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负压引流组和常规换药组,每组21例。负压引流组采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常规换药组采用传统创面换药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治愈率及治疗效果。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负压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7.0±7.8) d,常规换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6.0±9.3)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6,P=0.002);负压引流组抗生素应用时间为(8.0±2.9) d,常规换药组抗生素应用时间为(12.0±5.3)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P=0.001);负压引流组患者经过持续负压引流,20例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切口完全愈合,治愈率为95.2%,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 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心脏外科术后纵隔感染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创面愈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对兔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兔8只,采用电子恒温恒压电烫仪90℃烫其背部12 s造成Ⅱ度烧伤创面,每只兔背部共烫伤4个Ⅱ度烫伤创面。采取左右自身对照,左侧为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的治疗组,右侧为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的对照组。烫伤后即刻和治疗后第1、3、5、7天共5个时相点分别采集创面皮肤组织标本,干湿重法测定创面组织含水量,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创面微循环血流量,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3、5、7天,治疗组创面组织含水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7、5.133、4.464、3.875,P=0.001、0.001、0.003、0.006),治疗后第3、5、7天,创面微循坏血流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55、-4.835、-7.168,P=0.016、0.020、0.000)。治疗组第14天和第20天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52、-11.223,P=0.000、0.000),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20.9±2.2)d,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23.0±2.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79,P=0.000)。结论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可减轻创面水肿,增加兔Ⅱ度烧伤创面微循环血流量,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动力负压技术(micro-dynamic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MDNPWT)应用于小面积Ⅲ度低热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门诊就诊的小面积(≤10 cm2)Ⅲ度低热烧伤患者220例。应用MDNPWT治疗的108例患者设为微动力负压组,采用常规治疗的112例患者设为常规治疗组。微动力负压组患者入组后采取持续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换药,而常规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外用药物治疗。对比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总费用及手术率。对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1.8±3.5)、(48.0±13.9)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P<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换药次数分别为(6.4±0.7)、(34.2±3.1)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6,P<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总费用分别为(2 807.5±782.6)、(7 516.7±238.3)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P<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手术率分别为0、7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9,P<0.05)。 结论MDNPWT具有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节省治疗总费用及降低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手术率等优点。因此,MDNPWT可以作为小面积Ⅲ度低热烧伤创面治疗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联合局部氧疗对压疮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空军总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的60例Ⅲ期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换药组、负压吸引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例,常规换药组与负压吸引组分别给予常规换药法、负压伤口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负压吸引结合创面局部氧疗。观察入院后即刻,治疗后第1、2、3、4、5、6、7、8周创面最大长度、宽度、深度,渗出情况,组织类型及创面缩小程度。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 结果负压吸引组在压疮的长度、宽度、深度上较常规换药组均明显减小,联合治疗组的减小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治疗后第8周常规换药组压疮的长、宽、深度分别为(3.04±0.43)、(3.63±0.88)、(1.55±0.77) cm,负压吸引组分别为(2.14±0.71)、(2.65±1.27)、(1.05±0.62) cm,而联合治疗组为(1.17±0.28)、(1.39±2.37)、(0.58±0.45) cm。负压吸引组压疮的渗出明显减少,压疮肉芽组织生长明显增多,创面缩小程度更为显著,联合治疗组的以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负压吸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负压吸引联合局部氧疗治疗Ⅲ期压疮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效果优于单独负压吸引治疗,将来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于背部制作大小为3.0 cm×3.0 cm的创面,并将钢丝圈缝于创面内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和微粒皮浆组,每组各20只。一般创面组背部造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常规换药;慢性创面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并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微粒皮浆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取大鼠右大腿外侧皮肤制备微粒皮浆注射于肉芽组织下。造模完成次日开始观察创面情况,定为观察第1天。观察第7、14、21、28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留取观察第14天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情况与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观察第14天,一般创面组创面明显缩小,慢性创面组皮肤爬伸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大部分愈合;观察第28天,一般创面组剩余部分残留创面,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第14、21、28天,一般创面组愈合率分别为(51.09±0.94)%、(75.43±0.92)%、(86.51±0.57)%,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30±0.95)%、(35.59±1.18)%、(45.82±1.35)%,微粒皮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00±0.86)%、(64.62±0.15)%、(91.25±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993.60、6 475.02、9 984.47,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0、50.93,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1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90、116.10,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8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3、94.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一般创面组可见少许新生毛细血管,慢性创面组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微粒皮浆组其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观察第14天,创面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一般创面组棕黄色的颗粒散在分布,慢性创面组棕黄色颗粒稀疏分布,微粒皮浆组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粒分布。观察第14天,创面微血管密度比较,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微粒皮浆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9.20±17.96)、(37.32±9.57)、(64.93±20.2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P<0.05);慢性创面组创面微血管密度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1.50,P值均小于0.05)。 结论微粒皮浆肉芽组织下注射可促进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血管增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性甲壳素联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在治疗浅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浅Ⅱ度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创面先外用rh-bFGF喷洒,再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覆盖,常规预防感染治疗,每天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清理创面后,外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覆盖创面,每日换药1次。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创面愈合时间、患者伤后7、10、13 d创面愈合率、创面感染情况、瘢痕情况、患者换药疼痛指数及其他不良反应。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烧伤创面愈合率、患者换药疼痛指数比较均采用t检验。 结果治疗组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1.55±2.02) d,较对照组[(12.63±1.96) 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治疗组伤后7、10、13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6.00±4.28)%、(95.53±3.65)%和(99.55±0.68)%,明显高于对照组[(84.23±3.38)%、(93.50±3.21)%和(99.10±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63、2.27,P=0.04、0.01、0.03);治疗组患者换药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为(3.46±0.51)分,对照组患者换药疼痛NRS评分为(3.50±0.5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治疗过程两组均未出现感染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瘢痕增生;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改性甲壳素联合rh-bFGF能明显缩短浅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经抗感染、控制血糖及手术清创处理,并对创面进行照相。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研究组将PRP均匀完整覆于创面,2组均使用凡士林纱布对创面进行覆盖,按需换药/清创,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对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及炎症反应阳性率、换药/清创次数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换药后第6天、第9天、第18天,研究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90±7.18)%、(58.49±9.80)%、(96.70±5.39)%,分别优于对照组[(14.76±6.79)%、(43.76±7.29)%、(80.51±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4、8.092、11.860, P<0.05);研究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1.49±3.18) d,短于对照组[(27.46±3.7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4, P<0.05);研究组炎症反应阳性率为8.68%,明显低于对照组(3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4, P<0.05);研究组的换药与清创次数分别为(7.19±1.08)、(2.28±0.59)次,均低于对照组[(9.68±1.47)、(5.37±1.2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3、7.282, P<0.05)。 结论应用PRP进行糖尿病足创面的外用对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修复疗效更佳,可缩短愈合时间,减少炎症反应阳性率、换药/清创次数,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组对照,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对流冲洗治疗Fournier坏疽的效果。 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6例Fournier坏疽患者,其中4例因VSD需自费纳入单纯换药组,另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VSD组6例和VSD联合对流冲洗组6例。所有患者经抗感染、控制血糖治疗后行Ⅰ期清创手术。单纯VSD组:根据创面大小及形态将负压材料剪成合适形状,充分接触并填满创面残腔,确保无残留死腔,封闭创面后负压接医院中心负压进行持续吸引,负压为150 mmHg(1 mmHg=0.133 kPa);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在单纯VSD组处理基础上联合0.9%氯化钠溶液通过输液器冲洗创面;清创换药组:对创面进行仔细清创,并用0.9%氯化钠溶液、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对创面进行冲洗,尽量保持创面清洁后,乳酸依沙吖啶纱布填充创面后敷料覆盖。对各组的创面细菌清除率、Ⅱ期缝合术式、平均创面封闭时间、住院总时间、患者满意情况、VSD使用个数及VSD堵管率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3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及χ2检验。 结果治疗后,单纯VSD组可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较好;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创面基本被鲜红肉芽组织覆盖;清创换药组创面可见肉芽组织散在生长,创基仍可见坏死组织及分泌物附着,创周皮肤炎症反应较重。3组患者创面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07,P<0.05)。清创换药组创面细菌清除率为(58.7±4.5)%,明显低于单纯VSD组[(79.8±5.6)%]、VSD联合对流冲洗组[(93.6±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2、9.133,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创面细菌清除率也明显低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8,P=0.001)。单纯VSD组5例Ⅱ期行拉拢缝合联合植皮封闭创面,1例腹股沟区创周皮瓣红肿明显,拉拢缝合后切口局部持续较多分泌物渗出,加强清创换药后切口逐渐愈合;VSD联合对流冲洗组患者Ⅱ期缝合采用直接拉拢缝合即基本封闭创面,创面愈合良好;清创换药组1例Ⅱ期行直接拉拢缝合联合局部植皮,皮片部分成活,剩余3例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加游离植皮术封闭创面。3组患者平均创面封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89,P<0.05);清创换药组的平均创面封闭时间明显大于单纯VSD组、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31、7.195,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平均创面封闭时间也明显大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P=0.018)。3组患者住院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07,P<0.05);清创换药组的住院总时间为(38.3±9.3) d,明显大于单纯VSD组[(22.3±3.4) d]、VSD联合对流冲洗组[(16.7±2.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3、7.106,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住院总时间也明显大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47)。单纯VSD组堵管率为44.4%(12/27),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堵管率为15.8%(3/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单纯VSD组患者治疗期间虽然也无明显疼痛,但费用较高;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创面愈合良好,患者满意度最高;清创换药组患者换药过程疼痛剧烈,住院时间长,后期创面封闭效果不甚满意。 结论VSD联合对流冲洗能快速稀释引流创面分泌物,减轻创面感染,有效解决堵管发生,保障引流通畅,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在小鼠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健康C57小鼠24只,对24只小鼠分别抽取颈动脉血制备PRP;分别在每只小鼠脊柱2侧对称部位作直径为1.0 cm的圆形全层皮肤损伤创面,共建立48个创面,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小鼠24个创面。48个创面均予PRP覆盖,观察组经皮下创面内予SDF-1α溶液(100μg SDF-1α+100μL 0.9%氯化钠溶液)从正常皮肤处经皮下注射至创面内,对照组同时采取同样方法注射200μL 0.9%氯化钠溶液,均连续注射7 d, 2次/d, 12 h/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比造模后第7、14、21天2组创面血小板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比造模后第7、14天2组创面VEGF蛋白和Samd1蛋白表达量,对比2组造模后第7、14、21天创面收缩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造模后第7、14天,观察组组织中VEGF含量分别为(0.66±0.07)、(0.49±0.07) pg/mL,均高于对照组[(0.45±0.05)、(0.45±0.06)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3、2.25,P0.05);造模后第21天,观察组组织中VEGF含量[(0.44±0.06) pg/mL]和对照组[(0.43±0.06) 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05)。造模后第7、14天,观察组组织中TGF-β1含量分别为(0.54±0.05)、(0.38±0.04) pg/mL,均高于对照组[(0.34±0.04、0.35±0.05)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6、2.52,P0.05);造模后第21天,观察组组织中TGF-β1含量[(0.33±0.04) pg/mL]和对照组[(0.35±0.04) 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造模后第7、14天,观察组VEGF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4.29,P0.05),观察组Samd1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1.13,P0.05)。造模后第7、14天,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收缩率为(41.98±6.94)%、(75.23±10.41)%,与对照组[(36.93±7.59)%、(64.56±5.9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4.35,P0.05);造模后第21天,观察组创面愈合收缩率[(100.00±0.00)%]与对照组[(99.84±0.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5.91±1.21) d,短于对照组[(18.95±1.3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5)。结论SDF-1α联合PRP可以促进生长因子表达、调控TGF-β1-Samd信号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传统换药方法对不同程度糖尿病足治疗的有效性以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传统治疗方法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收集治疗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技术治疗)糖尿病足wagner2~3级、wagner4~5级患者各50例,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创面愈合速度和单位面积创面愈合所需换药次数、换药时间及治疗费用等。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wagner2~3级的患者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0.56±0.07)cm~2/d,快于对照组(0.47±0.05)cm~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单位面积创面愈合所需治疗费用为(2156.00±113.21)元/cm~2,高于对照组(1302.00±87.98)元/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agner4~5级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0.27±0.04)cm2/d,明显快于对照组(0.12±0.03)cm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单位面积创面愈合所需换药次数(0.81±0.11)次/cm~2、换药时间(24.30±3.30)min/cm~2、治疗费用(3329.00±167.40)元/cm~2,均分别低于对照组(4.33±0.21)次/cm2、(65.00±3.15)min/cm~2、(5101.00±212.09)元/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疗效显著,提高创面愈合速度;尤其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治疗,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负荷的同时,节省治疗费用,有更好的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坏死性筋膜炎术后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坏死性筋膜炎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VSD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清创、冲洗、引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及术后5、10、15 d的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各项指标以及患者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更换敷料次数及平均间隔时间等。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创面肉芽组织评分、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术后5、10、15 d,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84、10.498、11.523,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平均肉芽组织评分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5、-6.039、-6.647,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8、-3.540、-2.402,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患者总住院时间为(19.4±17.1) d,对照组为(42.4±1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5,P=0.00048)。住院期间治疗组平均更换敷料(2.08±1.75)次,平均间隔(9.56±1.60) d;对照组平均更换敷料(20.16±6.63)次,平均间隔(2.11±0.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79、23.322,P值均小于0.05)。 结论对比常规的换药方式,VSD技术具有创面愈合更快,肉芽组织更新鲜,疼痛更轻等特点,同时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更换敷料次数及频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医师工作效率,值得在坏死性筋膜炎术后的创面修复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设为治疗组,25例采用碘伏纱条填塞引流换药,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创面形态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指标。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治疗组患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红润;对照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不佳,渗液较多。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分别为(14.7±4.3) d、(5.1±1.4)次、(5.9±1.4)分、(639.5±127.4)元,对照组患者对应的指标分别为(38.6±5.9) d、(49.2±9.7)次、(8.2±1.8)分、(1 357.5±135.9)元,2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32.8、-4.9、-38.5,P值均小于0.05)。 结论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中,能显著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手术切口治愈率,优于传统方法换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临床上治疗浅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浅Ⅱ度烧伤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依次编码,采用随机排列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每组30例。患者入院当天,拍照计算创面面积,并用咽拭子取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行创面清创术,分别在创面上敷以纳米银敷料、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以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于治疗后第5天,用咽拭子取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采用痛觉评分标准,通过询问与观察患者换药时的痛觉情况,评估患者换药时痛觉评分。于治疗后第7天,拍照计算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最终愈合时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及SNK-q检验。 结果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在治疗后第5天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数结果分别为2例(6.6%)、9例(30.0%)、1例(3.3%),3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62,P=0.004);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的细菌培养阳性数结果显著优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06)。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治疗后第5天的痛觉评分[(8.6±0.5)、(6.6±0.8)、(0.6±1.3)分],治疗后第7天的创面愈合率[(61.67±18.22)%、(86.77±15.32)%、(99.80±0.56)%],创面愈合时间[(11.5±1.3)、(10.3±0.7)、(7.3±0.7)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201.7、19.9、55.7,P值均小于0.05);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治疗后第5天的痛觉评分显著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治疗后第7天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具有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及减轻换药痛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儿童四肢及躯干创面植皮术中应用打包加压、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和微动力负压技术(MDNPWT)固定皮片的效果,分析MDNPWT应用于儿童创面四肢及躯干植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并完成研究的患儿共90例,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NPWT组、VSD组及打包组。3组患儿入院后均行术前常规创面处理,手术清创后取自体大张中厚皮移植修复创面,MDNPWT组使用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固定移植皮片,其余2组分别使用VSD及传统打包方法固定移植皮片。3组患儿均于术后7 d拆除敷料,常规换药至创面完全愈合。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手术时间、创面愈合率、术后换药次数、手术及术后治疗总费用、疼痛情况(FLACC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结果 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的手术时长分别为(46.1±10.5)、(77.0±11.6)、(53.9±19.6)min,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54,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7.51,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9,P0.01)。MDNPWT与打包组、VSD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96.3±3.2)、(77.2±10.9)、(91.8±7.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5,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11,P0.01),MDNPWT组与V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79,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的术后换药次数分别为(2.4±1.2)、(8.4±2.8)、(2.5±1.7)次,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36,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5.66,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5,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的手术及术后治疗费用分别为(5253.7±652.3)、(7545.6±736.8)、(6543.3±481.4)元,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53,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9.64,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47,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术后1 h FLACC评分分别为(3.7±1.2)、(5.6±1.7)、(5.5±1.5)分,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5,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03,P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36,P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术后48 h FLACC评分分别为(2.1±0.7)、(2.7±0.9)、(3.2±0.6)分,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6,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1,P0.05),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34,P0.01)。术后首次换药,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分别为(3.1±1.3)、(4.8±1.4)、(4.3±1.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1,P0.01);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37,P 0.01),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43,P 0.01)。术后不良反应: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4%、5.9%、3.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P 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湿疹发生率分别为3.4%、5.9%、25.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 0.05); 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 0.05),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 0.05)。MDNPWT组与打包组及VSD组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分别为0、5.9%、1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P 0.05); MDNPWT组与打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P 0.05),与VS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P 0.05)。结论在儿童四肢及躯干创面植皮治疗中,应用MDNPWT固定移植皮片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及减少术后换药次数及疼痛、降低治疗费用,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休克期磨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烧伤科收治的深Ⅱ度烧伤小儿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随机磨痂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磨痂组于伤后48 h内在全身麻醉下实施磨痂手术。对照组创面予磺胺嘧啶银外涂包扎,隔日换药。利用100 MHz高分辨率B型超声观察磨痂后患儿创面血运情况,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残余创面植皮率,以温哥华烧伤瘢痕评定量表作为标准评估瘢痕增生情况,相关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磨痂组创面血流信号显著增强。磨痂组创面愈合时间(15.4±3.5)d短于对照组(21.6±4.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35,P0.05)。两组换药次数比较,磨痂组术后换药次数[(5.6±2.2)次]少于对照组[(10.5±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35,P0.05)。两组残余创面植皮率比较,磨痂组(15%)低于对照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3,P0.05)。磨痂组温哥华烧伤瘢痕评分[(5.0±1.6)分]低于对照组[(9.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35,P0.05)。结论休克期磨痂能明显改善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血运,促进创面愈合,显著降低患儿再植皮手术发生率,减少换药次数,减轻瘢痕增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浅Ⅱ度烧伤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患者创面经过碘伏消毒后,外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清除坏死腐皮及异物,外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覆盖,每日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同样清理创面后,外用无菌油纱覆盖创面,每日换药1次。观察伤后7、10、13 d创面愈合率及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患者换药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创面感染情况、瘢痕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治疗组患者在伤后7、10、13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3.66±3.59)%、(93.69±3.24)%、(99.46±0.78)%明显高于对照组(81.40±3.50)%、(90.63±4.25)%、(98.57±1.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3.38、2.90,P=0.010、0.001、0.006);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11±1.89) d,短于对照组(13.51±1.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治疗组患者NRS评分为(3.29±0.52)分,低于对照组(3.86±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0.05),2组均未出现感染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发现瘢痕生长,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浅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水动力清创系统用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清创的临床疗效,为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院标准的深Ⅱ度烧伤患者40例,烧伤面积为2%~29%总体表面积(TBSA),位于躯干、四肢的非关节功能部位的创面[(100±10) cm~2]区域为试验窗口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使用0.5%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消毒液作创面消毒,无菌纱布敷料包扎。观察组试验窗口区采用VERSAJETⅡ水动力清创系统进行创面清创,对照组试验窗口区采用常规手术器械进行创面清创。2组患者试验窗口区清创后创面用脂质水胶敷料覆盖,消毒纱布包扎,其余创面在试验窗口区清创结束后根据研究者判断及患者意愿选择相应清创方法。清创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感染、营养补充等对症治疗,定期行创面换药直至创面愈合。观察2组患者创面坏死组织清除率,创面愈合时间,清创术后第7、14、21天创面感染情况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象、血常规化验指标数值波动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坏死组织清除率为(93.5±2.4)%,相比对照组[(91.3±3.9)%]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1,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15.8±3.0) d,相比对照组[(18.5±3.6) 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0,P0.05);观察组患者清创术后第7天创面感染评分为(2.75±0.44)分,相比对照组[(2.55±0.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5,P0.05);观察组患者清创术后第14、21天创面感染评分为(1.60±0.26)、(0.80±0.19)分,相比对照组[(2.35±0.67)、(1.25±0.97)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56、3.244,P0.05);2组患者手术清创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象、血常规等化验指标均未见明显波动。结论应用VERSAJETⅡ水动力清创系统进行深Ⅱ度烧伤创面清创,能更好地清除坏死组织,控制创面感染,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郁期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4年5月收治62例郁期压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分为A、B、C三组。A组行改良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B组行常规VSD技术;C组以银离子敷料治疗。其它治疗及护理方案相似。对比伤口愈合效果、换药频次、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定植、首十次换药伤口疼痛程度。结果①A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95.2%,与B组100.0%接近,但显著高于C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换药频次(0.5±0.2)次/d、创面愈合时间(18.3±3.5)d,与B组(0.5±0.1)次/d、(17.3±4.2)d无显著差异,但显著性短于C组(1.3±0.2)次/d、(35.7±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A组创面细菌培养阴性率85.7%,换药疼痛VAS评分(1.7±0.5)分,与B组90.5%、(1.5±0.5)分相近,但显著性优于C组55.0%及(3.3±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操作简便,且护理效果与传统VSD技术相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制负压装置在糖尿病足患者“创面床准备”中的应用和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烧伤、创面修复外科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自制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修复创面(治疗组),30例患者采用山东威高新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封闭创伤负压引流装置(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治疗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治疗费用及1周内创面肉芽覆盖面积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随访3~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治疗组疼痛程度评分[(4.82±1.35)分]与对照组[(4.01±2.0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P=0.142);但换药次数、治疗时间的比较中,对照组[(5.06±4.69)次、(19.54±28.97)d]少于治疗组[(10.22±7.32)次、(24.01±2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38、3.783,P=0.024、0.048);治疗费用的比较中,治疗组[(2.58±1.19)万元]明显低于对照组[(4.33±2.78)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P=0.017)。两组患者1周内肉芽覆盖面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45,P=0.730)。结论 自制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相较于正规厂家生产的封闭创伤负压引流装置在糖尿病足患者“创面床准备”方面,在保证基本相同疗效的前提下能大大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下肢静脉曲张性皮肤溃疡皮片移植术后的应用与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创伤中心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诊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性皮肤溃疡清创后植皮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换药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注重压力管理、管道管理和基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平均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创面细菌培养液阳性率和植皮存活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换药次数(2.53±1.17)次,与对照组[(5.05±1.90)次]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P<0.05);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8.11±1.97) d,较对照组[(10.47±4.29) d]相对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 P=0.038);观察组创面细菌培养液阳性率10.5%,与对照组(42.1%)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27);观察组植皮存活率(92.11±5.61)%,较对照组[(87.33±7.88)%]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4),两组均未发现任何不良事件。 结论游离皮片移植术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配合良好的护理支持,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创面细菌培养液阳性率,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慢性创面修复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