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次性注射器与吸痰管联合用于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方法:选择需中药保留灌肠患者46例,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23例,比较两组灌肠后药物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总有效率与传统组比较,P<0.05;改良组灌肠后药液外溢、患者满意度与传统组比较,P<0.05.结论:一次性注射器与吸痰管联合用于保留灌肠能够使中药液外溢减少,患者舒适、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好,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灌肠方法在脑出血便秘患者的应用,减少灌肠液外流,改善灌肠效果.方法:将60例需要做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小儿吸痰管连接一次性输液器灌肠,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肛管灌肠,观察两组患者灌肠液外流情况及排便效果.结果:小儿吸痰管连接一次性输液器灌肠法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性肛管灌肠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小儿吸痰管进行灌肠,减少了灌肠液外流情况,提高了排便的成功率,是一种较理想的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3.
吸痰管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吸痰管保留灌肠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将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取60ml注射器衔接吸痰管进行保留灌肠,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灌后的体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应用吸痰管保留灌肠方法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改进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 ,减轻患者不适及减少灌肠次数,提高灌肠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需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方法 ,试验组采用一次性灌肠袋连接F12~14一次性吸痰管,取右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插入深度25~30cm进行灌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不适感减轻,灌肠液保留时间较长,减少了灌肠次数,提高了灌肠效果。结论改进后的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提高了灌肠效果,减少了灌肠次数,减轻了患者灌肠痛苦,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次性输液器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1组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1组采用输液器灌肠方法,观察并比较2组灌肠在保留时间、不适反映、患者满意度、肠液外溢等方面的差异均P<0.01。结论:一次性输液器灌肠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张玲玲  王今 《安徽医药》2013,17(2):348-349
目的比较一次性吸痰管与普通肛管在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方法将确诊为放射性直肠炎的80例恩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普通肛管灌肠,观察组40例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灌肠。观察两种灌肠方法的疗效。结果一次性吸痰管较普通肛管保留灌肠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一次性吸痰管保留灌肠法,减轻了患者排便反射,提高了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是一种治疗放射性直肠炎较为理想的保留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肠机洗肠后排便再保留灌肠的药液存留时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慕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295-1296
目的:探讨结肠机清洁灌肠后中药保留灌肠存留时间长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结肠机清洁灌肠后中药保留灌肠的结肠炎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问先后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保留灌肠方法即结肠机清洁灌肠后先将粗管拔出肛门.用注射器由细管灌入保留药液再拔细管的方法;而观察组采用结肠机清洁肠道后拔出粗细管,嘱病人排便,以排尽残余粪便及灌液,再用16号吸痰管插入20-25cm灌入药液后拔管的方法。结果:观察组中药保留灌肠有效时间及其存留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肠机清洁灌肠后嘱病人排便,以排尽残余粪便及灌洗液,再用16号吸痰管灌注保留药液,药液保留时间有效率高,药液存留时间长,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40例和对照组(B组)40例。观察组采用药物中加入淀粉成糊状,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采用缓慢推注替代滴注,同时配合体位调整的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法。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外溢少,保留时间长,治疗效果好。结论: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次性输液带与吸痰管联合用于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对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此灌肠方法。结果此方法灌肠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一次性输液带与吸痰管联合用于保留灌肠时间延长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次性吸痰管与普通肛管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方法将确诊为慢性结肠炎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肛管灌肠,观察组40例用一次性吸痰管灌肠。观察两种灌肠方法的疗效和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结果一次性吸痰管较普通肛管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较高(P〈0.05),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应用一次性吸痰管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易于基层医院推广且简便。  相似文献   

11.
周红 《淮海医药》2014,(4):406-407
目的:采用改良式清洁灌肠方法给结肠息肉电切术前的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并与传统清洁灌肠法比较。方法将术前需清洁灌肠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40例和常规组40例。改良组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一次性吸痰管。采用头低臀高左俯卧位,肛管插入长度20~25 cm,常规组使用普通肛管,采用传统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7~10 cm,比较2组患者每次灌肠液量、灌肠液保留时间、总灌肠次数,灌肠中发生腹痛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每次灌肠液量多,保留时间长,总灌肠次数减少,灌肠中腹痛发生率低。结论改良后的清洁灌肠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科学》2016,(7):198-201
目的探讨沟通障碍的痔疮患者清洁灌肠插管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本地区讲土方言导致沟通障碍的痔疮需清洁灌肠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插管清洁灌肠;实验组采用平板电脑宣教联合手法诱导肛门括约肌松弛,再充分润滑肛门、肛管直肠插管清洁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的肛管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肛门直肠疼痛程度及出血发生率,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肛管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满意度高,肛门直肠疼痛程度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沟通障碍的痔疮需要灌肠患者中,采用平板电脑宣教联合手法诱导肛门括约肌松弛,再充分润滑肛门、肛管直肠插管清洁灌肠,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及肛管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减轻疼痛的程度及降低出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吸痰管点滴式保留灌肠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0例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成经吸痰管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组及传统灌肠法组,观察两组间药物在肠腔内保留的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经吸痰管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组无论药物在肠腔内保留时间还是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灌肠法组.结论:经吸痰管点滴式保留灌肠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慢性疾病.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将一次性50ml注射器与吸痰管联合应用于该项操作中,药液保留时间长,局部黏膜损伤小,减轻了患者痛苦,舒适感增强,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保留灌肠为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吸痰管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由于具有刺激性小、调节灵活、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吸痰管末端口径略大于输液器末端口径.整个结构衔接不够紧密.易造成药物外漏.影响疗效,污染床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探讨改进。方法对10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按住院时间或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24号肛管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注射器接尿管(代肛管)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物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旋转体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7月本院肛肠科慢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旋转体位、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左侧卧位)进行保留灌肠,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综合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旋转体位保留灌肠可减少药液外溢,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接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夏筱莉 《海峡药学》2013,25(4):224-225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护理对策。方法 117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灌肠操作护理。结果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灌肠护理方法后,灌肠药液肠内保留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成形时间及灌肠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效率100%(60/60),治愈率96.7%(58/6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并注意把握临症护理中的各项细节,对提高慢性结肠炎治愈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吸痰管吸痰方法应用于需拔气管导管患儿的效果。方法:将104例全麻插管术后复苏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2例,实验组拔管时采用非吸痰管吸痰即直接用气管导管吸痰,对照组拔管时用吸痰管吸痰,比较两组的吸痰效果、小气道痉挛的发生率、持续性呛咳的发生率、拔管时及拔管后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平均每例的操作时间等。结果:实验组小气道痉挛、持续性呛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加快的现象也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工作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拔小儿气管插管时采用非吸痰管吸痰的效果优于用吸痰管吸痰,能降低小气道痉挛及持续性呛咳的发生率,减少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心率加快等现象,同时也减少护理工作量,节约成本,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叶弘  李谆  尹红 《医药导报》2004,23(5):322-324
目的:讨论肝性脑病患者弱酸液保留灌肠的最佳方法。方法:对80例肝性脑病患者以随机抽样按序编组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的药物与治疗组相同,操作方法按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治疗组采用双腔球囊乳胶管,用输液吊筒控制注药速度,球囊内注水,防止药液外溢来进行保留灌肠。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明显延长,外溢明显减少,血氨浓度下降明显。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灌肠液外溢,扩张肠壁,延长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提高肝性脑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