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而且由于动脉硬化,使下半身血流减少,从而影响阴茎的勃起功能,会导致或加重勃起功能障碍。由于性交过程会给一些较重的高血压患者带来某些不适,引起患者对性生活会加重病情的担心,加之既往偶尔性交失败产生的心理障碍,导致高血压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及早泄的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胶囊预防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符合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予降压药加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应用降压药治疗,疗程半年.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5%;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0.0%,2组比较,P<0.05.结论:心脑舒通胶囊与降压药联用可预防和降低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高血压之特征 1.收缩期高血压多:收缩期高血压可由一次心搏出量增加及大动脉硬化弹性低下引起,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主要原因为后者。其舒张压较低之原因为全身动脉硬化而致心功能低下,心搏出量下降。 2.血压动摇性:由于老年人动脉硬化、心搏出量缺乏缓冲性,及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功  相似文献   

4.
因原发性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症引起眩晕,临床多见,是老年人常见病,本文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症3例,脑动脉硬化症16例,脑动脉硬化症合并冠心病5例,均以眩晕症状为主入院。 诊断标准:原发性高血压,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达高血压诊断标准,无继发高血压病因。脑动脉硬化症符合1978年中华神  相似文献   

5.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多数有思维迟钝、记忆障碍,严重者可有精神错乱和情绪不稳等痴呆表现.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总结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特点,以期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但长期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及发展。表现在心脏为左心室肥厚和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表现在脑,使脑血管发生缺血、变高血压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都是由于长期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脂质沉着于血管壁而发生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刺激机体产生C-反应蛋白(ClIP)。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并存,是脑出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病因,是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发生脂肪玻璃样变,可形成微动脉瘤,在此基础上由于体力剧烈活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即可引起脑小血管破裂出血,大量血液进入脑实质,可导致病人昏迷和瘫痪,发病后常伴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丧失,一旦发病后果比较严重,因此,在治疗全过程中,护理工作尤重要.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患高血压,常伴有全身动脉硬化,眼底检查往往有助于动脉硬化的诊断。因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属小动脉,它能代表全身小动脉特别是脑和肾的动脉血管的情况。关于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动脉硬化,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就高血压性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病率、病因、病理、眼底改变、严重的合并症、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1.发病率老年人有动脉老化现象,如伴有高血压,易致视网膜动脉硬化。60岁以上老年人患高血压,眼底检查有视网膜动脉硬化改变者占89%(张汉丞氏)而眼底改变又与血压升高程度,特别是舒张压高关系较大。而肾脏有损害者,眼底改变也严重。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为什么容易发生脑出血?答:脑出血是高血压病常见的严重合并症,病死率很高。在脑出血患者中,大多数是由高血压病引起,一部分由动脉硬化引起,但在临床上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往往同时存在。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因常有小动脉痉挛,使管壁缺氧、坏死、变性而变薄,以致在长期  相似文献   

11.
任杰  殷瑛  赵兴胜 《医学综述》2009,15(9):1358-1360
高血压和糖代谢调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促发因素,动脉硬化为心血管事件致病关键环节,考虑到动脉硬化程度评估在心脑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脉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数作为无创的评估动脉僵硬度和动脉阻塞程度的指标,其作用也正日益引起重视。本文主要讨论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对动脉硬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动脉硬化早期评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自然病程的结局是发生早发的心血管病.造成这种损害的病理机制是阻力小血管的结构改变,称为重构和肥厚,引起小动脉硬化.与此同时,高血压加剧大动脉的粥样硬化过程,共同造成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老年高血压最早引起机体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可最早被累及,颈动脉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过去人们产生头痛的原因不外乎有两大因素:一种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即在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过分紧张或由于其他精神因素而产生头痛;另一种因素则是与某些器质性病疾有关,如患有高血压、结核、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脑肿瘤、脑动脉硬化症、轻型抑郁症等均可引发头痛,最近美国的一批研究员发现,头痛除与以上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硬化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2~3级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动脉硬化检测,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检测结果,分为动脉硬化组68例和非动脉硬化组52例,分别检测其血清IGF-1表达水平.结果 与非动脉硬化组相比,动脉硬化组IGF-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动脉硬化组高血压患者的PWV 与IGF-1呈正相关(r=0.661,P=0.01).结论 IGF-1与高血压大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参与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及其并发症的内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的危险性往往随病人血压上升和病程增长(包括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或者单纯的脑血管病变都不足以引起血管破裂。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系指在高血压和脑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7.
许多肾脏疾病都可引起高血压,而持久的高血压又可引起肾脏损害。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主要是肾内小动脉硬化,它又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在病理变化方面,首先累及肾内细小动脉,然后肾小管和肾小球受到损害。一、良性肾小动脉硬化进展缓慢的高血压,皆可发展为良性肾小动脉硬化。它多见于中老年人。根据一组尸解资料统计,长期患高血压病(不论是原发的或继发的)约90%患者均可见到肾内小动脉硬化,几乎所有肾内小动脉都受到损害,尤其是入球小动脉、小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更为严重。而出球小动脉几乎不发生病变(糖尿病肾损害患者,出球小动脉亦受累,可以此来鉴别)。病  相似文献   

18.
用药依从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临床主要表现.血压升高,常伴有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更严重的是由于血压持续升高促使小动脉硬化,会引起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日益老龄化,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可供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品种已达100多种[1].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使过高的血压下降,改善症状,而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流行病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它可以引起动脉硬化 ,使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疾病仍是世界上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高血压轻症时表现不明显 ,而且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人们对高血压普遍认识不足。以致高血压病常在导致不可逆转的靶器官损伤时才被发现 ,而这时已经错过治疗的良好时机 ,常需终身服药而且多联用药 ,这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大量消耗 ,而且愈后多数不佳。因此开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对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 ,增进人们的健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血压流行病学的研究是…  相似文献   

20.
陆建吾  何能前 《四川医学》2000,21(11):992-993
1 概 况高血压脑出血多发生于长期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的中老年人 ,这些病人长期患动脉硬化多伴有全身其它器官的小动脉不同程度的损害 ,当发生脑出血时 ,由于各系统的血管性病变的存在 ,就增加了脑出血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卒中后用开颅术清除血肿多需在全麻下进行 ,这对已存有的心、肺、肝、肾等器官的血管性病变将是一定的打击 ,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 ,失血多 ,手术所引起的脑损伤 ,水肿反应重等 ,使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病死率仍在 2 8%~ 4 8%左右 〔5〕。为此人们都在寻求疗效好、创伤小的新途径。 1978年 Backlund和 VonHolst首先采用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