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现象明显增高,及时区分真性性早熟与假性性早熟,有助于对患儿身体状况的判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预防措施。自1996年6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共接诊性早熟女童41例,通过对其血清中生殖生理激素的测定,发现大多数性早熟女童属于假性性早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谈心理刺激等因素对儿童性早熟的影响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认为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性征或女孩月经初潮发生在10岁以前可诊断为性早熟。性早熟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及部分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除有第二性征发育外,还有卵巢和睾丸的发育;假性性早熟有第二性征发育,无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3.
性早熟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例性早熟患儿中男性2 例,女性8 例。10 例中6 例为真性早熟,包括2 例男性,其中1 例为特发性性早熟,另1例为脑瘤所致。4 例真性性早熟女孩均为特发性性早熟。另4 例假性性早熟女孩有2 例为误服避孕药所致,1 例为卵巢颗粒细胞瘤,1 例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的异性性早熟。  相似文献   

4.
儿童性早熟183例发病情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当前儿童性早熟的发病情况加以探讨。方法:对183例性早熟的临床分类、骨龄、致病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真性性早熟69例(37.7%),假性性早熟6例(3.3%).部分性性早熟108例(59.0%).男女比例为1:22.真性性早熟骨龄均明显升高2~3年,而部分性性早熟骨龄均为正常。饮食情况及居住地调查:经常食用饮料及肉禽水产品食品的部分性性早熟患儿明显高于真性性早熟组,城市患儿明显高于农村。结论:男性性早熟大多能找出病因,女性性早熟在诊断和鉴别上比较复杂,特别是部分性性早熟可以不一定是自限病程.部分患儿可转变为中枢性性早熟而无明显的先兆信号,应引起重视;当今社会上性激素污染食品问题应引起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性早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贻害无穷。早熟主要原因与环境、饮食、心里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女孩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性腺发育成熟或女孩月经初潮发生在10岁前可诊断为性早熟。性早熟是一种内分泌疾病,可分为真性早熟和假性早熟。真性早熟除有第二性征外,还有卵巢和睾丸的发育;假性早熟只有第二性征发育,无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6.
《中外健康文摘》2007,(7A):14-14
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反季水果中的激素很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外周性性早熟(就是常说的“假性性早熟”),甚至演变为真性性早熟。  相似文献   

7.
女性性早熟6例治疗体会陈建中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合肥230022女性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前出现周期性阴道出血,乳房增大,大小阴唇发育,阴蒂增大,阴毛及腋毛生长等。我院妇科门诊1995年1月~12月共诊治性早熟6例,其中真性性早熟4例...  相似文献   

8.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本病可分为真性性早熟及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发生作用,可导致患儿生殖能力提前出现。假性性早熟是因性激素刺激性征发育,但血中存在的大量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故息儿并不具备生殖能力。近年来性早  相似文献   

9.
性早熟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表现为青春期特征提前出现,临床以女孩发生性早熟较男孩多见,治宣滋阴降火,软坚散结。笔者近年来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女童性早熟3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浙江沿海地区小儿性早熟发病率为0.38%,其中女童性早熟发病率高出男童7.3倍,而且性早熟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及环境等不良危险因素与性早熟有关。这是温州医学院附属温岭医院林峰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对2.3万名儿童调查研究,最近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儿童假性性早熟7例临床分析范希文1盛学岐1王松青2儿童假性性早熟可严重危及儿童的身心健康,应引起儿科临床医生的足够认识。现将我院1990~1995年间遇到的7例儿童假性性早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例假性性早熟病儿中,男2例,女5例;年龄...  相似文献   

12.
王立萍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6,26(2):132-132,134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发病率明显上升,鉴别真性性早熟与假性性早熟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现将2004年6月-20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过早出现第二性征儿童92例进行6项性激素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B超观察性早熟女童的内生殖器的变化,探讨B超诊断特发性性早熟的价值。方法:应用B超观察17例特发性性早熟患儿及同期相似年龄的10例正常女童的子宫、卵巢容积及卵泡情况并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特发性性早熟女童的子宫、卵巢容积均大于正常女童,两组差别有显著性。结论:B超观察女童的子宫、卵巢容积可作为性早熟女童的一个主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性早熟(sexual precocity)指性发育启动年龄显著提前,是儿科常见的发育异常。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功能发动的迟早与种族、营养、心理状态和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各国对性早熟的定义不一。我国性早熟的定义为: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即为性早熟。  相似文献   

15.
性早熟女童骨龄指数与LHRH激发试验LH峰值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临床诊断为性早熟女童53例均作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摄左手腕正位片并用CHN法软件测定骨龄,将骨龄除以年龄得骨龄指数(BAI),分别对ICPP(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及非中枢性性早熟组女孩BAI和黄全生成素(LH)峰值作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非中枢性性早熟组女童BAI与LH峰值无相关性。ICPP组BAI与LH峰值呈直线正相关。结果提示LHRH激发试验有助于ICPP和非中枢性性早熟的鉴别诊断,BAI值越高,越有必要作LHRH激发试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在乳房发育的女童真假性早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47例乳房发育的女童进行LHRH激发试验,同时测骨龄及子宫、卵巢容积,随访6个月-2年。结果真性性早熟组的促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明显高于基础值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发现93%女童进入青春中晚期。假性性早熟组则相反,但随访发现其中部分病例可转为真性性早熟。结论应用LHRH激发试验来鉴别乳房发育女童的真假性早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7.
女性性早熟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性早熟33例临床分析许晴虹陈清嫩关键词性早熟,女性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泉州362000)女性性早熟是指女孩青春期提前发生,一般指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并且促进体格发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科1988年以来收治...  相似文献   

18.
性早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郑意楠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10009诊断为性早熟的患儿,应进一步对其类型、严重程度及病因作出鉴别诊断,其思路为首先应确定是同性还是异性性早熟,其次确定性征发育程度及性征是否相称,再区分是真性还是假性,最后明确其病因系特发...  相似文献   

19.
性早熟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李海浪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10009由于性早熟的不同病因,患儿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1真性性早熟(trueprecociouspuberty)临床上除表现与性别相一致的第二性征外,同时有生长加速、骨龄提前和具备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女童血清雌二醇在性早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对照组、假性性早熟及真性性早熟雌二醇水平,判断其在诊断女童性早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0例假性性早熟女童、20 例真性性早熟女童及20例正常发育的女童基础血清雌二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真性及假性性早熟女童雌二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真性性早熟女童雌二醇水平高于假性性早熟女童.结论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有助于女童性早熟的早期诊断及真性性早熟与假性性早熟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