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商品名:巨和粒)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确诊的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30例,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减少程度、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天数、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化疗结束时血小板计数为(41.22±23.67)×109/L,化疗后1周及2周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82.22±46.72)×109/L及(119.67±34.12)×109/L;治疗组化疗期间输注血小板例数7例;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第7天及第14天时,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00×109/L)分别为12例(40.00 %)和26例(86.67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 rhIL-11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值得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20例老年AML完全缓解(CR)患者予连续2个周期巩固化疗。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后仅输注血小板悬液;第2个周期(治疗周期)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50×109/L时每日给予rhTPO 1.0 μg/kg,皮下注射,连用14 d,或血小板计数≥80×109/L后停药。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周期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时间为(23.1±4.5)d,≤20×109/L的持续时间为(6.8±2.6)d,与对照周期的(25.8±5.7)d、(11.7±3.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血小板最低值治疗周期为(13.2±4.4)×109/L与对照周期的(12.2±3.1)×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7);治疗周期血小板最高值为(239.3±48.7)×109/L,显著高于对照周期的(163.5±32.4)×109/L(P<0.005);治疗周期血小板输注量为(22.8±6.8)U,明显少于对照周期的(30.0±6.3)U(P<0.05);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治疗周期与对照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2)。治疗周期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5%),均为一过性,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在老年AML巩固化疗中应用rhTPO,可以明显加速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输注血小板,并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防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1例因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50×109/L)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给予rhIL-11预防性治疗。第1周期单用化疗;第2周期化疗联合rhIL-11,即化疗结束后24 h开始用rhIL-11,25μ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用药14 d或连续2次检查血小板计数≥300×109/L停药。结果 共入选21例患者,2例因第1周期化疗后疾病进展,中止化疗而剔除,19例可评价疗效和毒性反应。对照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31.9±9.2)×109/L,血小板<50×109/L平均天数(8.9±3.3)d,输注同型异体血小板7例次。研究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56.4±17.8)×109/L(P<0.05),血小板<50×109/L平均天数(4.6±2.9)d(P<0.05),输注同型异体血小板3例次。结论rhIL-11可提高血小板最低值,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量,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后巨核细胞-血小板等恢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 rhIL-11 1.5~3.0 mg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在标准的DA方案或相似方案化疗结束24 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24 h,皮下注射,连用至血小板≥100×109/L,最多不超过14 d。结果 注射rhIL-11后血小板恢复至≥30×109/L、≥50×109/L、≥100×109/L的平均时间均早于未使用rhIL-11者,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rhIL-11可以有效地促进A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后外周血小板恢复,从而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56例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血小板<75×109/L的患者给予每天rhIL-11 50 μg/kg皮下注射,观察外周血小板变化,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停药。结果 血小板升至≥100×109/L所需时间:Ⅱ度(3.5±1.0)d(8例),Ⅲ度(5.6±1.1)d(32例),Ⅳ度(11.6±1.5)d(16例)。主要不良反应为厌食、头晕、发热、结膜充血、水肿、心悸、心动过速、皮疹、注射部位疼痛等。结论 rhIL-11有升高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判复方参鹿颗粒对肾阳虚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造血异常)(RA/RCMD)造血调控情况。方法 30例MDS-RA/RCMD患者随机分成复方参鹿颗粒组(简称参鹿组)(15例)和十一酸睾酮组(15例),测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结果 参鹿组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有明显上升,治疗前分别为(2.39±0.99)×1012/L、(84.47±28.68)g/L、(81.13±96.85)×109/L,治疗后分别为(2.80±0.98)×1012/L、(94.87±25.63)g/L、(98.67±107.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59、t=2.7009、t=2.2573,均P<0.05 ),十一酸睾酮组仅有血红蛋白数量上升,治疗前为(71.93±27.53)g/L,治疗后为(80.07±26.0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5,P=0.0365);参鹿组治疗后CD+4、CD+8、CD+4/CD+8、NK细胞均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分别为(37.9±5.9)%、(24.0±5.8)%、1.75±0.83、(13.0±6.9)%,与治疗前的(29.3±11.7)%、(29.6±5.8)%、1.12±0.59、(8.8±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94、t=2.6595、t=2.6581、t=2.2288,均P<0.05),十一酸睾酮组治疗后仅CD+8、CD+4/CD+8接近正常值,分别为(22.1±7.5)%、1.50±0.74,与治疗前(26.6±7.5)%、1.18±0.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77,P=0.0420;t=2.9352,P=0.0109),治疗后,参鹿组CD+4表达率为(37.9±5.9)%,十一酸睾酮组为(30.5±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8,P=0.0474);参鹿组对骨髓细胞CD+13、CD+33、CD+34、CD+64、CD+117的异常阳性表达调控能力强于安雄组(前三者u=2.76、u=3.39、u=2.85,均P<0.01,后两者u=2.17、u=2.46,均P<0.05)。结论 复方参鹿颗粒能有效调控肾阳虚型MDS-RA/RCMD正常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融合基因特点与其疗效、预后及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41例形态学初诊为APL患者进行PML-RARα、PLZF-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比较不同类型融合基因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的时间及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结果 41例初诊APL患者,PML-RARα-L型阳性29例,中位年龄43岁(8~75岁),基因表达水平(60.12±41.24)%,白细胞中位值2.1×109/L(0.44×109/L~124×109/L);PML-RARα-S阳性11例,中位年龄34岁(19~66岁),基因表达水平(24.36±25.72)%,白细胞中位值3.2×109/L(0.47×109/L~88×109/L);PML-PLZF 1例,基因表达水平较高(64.12 %)。患者达到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时间L型40 d(32~60 d),S型56 d(25~86 d);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 %和81.8 %(P=0.02); 1例PML-PLZF阳性患者18个月内未达到CMR,且存在C-KIT 基因突变,形态学复发2次。结论 融合基因PML-RARα-L型APL患者疗效、预后及无事件生存率均好于S型患者,PLZF-RARα基因融合的APL患者易复发且预后较差;APL融合基因分型及预后突变基因的检测,对患者的疗效判定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2例院内感染的血液病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62例患儿共发生79起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系统为主,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真菌,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倍能)和头孢吡肟(马斯平)高度敏感(90.48 %和87.13 %)。粒、单核细胞减少、化疗、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对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数<1.5×109/L的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倍能和马斯平可作为血液病患儿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白细胞清除术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高白细胞血症的疗效。方法 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7例初诊APL高白细胞血症患者(WBC≥80×109/L)进行白细胞清除,同时应用细胞毒药物(羟基脲或阿糖胞苷)及三氧化二砷进行治疗。结果 经白细胞清除术和化疗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06.46±26.49)×109/L,(35.49±6.53)×109/L,t=6.8823,P<0.001]。高黏滞血症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1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困难缓解,2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凝血指标好转,2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出血灶明显吸收,所有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白细胞清除术联合细胞毒药物是一种治疗初诊APL高白细胞血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瘦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及人体质量指数(BMI)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为食管癌的防治寻找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到2010年11月间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二科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47例,以2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危险性。结果 鳞状细胞癌患者及健康人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13.09±5.94)和(7.58±4.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1)。47例患者BMI、清蛋白、淋巴细胞数分别为(25.20±3.14)kg/m2、(43.58±2.15)g/L和(2.02±0.55)×109/L,其中血清瘦素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561,P=0.006),与清蛋白、淋巴细胞数无相关性(r=0.206,P=0.242;r=0.122,P=0.412),不同临床分期间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者间血清瘦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25,P=0.281;t=-0.595,P=0.5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瘦素水平的增高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危险性升高(OR=1.442,P=0.009)。结论 瘦素水平的升高可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2例高龄患者和57例中青年患者经化疗+生长因子动员后,使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Baxter公司)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采集成功。高龄患者动员获得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47±7.04)×10^9/L,中青年患者获得MNC数为(10.89±9.50)×10^9/L,差异有显著性。高龄患者采集获得的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5.24±1.05)×10^8/kg和(2.74±1.04)×10^6/kg,中青年患者采集获得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6.71±2.62)×10^8/kg和(4.82±2.62)×10^6/kg,差异具有显著性。高龄患者在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高龄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相当。结论做好采集前的充分准备,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般会成功地动员采集高龄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张还珠  刘芯  郜靓  谭获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871-187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参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检测65例治疗前乳腺癌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C—erbB-2、ER、PR表达情况,以及外周血相关参数。结果:65例乳腺癌组的FI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分别为:3.29±0.83g/L、6.47±1.68×10^9/L、261.1±76.62×10^9/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47±0.92g/L、5.76±1.08×10^9/L、204.2±54.8×10^9/L)(P〈0.05)。在乳腺癌组,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患者FIB和PLT逐渐增高(rFIB=0.269,P=0.037;rPLT=0.416,P=0.001)。结论:初诊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能反映乳腺癌患者体内异常的凝血状态,并与临床分期相关,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和病理学依据以外的血液学依据,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月我科收治的12例患者,分析手术前后肝功能和血小板、白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患者白细胞由术前的(3.2±1.7)×10^9/L升至(13.5±5.3)×10^9/L,血小板由(52.6±23.7)×10^9/L升至(245.3±94.6)×10^9/L,脾功能亢进消失,肝脏功能术后1周也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癌切除合并脾脏切除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对伴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原发性肝癌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例行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例。所有病例伴有白细胞≤3.0×10^9/L和(或)血小板≤50×10^9/L。全组292例分成3组,A组伴有白细胞减少85例;B组伴有血小板减少41例;C组同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166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23.0月,1年生存率72.2%;A、B和C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0月、36.0月和20.0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3.6%、87.5%和69.5%。对292例患者作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白细胞≤2.0×10^9/L(r=0.657,P=0.016)、肿瘤〉5 cm(r=3.175,P=0.000)和白蛋白≤35 g/L(r=0.452,P=0.000)是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血小板计数不是生存的影响因素。60例(20.5%)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前和(或)术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用药与否对生存没有影响。介入术后1月内随访白细胞与血小板均无明显下降,所有患者无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结论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与相关血液学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5例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并检测其血常规及其他外周血相关参数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骨髓侵犯的相关性。结果:淋巴瘤侵犯骨髓发生率为29.09%。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分别为(10967±20.90)g/L和(148.93±96.79)×10^9/L,均低于无骨髓侵犯的患者[(120.31±15.21)g/L和(293.38±138.91)×10^9/L](P〈0.05);前者D-二聚体和β2-MG分别为(2671.73±2443.12)ng/ml和(5.76±3.62)mg/L,均高于后者(1224.29±1063.10)ng/ml和(3.28±1.59)mg/L)](P〈0.05)。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为(11.42±9.29)×10^9/L,FIB和LDH分别为(5.90±2.61)g/L和(818.33±1011.36)U/L,均高于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水平[(5.73±2.07)×10^9/L,(3.64±1.29)g/L,(307.64±274.08)U/L](P〈0.05)。结论: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高水平的血清D-二聚体、LDH、β2-MG,与发生骨髓侵犯相关,及时诊断淋巴瘤侵犯骨髓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为NHL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恶性肿瘤患者因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化疗后血小板低于25×109/L给予rhIL-11 50μg/(kg·d)皮下注射,血小板低于50×109/L给予rhIL-11 25μg/(kg·d)皮下注射,观察外周血小板变化,血小板升至≥75×109/L时停药。结果:血小板升至≥75×109/L所需时间:Ⅲ度22例(5.0±1.3)天,Ⅳ度8例(12.4±1.6)天。主要毒副反应为乏力、水肿、关节肌肉疼痛、注射部位疼痛。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有升高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化疗患者升白细胞(WB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间化疗后肿瘤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化疗后采用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升白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WBC计数变化情况、感染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和WBC计数平均值分别为95.8%和5.39×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和3.6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率和WBC<2.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8%和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WBC<1.0×109/L的发生率为0,虽低于对照组患者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化疗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不同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LND)组216例,淋巴结采样术(LNS)组199例.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d及术后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C)及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LND组术后各时点全血中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均低于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淋巴细胞(0.95±0.57)×10^9/L比(1.10±0.65)×10^9/L,CD8+T淋巴细胞(19.53±6.48)%比(20.93±6.70)%,NK细胞(17.36±6.06)%比(18.57 ±5.97)%,均P<0.05;术后7d:淋巴细胞(0.86±0.53)×10^9/L比(1.00±0.60)×10^9/L,CD8+T淋巴细胞(17.27±5.64)%比(18.40±5.26)%,NK细胞(13.11 ±4.84)%比(14.20±5.30)%,均P< 0.05];术后3d时LND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S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59±6.53)%比(31.19±6.32)%,P<0.05],术后7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4±6.65)%比(37.20±6.83)%,P>0.05].结论 与SLND相比较,LNS可以减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Ⅰ) [rhIL-11(Ⅰ)]对恶性实体瘤患者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成都军区总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放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 50×10^9/L的恶性实体瘤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rhIL-11(Ⅰ)25 g·kg^-1·d^-1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当血小板升至正常(PLT≥100×10^9/L)或血小板升高绝对值>50×10^9/L时停药.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周期中患者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肺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平均为(27.4±7.6)×10^9/L,与对照组平均值(28.1±7.9)×10^9/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3,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升高最高值平均为(116.3±22.8)×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21.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092,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50×10^9/L持续天数平均值为(4.3±1.7)d,血小板从最低值升至绝对值大于5万的平均时间为(6.8±2.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47,P<0.05; t=15.196,P<0.05);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未出现Ⅲ、Ⅳ度不良反应.结论 rhIL-11(Ⅰ)对于治疗恶性实体瘤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