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2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超声特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斑块.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CAD) 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心肌梗死(MI)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肌梗死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心肌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2例脑梗死患者及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IMT,左侧为1.39mm±0.13mm,右侧为1.27mm±0.14mm;非脑血管病组IMT,左侧为0.79mm士0.18mm,右侧为0.62mm±0.05mm。脑梗死组左右两侧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8%(73/102),其中软斑检出率63.1%,硬斑检出率为21.7%,混合斑检出率为15.2%;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5.7%(35/98),其中软斑检出率34.3%,硬斑捡出率为65.7%,未检出混合斑。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软斑检出率及混合斑检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而硬斑检出率则低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结论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发生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我科收治的500例老年患者,按照是否有糖尿病将其分为两组,对所有患者行甘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与上述各指标之间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升高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 536例行颈动脉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 1 359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4.9%)和斑块发生率(63.6%)均比非脑梗死者高(P〈0.05),其中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硬斑(54.8%)、软斑(21.1%)、纤维斑(16.1%)和溃疡斑(8.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有密切的联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判断内膜病变情况,斑块形成部位和形态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堃  胡为民 《中医药研究》2013,(11):1291-1292
目的 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无明显脑血管病表现者65例.通过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颈部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YKL-40浓度.结果 病例组斑块检出率和不稳定斑块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动脉狭窄率〉50%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和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浓度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不稳定型斑块和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YKL-40浓度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糖耐量减低(IG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史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糖尿病(DM)组、IGT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对3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各组生化指标。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和DM组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斑块检出率及斑块积分均显著增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TC、LDL-C、2hPG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在IGT阶段已经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期控制血糖,可减轻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减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方法选取9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0例和非糖尿病组45例,检测2组hs-CRP和Hcy水平,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分析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患者hs-CRP和Hcy的水平。结果糖尿病组高血脂、饮酒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hs-CRP和Hcy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均<0.05)。糖尿病组颈动脉正常患者显著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均<0.05)。无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水平均显著低于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P均<0.05),而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多数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2007年我院77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梗死组)、83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8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804例,其中404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404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3.4%)和斑块发生率(62.4%)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80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60例非高血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的PSV、EDV、Vmean均明显降低(P均〈0.01),RI和PI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cy的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00例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为75例(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为25例(25%)前者平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1.03umol/l)明显高于后者(15.84umol/l),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_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并与137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_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多种危险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测定9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2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并调查高血压病病史、吸烟史等。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多因素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两因素交互作用分析采用相加模型。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年龄、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吸烟、饮酒、颈动脉斑块、CRP、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引入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出CRP、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吸烟具有统计学意义(OR〉1,且OR 95%CI不包括1;P〈0.05;),且高CRP和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吸烟等分别存在着统计学和生物学上的协同交互作用。结论 CRP、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影响其他危险因素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高CRP和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吸烟分别存在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彩超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对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76例确诊的ACI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同期住院的7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同时检测2组患者血浆Hcy、血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Hcy和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ACI合并高Hcy组与非高Hcy组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I伴CAS斑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无CAS癍块组(P〈0.05)。结论Hcy水平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