKD组明显降低(P=0.003、0.014)。结论 提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MPV与PDW降低,尤其在不完全川崎病降低显著,故低水平的MPV与PDW可能对iKD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男性早发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对60例男性早发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PCAD组)、106例男性非早发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非PCAD组)、66例男性非冠心病患者(非冠组)的传统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危险因素分析显示,PCAD组的超重和阳性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PCAD组(P〈0.01)。与非冠组比较,PCAD组与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PCAD组较非PCAD组的单支病变比率高(P〈0.05),冠脉造影平均积分低(P〈0.01)。结论传统危险因素与PCAD组的发病密切相关。PCAD组比非PCAD组的单支病变率高。  相似文献   

14.
刘义红  吴丽敏 《临床医学》2010,30(12):44-45
目的通过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异常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48例川崎病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及46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另选49名健康儿为对照组,患儿于诊断明确后立即采血,健康儿与患儿同时采血,分别测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每次采血后均在2 h内完成全部指标测定。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状动脉病变组血小板数目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增高更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增加更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更为明显。结论血小板功能亢进和高血黏滞状态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血液黏稠度可能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如能早期改善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紊乱,可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川崎病(KD)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A组(血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25例,B组(阿司匹林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的变化及冠心病(CAD)发生率。结果45例患儿中,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9例(A组10例,B组9例),病变率42.2%,治疗后WBC、PLT、ESR、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CAD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冠脉病变2周后的恢复率(40.0%),高于B组(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变情况明显好于B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接收并诊治的9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49例。小剂量组采用1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大剂量组采用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CRP、IL-8、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大剂量组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后,大剂量组冠状动脉病变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更好,可明显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为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者,为不敏感组,其他30例为敏感组.然后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外周血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等指标,以及对比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的类似指标,对患者的IVIG耐药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敏感组的男女比例明显低于不敏感组,敏感组的ALB显著高于不敏感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和ALB是导致IVIG耐药的高危因素.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之间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性别和ALB可能是患者IVIG耐药的高危影响因素,临床主要要有继续IVIG治疗和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