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聂伟  周洪伟  易永芬  刘丹丹 《武警医学》2006,17(10):736-740,F0003
 目的 了解Skp2和P27kip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组织中Skp2、P27kip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中,Skp2表达逐渐增强,P27kip1表达逐渐减弱;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降低、浸润程度加深、病理分期延迟及伴有淋巴结的转移,P27kip1表达率降低,Skp2表达率升高(P<0.05);二者的表达均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Skp2与P27kip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r=-0.747,P<0.01).结论 大肠癌中Skp2和P27kip1分别扮演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的作用;过表达的Skp2可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P27kip1的降解而共同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检测二者的表达可为判断大肠癌恶性进程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腺瘤与非肿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大肠腺瘤、36例非肿瘤性息肉、13例腺癌和11例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大肠腺瘤组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和MVD值均高于非肿瘤性息肉组(P〈0.05);大肠腺瘤组MVD值与VEGF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0.640,P〈O.01)。结论:VEGF和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腺瘤的高表达和非肿瘤性息肉的低表达可能是两者恶变趋势差异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海  张小川  徐松 《西南军医》2011,13(4):660-661
目的 研究探讨大肠腺癌组织Ez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大肠腺癌70例、大肠腺瘤20例和正常大肠黏膜10例中Ezrin 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7.1%( 54 /70)、大肠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5 /20),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为00.0%(0/10);Ezrin的表达在大肠腺癌与大肠腺瘤、正常大肠粘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大肠腺癌中Ezrin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高分化腺癌为70.0%(14/20),中分化腺癌为78.0%(32/41),低分化腺癌为88.9%(8/9).(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Ezrin在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及大肠正常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提示Ezrin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与发展.Ezrin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判定其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正常结肠粘膜上皮,结肠上皮增生样息肉,结肠上皮腺瘤和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评估.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O-7,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方法,对7例结肠增生性息肉、59例结肠腺瘤(26例管状腺瘤、13例混合状腺瘤、20例绒毛腺瘤)和3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进行标记.结果 正常结肠上皮及增生性息肉组织中P53蛋白标记阴性.结肠腺瘤和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肠癌中P53阳性率达56.67%,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Dukes分期有关,分化程度越高,P53表达率越低.Dukes A期结肠癌P53表达率明显低于Dukes D期(P<0.05).结肠癌存活率随着P53阳性率和阳性标记范围的增加而降低.标记范围大于60%者存活率明显低于标记范围小于25%者(P<0.05).这也符合临床中Dukes D期患者5 a存活率明显低于Dukes A期患者的现象.在结肠腺瘤中,P53阳性率与腺瘤的大小和是否伴有异型增生有关,腺瘤直径≥20 mm者阳性率明显高于直径<10 mm者(P<0.05).P53蛋白表达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重度异型增生和息肉癌变组织中P53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P<0.05).在3种类型腺瘤中,绒毛状腺瘤阳性率最高(55%).结论 结肠癌分化程度越低,P53阳性率越高,Dukes分期越差,5 a存活率越低.结肠腺瘤直径越大,异型增生程度越高,P53阳性率也越高.因此,P53表达可以做为判断结肠癌愈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做为预测腺瘤恶变倾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APE1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5例大肠癌、72例大肠腺瘤、60例癌旁大肠黏膜和40例正常大肠黏膜中APE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PE1与大肠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大肠黏膜APE1呈胞核表达,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APE1表达特征发生改变,呈胞核表达、单纯胞质表达或核浆共同表达。APE1胞质异位表达率大肠癌组织为73.6%,大肠腺瘤组织为83.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癌旁大肠黏膜(10%)和正常大肠黏膜(0%,P〈0.01)。APE1胞质异位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0.05)。结论 APE1胞质异位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辐射对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株SHG-44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辐射抗性产生的机制.方法 使用胶质瘤细胞株SHG-44及经单次照射10 Gy后连续培养15代的辐射后细胞株SHG-4410 Gy,采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辐射对两种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细胞株的辐射前后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及凋亡率,并用RT-PCR法检测cyclin B1 mRNA和miR-2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比较D0、SF2,SHG-44细胞(D0 =2.35、SF2=0.62),低于SHG-4410 Gy细胞(D0=3.22,SF2=0.74).与SHG-44细胞相比,SHG-4410 Gy细胞G2/M期比例减少,S期比例增多(F =22.21,P<0.05).照射前后SHG-4410 Gy cyclinB1 mRNA相对量大于SHG-44细胞株(t=3.1、4.1,P<0.05).照射前后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SHG-44 (17.60±0.26)%和(28.00±0.36)%,SHG-4410 Gy(4.20±0.30)%和(5.17±0.65)%,SHG-4410 Gy细胞与SHG-44细胞相比,早期凋亡率明显下降(t=58.0,P<0.01).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HG-4410 Gy细胞的miR-21表达及Stat3蛋白表达均较SHG-44升高.结论 照射后SHG-44细胞辐射抗性增加,可能与辐射上调细胞周期信号传导通路中的靶基因cyclinB1导致的G2/M期细胞比例减少有关;同时,辐射导致细胞miR-21表达增高,降低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黑斑息肉综合征中Axin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Axin在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黑斑息肉综合征(PJS)息肉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JS息肉演变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手术中切除的正常结直肠黏膜、PJS息肉、结直肠腺瘤息肉和结直肠腺癌组织标本各32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不同组织中Axin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织(各16份)标本中Axin mRNA的表达,并比较其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上述各种组织中,Axin蛋白阳性表达均位于胞质,阳性表达强度以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最强,结直肠腺癌组织最弱,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T-PCR所得产物电泳后经Image-Pro Plus软件分析,得到各组织中Axin基因积分光密度值(IOD)/内参IOD值(Axin IOD/GAPDH IOD):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为0.991±0.120,PJS息肉组织为0.794±0.119,结直肠腺瘤组织为0.598±0.116,结直肠腺癌组织为0.313±0.087,不同组织的Axin 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结直肠黏膜、PJS息肉、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Ax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呈依次减弱趋势,与其病理改变程度呈负性相关,PJS息肉中Axin的表达变化可能是PJS发生和演变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c1-2蛋白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红斑狼疮与细胞凋亡障碍有关,Bc1-2通过干扰细胞凋亡从而延长细胞寿命,因此,探讨Bc1-2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Bc1-2在63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c1-2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与缓解期相比亦有较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可能是SLE的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能否引起进展期大肠癌肿瘤细胞的凋亡以及对大肠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labeling,TUNEL)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链菌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 or strept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标记的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组织的PCNA表达,对96例大肠癌患者组织中的正常大肠黏膜和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tis index,AI)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两个新辅助化疗组患者肿瘤细胞AI分别为7.47%和6.14%,与手术对照组肿瘤细胞AI 4.83%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单纯对照组大肠黏膜细胞AI2.74%相比明显增高(P<0.01);两个新辅助化疗组中患者肿瘤细胞PI为分别33.71%和39.68%,与手术对照组肿瘤细胞PI51.51%相比明显降低(P<0.01),与单纯对照组大肠黏膜细胞PI 19.82%相比明显增高(P<0.01).两个新辅助化疗组间AI与PI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能抑制其增殖,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失调程度与大肠癌新辅助化疗的不同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晖  徐春 《武警医学》2006,17(6):410-412
 目的通过定量研究Pit-1 mRNA在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Pit-1 mRNA与垂体腺瘤发生的关系.方法34例垂体腺瘤手术中取出,迅速冻于液氮中保存.根据血清激素水平、临床表现以及垂体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确定腺瘤类型.用异硫氢酸胍一步法提取垂体腺瘤组织总RNA,用RT-PCR方法检测Pit-1 mRNA在各组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it-1 mRNA在所有PRL瘤、GH+PRL瘤、GH瘤、寂静PRL瘤以及寂静GH瘤中有表达.在ACTH腺瘤和零细胞瘤中无表达.PRL瘤术前血清PRL值与腺瘤组织Pit-1表达量呈明显的正相关(γ=0.90,P<0.01),GH腺瘤术前血清GH值与腺瘤组织Pit-1表达量呈明显的正相关(γ=0.96,P<0.01).结论Pit-1 mRNA在垂体腺瘤中呈细胞特异性表达,提示对垂体GH和PRL腺瘤的细胞特异分化及分泌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D166和TSPAN-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66和TSPAN-1蛋白在120例结直肠癌组织、20例结肠腺瘤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166蛋白在正常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中阳性率分别为0、20%、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AN-1蛋白在正常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20%、9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66和TSPAN—1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有关(P〈0.01);CD166和TSPAN-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24,P〈0.001)。二者表达完全一致率高达36.7%(44/120)。结论:CD166和TSPAN—1基因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发展有关,两者在结直肠癌的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对于进一步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TSS1和Gli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5年7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36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病变内膜组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36例因子宫平滑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研究样本中MTSS1和Gli1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病变组织中MTSS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P<0.05);Gli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P<0.05)。结论 MTSS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低表达,Gli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两种蛋白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腺癌诊断及病情监测的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p53和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3、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8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53、nm23的表达情况。结果:p53、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有关(P〈0.05),与病变部位、性别、年龄无关(P〉0.05),p53和nm23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p53、nm23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检测p53、nm23有助于评价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东星  王晶  聂玉辉 《武警医学》2020,31(7):601-604
 目的 研究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和分化簇13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3,CD13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25例大肠腺瘤和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ALDH1和CD13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ALDH1及CD133的表达率(78.3%,75.0%)明显高于大肠腺瘤(54.5%,48.0%)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15.0%,10.0%),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LDH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0.05) ,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P<0.05)。CD133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 (P<0.05)。ALDH1和CD13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P<0.05)。ALDH1及CD133表达阳性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低于表达阴性者 (P<0.05)。结论 ALDH1及CD133表达升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定大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nm23-H1在不同X线分型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28例不同X线类型的结肠癌组织中的nm23-H1基因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nm23-H1阳性表达组中肿块型和溃疡型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5年死亡率明显低于浸润型(P<0.01),结论:nm23-H1基因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根据nm23-H1基因表达与结肠癌的X线类型联合分析有助于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判定和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It remains controversial whethe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with 2-deoxy-2-[F-18]fluoro-d-glucose (F-18-FDG) can differentiate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musculoskeletal tumors. To uncover the mechanism of F-18-FDG accumulations, w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18-FDG accumul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glucose transporter 1 (Glut-1) and hexokinase II (HK-II)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musculoskeletal tumors. Methods  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 (SUVmax) of F-18-FDG in 24 benign and 26 malignant musculoskeletal tumo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histologic malignanci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Glut-1 and HK-II was analyz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The SUVmax for malignant tumors (6.33 ± 4.7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benign tumors (3.47 ± 3.12, P < 0.01). The expression of Glut-1 was high in 12 patients (all malignant) and low in 38 patients (24 benign and 14 malignant), and the expression of HK-II was high in 36 patients (11 benign and 25 malignant) and low in 14 patients (13 benign and 1 malignant). Cases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Glut-1 and HK-II at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a higher SUVmax than those with low expression (Glut-1 8.03 ± 5.10 and 3.98 ± 3.53, P < 0.01; HK-II 5.73 ± 4.49 and 2.99 ± 3.02, P < 0.01). No significant dividing threshold of the SUVmax of F-18 FDG was found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or for the expression of Glut-1 and HK-II. Conclusions  The limited capability of F-18 FDG-PE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usculoskeletal tumors is owing partly to the various levels of Glut-1 and HK-II expression in individual tumo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 (MDR 1)表达与肺癌相关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RCR)技术对 41例原发性肺癌 ,癌旁组织及 34枚淋巴结中MDR 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DR 1阳性率分别为 5 4%和 10 % ,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转移淋巴结组织MDR 1阳性率为 5 3% ,而非淋巴结组织中未见MDR 1阳性表达 ;各病理类型中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的MDR 1阳性分布不同 ,低分化腺癌的MDR 1阳性率较高 (73 % )。术前化疗病例的MDR 1阳性率 (78% )高于未化疗者 (4 7% )。随访发现 ,MDR 1阳性患者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 (5 0 % )高于MDR 1阴性者 (13 % )。结论 原发性肺癌组织中MDR 1基因表达增高 ,术前化疗可能起诱导作用 ;肺癌组织与其转移淋巴结中MDR 1表达具有一致性 ,MDR 1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大小 ,临床分型 ,TNM分期无明显关系 ,但可能提示肿瘤的恶性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我国健康人与结直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分布及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提取335例健康受试者和348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样标本的DNA,确定UGT1A1和UGT2B7基因型,研究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分布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受试者和结直肠癌患者的UGT1A1*6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8.07%和16.52%,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OR值(95%CI)为3.34(2.12~6.72);健康受试者组和结直肠癌患者组UGT1A1*28的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7.32%和11.50%,有显著性差异(P〈0.05),OR值(95%CI)为1.73(1.21~1.84);表明UGT1A1*28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有一定关联;UGT2B7-1和UGT2B7-2的基因突变频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相关联,UGT1A1*6基因变异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是结直肠癌高危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急性运动中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与线粒体移动相关基因miro1的表达变化特征。方法:以C57 BL/6小鼠一次中等强度负荷跑台运动(0°,13m/min)为实验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运动30min、60min、90min、120min组,分别测定骨骼肌线粒体呼吸控制比(RCR),ATP合成酶活性、骨骼肌H2O2生成量,并观察运动中骨骼肌miro1 mRNA表达变化。结果:(1)120分钟急性运动过程中miro1mRNA表达均较安静组显著升高,其中E30、E60、E90、E120组分别较安静组增高32.8%、107.6%、63.8%及44.8%;(2)运动中各时间点骨骼肌H2O2均较安静组显著升高,E30~E120组分别较安静组升高22.1%、26.7%、37.6%、33.7%;(3)E30组ATP合成酶活性与安静组比较明显增加,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整个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呼吸控制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运动中骨骼肌miro1 mRNA表达较安静时显著增加,可能利于促进线粒体呼吸和ATP合成,以应对细胞能量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子宫肌瘤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雌、孕激素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23例子宫肌瘤患者平滑肌瘤、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及血清中IGF-1、IGF-1R的表达;同时用E IA方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选择30例健康妇女作为血清指标测定的对照组。结果(1)子宫平滑肌瘤组织IGF-1、IGF-1R的表达较正常子宫平滑肌高(P<0.01)。(2)子宫肌瘤组血清IGF-1表达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1R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0.01)。(3)观察组血清增生期、分泌期E2、P水平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中IGF-1、IGF-1R过度表达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生的机制之一,雌、孕激素介导IGF-1对子宫肌瘤的作用,IGF-1对雌、孕激素诱导肌瘤细胞生长、分化主要以自分泌、旁分泌方式在局部起作用,IGF-1可能是子宫肌瘤生长的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