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当前组织工程研究多着重表皮干细胞和真皮支架材料的研究,而少有真皮新生速度和真皮修复不同时期组织结构对表皮新生和重建影响的报道。 目的:观察真皮修复过程中对表皮修复和重建的影响以及是否有促进表皮修复速度的最佳阶段。 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10只分别于第0,7,14天在背部制成3个直径约为3 cm的创面,随机分为0,7,14 d组,每组计10个创面,3组创面分别于皮肤全层损伤修复后21,14,7 d植入自体表皮细胞羊膜载体复合膜。7 d后取材,采用大体观察、常规组织学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Mallory PTAH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等化学染色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0 d组创面与周边正常有毛皮肤齐平,与周边组织连接明显较7 d组及14 d组紧密,7 d组尚有凹面,而14 d组创面凹陷明显较7 d组大而深,与周边组织分界明显,这表明0 d组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2组(P < 0.05)。 0 d组Ⅰ型胶原阳性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及胶原纤维等组成的真皮网状层和乳头层较其他2组明显(P < 0.05),创面愈合率高(P < 0.05)。真皮修复的不同时期,对表皮再生的促进作用存在不同,全层皮肤缺损处于真皮修复的增生晚期与重建初期是促进表皮新生的最佳阶段。 关键词:表皮再生;羊膜;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维生素C;皮肤缺损;皮肤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组织工程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刃厚皮、微粒皮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2005-04/2008-06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烧伤整形科严重烧伤和瘢痕患者8例12个创面,采用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刃厚皮片、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修复创面。12创面中,10个创面复合皮完全成活,1个创面出现散在点状坏死,经换药8 d愈合。1例植皮部分成活,经补充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随访6~12个月,复合移植皮肤质地柔软,弹性良好,无瘢痕增生,类似全厚皮片。提示采用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刃厚皮、微粒皮移植修复严重烧伤创面,疗效满意,没有排斥反应,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组织工程化皮肤移植后常因缺乏足够的血管化而导致低灌注和缺血损伤。利用转基因技术,可将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基因导入目的细胞,使其表达某些调控因子,进而利于血管生成。 目的:观察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11在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完成。 材料: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试验者取自临床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正常的患者。pShuttle-CMV/VEGF165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菌种由武汉协和医院郜勇博士惠赠。16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于皮肤缺损模型的制作,分为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真皮支架材料组进行移植。 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pShuttle-CMV/VEGF165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兔背部两侧制备2 cm×2 cm 的正方形全层皮肤缺损3个,并分别以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含细胞的真皮支架材料植入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局部组织微血管密度变化及移植物成活率。 结果:术后7 d,3组创口周围皮肤均无明显红肿及炎症反应,移植物与创面接触紧密,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可见部分真皮泛红, 真皮支架材料组不明显,术后3周创面基本愈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创面的毛细血管密度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真皮支架材料组明显增高(P < 0.01),14 d时3组中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血管密度仍最高,但3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二三周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物成活率最高(P < 0.01)。 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和促进局部血管再生,促使新的毛细血管从创面长入移植的组织工程皮肤,从而促进组织工程皮肤的早期血管化及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具有强大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近期研究表明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是导致其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 目的:观察表皮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表皮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建立糖尿病SD大鼠创面模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表皮干细胞组创面移植羊膜负载BrdU标记的表皮干细胞;羊膜组创面移植羊膜;空白对照组创面未给予干预。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BrdU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 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组治疗后7d创面缩小明显,治疗后14 d创面基本愈合,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 (P < 0.01)。表皮干细胞组创面及新生表皮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而另两组皮肤创面组织中始终未见BrdU阳性细胞。各组创面组织中可见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但表皮干细胞组的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结果证实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与创缘表皮移行、创面的上皮化有直接关联,可有效促进其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利用组织工程和细胞培养技术研制的复合皮肤距理想的人工皮肤尚有一定的差距,如局部皮肤薄弱、抗拉及抗摩擦能力差、无皮肤附属器等。 目的:观察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维生素C的羊膜载体复合物对皮肤缺损局部真皮组织的修复作用,寻找真皮组织修复重建促进表皮生长的最佳时期。 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在每只背部建立皮肤全层缺损模型3处,分别植入含有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维生素C羊膜载体复合物、单纯羊膜载体复合物及油纱覆盖。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术后21,14,7 d植入自体表皮细胞混合液,1周后行大体、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墨汁灌注等观察。 结果与结论:术后21 d植入表皮细胞组皮肤缺损局部新生皮肤瘢痕轻、形态结构较满意,创面愈合速度和质量均优于术后14,7 d 植入表皮细胞组,并且植入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维生素C羊膜载体复合物组创面皮肤新生真皮组织完全被新生的表皮覆盖,而且表皮几乎均变为复层,其生长速度及质量优于单纯羊膜载体复合物移植组和油纱覆盖组。说明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维生素C的羊膜载体复合物植入皮肤全层缺损后,能加速真皮的修复和重建;真皮组织修复增生晚期和重建初期为促进表皮生长的最佳时期。 关键词:羊膜载体复合物;表皮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皮肤创伤愈合;真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03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皮肤开放创面上进行缺损修复与重建是组织修复领域的研究焦点。构建含有中药的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创面缺损的研究并不多见。 目的:将含有生肌液的皮肤支架与自体皮肤细胞复合,构建含药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兔皮肤缺损。 设计:自体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实验于2005-02/08在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研究所细胞工程室完成。 材料:同窝大耳白兔8只,体质量1.6~1.8 kg。自行提取生肌液(1 500 g/L),成分为当归、生地、龟板、象皮、血余、生石膏、炉甘石;明胶-壳聚糖支架材为料天津大学提供,分别修剪成1.3 cm直径的圆片,60Co照射灭菌;DR无细胞真皮基质由江苏省启动市医疗用品研究所提供。 方法:分离培养兔皮肤细胞,获取第3代角质形成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延兔脊柱两侧制作直径1.5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4个。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明胶-壳聚糖支架贴附于创面后滴加生理盐水),人工真皮组(DR无细胞真皮基质贴附于创面后接种细胞悬液),非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明胶-壳聚糖支架贴附于创面后接种细胞悬液),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生肌液-明胶-壳聚糖支架贴附于创面后接种细胞悬液)。 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13 d测量剩余创面面积。②术后7 d、10 d取材行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结果:①术后13 d各组创面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剩余面积阴性对照组>人工真皮组>非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非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10 d,阴性对照组、人工真皮组、非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均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无表皮组织形成;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形成接近正常的上皮组织及幼稚的真皮组织。非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与人工真皮组BrdU标记弱阳性,含药组织工程皮肤组BrdU标记强阳性。 结论:实验采用的方法使种子细胞在含有生肌液的明胶-壳聚糖支架上增殖,在体修复皮肤损伤,能够有效扩展皮肤缺损处的覆盖面积,缩短皮肤缺损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背景:深度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积极的治疗方法往往以皮瓣修复为主,但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较高,且代价较大。人工真皮是最早开发和成功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化皮肤替代物,主要用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目的:拟观察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对深度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6-01/2008-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完成。 对象:11例患者均存在由于手术或外伤导致不同程度和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部分病例伴有骨质外露、骨膜缺损。 方法:手术中一期扩创,需要时凿骨,移植人工真皮,经2~4周创面被类真皮组织覆盖后,二期进行自体薄层皮片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创面愈合及植皮存活情况,供皮区有无明显瘢痕。 结果:11例创面均得到良好覆盖。创面愈合后1个月复查,植皮后愈合良好,供皮区均没有明显瘢痕。 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对深度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供区损伤小。人工真皮的应用为修复包含骨外露创面在内的深度皮肤软组织创面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喉移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等)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4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在大鼠喉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喉组织的不同部位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评价其血清水平在预测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进行Wistar→SD大鼠喉移植,移植后依照注射环孢霉素A剂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0 mg组、5 mg组及10 mg组,以未进行喉移植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各组移植后第3,7,11天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血清浓度的变化与移植后各相应时间点黏膜上皮及黏膜下层组织中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均呈正相关。提示,供体喉的高抗原性主要集中于喉的黏膜上皮层及黏膜下层组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可以作为预测喉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人工真皮修复急性创伤后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陈欣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42):7977-7980
背景:人工真皮具有硅胶膜和胶原海绵双层结构,是最早开发和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化皮肤替代物,主要应用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 目的:评价人工真皮在足背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于2009-06/2010-12收治的14例急性外伤后足背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有肌腱或骨外露。所有患者经清创后,以人工真皮移植,待人工真皮成活后以自体断层皮片移植,观察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的成活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植皮成活,创面愈合良好,供区未见明显瘢痕增生。提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断层皮片移植可以有效修复足背严重皮肤缺损创面,减少供区损伤。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报道指出心肌梗死部位及其周围区域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渗出,参与心室重构、心功能损害的发生和发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与移植干细胞抑制心肌梗死后局部炎症反应相关。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兔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炎症反应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2/1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完成。 材料:6份脐血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产科身体健康足月分娩的产妇。健康纯种中国家兔45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组、假手术组,15只/组。 方法:Ficoll法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传至第2代用于移植,移植前24 h行BrdU标记,调整浓度至0.04×1013 L-1。细胞移植组、模型组兔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兔左前降支穿线不结扎。造模后24 h,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入0.5 mL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含2×107个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模型组、假手术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细胞移植后1,2,4周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心肌组织切片白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心肌BrdU阳性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2,4周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P < 0.05);各时间点细胞移植组白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 < 0.05)。移植后第4周,假手术组心肌细胞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模型组可见明显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细胞移植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程度明显减弱,且呈黄褐色的BrdU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周边区域。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2,4周细胞移植组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改善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抑制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减轻心肌梗死后局灶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