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伴有动脉硬化中老年患者进行模拟旋颈状态下颈椎椎动脉超声检查,权衡手法的好处和潜在的风险,为临床医师对颈椎采取手法治疗前提供参考。方法:对208例动脉硬化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椎动脉的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充盈程度,血流频谱形态等。测量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平均血流速度(VTAMX)]、反映血管舒缩和阻力状况的阻力指数(RI)、反映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弹性的搏动指数(PI)。结果:超声显示在旋颈状态下VA血流变细,血管迂曲及局部受压狭窄;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可见血管内膜粗糙,管壁增厚,回声增强,有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椎骨段VA走形迂曲,VA平均内径〈3 mm。在过屈位旋颈后血流减少甚至部分患者彩色血流中断而不显像。在正常仰卧位时所测得的血流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左右旋颈45°后,检测所得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开始出现差异,当过屈位旋颈45°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可以观察椎动脉形态的变化并对血流进行定量测定,其检查操作便捷,敏感性高,可以作为颈椎手法前筛查潜在VA损伤的动脉硬化患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5):1002-1004
目的:检测颈椎旋转手法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为颈椎旋转手法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测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在颈椎中立位以及旋转45°、60°时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动脉的内径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T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影响。结果:在旋转至45°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显著增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TV)增大,而椎动脉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无显著变化。在旋转至60°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内径和中立位相比并无显著性变化,而椎动脉的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PSV增大,椎动脉的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EDV、MTV均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大。结论:颈部旋转手法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产生显著地的影响,而对不同的血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永臣 《吉林中医药》2011,(10):992-994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够反应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的变化,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对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椎动脉血管形态、走行和管腔内部情况,椎动脉内径、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Vm)和舒张末期流速(EDV)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可调式颈椎固定牵引器个体化牵引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12月,采用可调式颈椎固定牵引器个体化牵引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80例,男86例、女94例。年龄18~67岁,中位数43岁。病程7 d至20年,中位数30个月。颈椎牵引结合中药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14 d。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测量颅外段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于治疗14 d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颅外段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55.52±3.12)cm·s-1,(33.70±3.15)cm·s-1,t=94.434,P=0.000;(56.52±2.13)cm·s-1,(31.67±2.15)cm·s-1,t=155.793,P=0.000;(58.52±3.13)cm·s-1,(32.50±3.15)cm·s-1,t=102.717,P=0.000;(38.24±3.12)cm·s-1,(18.87±3.15)cm·s-1,t=82.763,P=0.000;(36.24±3.22)cm·s-1,(18.87±3.23)cm·s-1,t=72.374,P=0.000;(37.24±3.21)cm·s-1,(18.87±3.22)cm·s-1,t=76.779,P=0.000],收缩期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低于治疗前[(0.76±0.12)cm·s-1,(1.52±0.17)cm·s-1,t=67.977,P=0.000;(0.75±0.11)cm·s-1,(1.32±0.12)cm·s-1,t=69.521,P=0.000;(0.72±0.07)cm·s-1,(1.22±0.09)cm·s-1,t=83.853,P=0.001;(0.77±0.06)cm·s-1,(1.42±0.07)cm·s-1,t=145.344,P=0.000;(0.62±0.03)cm·s-1,(1.35±0.05)cm·s-1,t=244.849,P=0.000;(0.67±0.01)cm·s-1,(1.32±0.02)cm·s-1,t=436.033,P=0.000];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痊愈139例、有效36例、无效5例。结论:采用可调式颈椎固定牵引器个体化牵引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改善椎动脉血流状况,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葛根二藤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葛根二藤汤治疗,对照组服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两组均以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相关参数以及症状体征积分进行比较。结果: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血管内径D明显变粗、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TA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二藤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良好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部刮痧刺络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动脉血供的改善情况。方法:上海地区每年的3月及9月间,选取CSA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采用转颈体位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实验组刮痧刺络干预1周后(3次)血流速度的变化和对照组1周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1周内任意经受冷暖气候变化或高温季节长时间冷气环境生活,其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p)及部分舒张末期流速(Vd)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在相同气候条件下,采用刮痧刺络干预后,其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p)及舒张末期流速(Vd)均明显上升(P<0.01)。结论:冷暖空气剧烈变化使人易受寒湿侵袭,从而导致CSA患者椎动脉血供不足;颈部刮痧刺络干预可有效抵御气候季节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椎动脉血液供应能力,进而预防和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8.
唐祖军  林卫 《中医药研究》2011,(8):1002-1003
目的探讨持续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对红花注射液药物作用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血流评分(TIBI)为Ⅳ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使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使用持续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联合使用红花注射治疗。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检查,统计治疗前后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S/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S/D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对红花注射液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大椎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温针大椎穴配以针刺后溪、百会、风池.对照组针刺后溪、百会、风池穴.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以观察病情变化,从而判定疗效.结果:1)自身纵向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左侧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仅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平行对照:在治疗后,两组在左侧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以及平均血流速度(Vm)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椎一基底动脉血流的作用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温针大椎穴为主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无论是在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功能方面还是在改善椎一基底动脉血流的供应方面,治疗组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超对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 300例疑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利用二维及彩色血流观测椎动脉内径、走行、峰值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24例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病例同时检查CT血管成像(CTA)。结果 1 300例病例中99例(115支)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发生率为7.6%,直接入C3,C4,C5分别占2.6%,25.2%和72.2%;入横突孔位置左侧变异46支(40%),右侧变异69支(60%);20支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伴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的椎动脉较位置正常椎动脉内径偏细(左侧2.77mm±0.40mm,3.51mm±0.57mm,P=0.000;右侧2.78mm±0.42mm,3.43mm±0.58mm,P=0.000),入口处血流速度偏快(左侧58.37cm/s±10.53cm/s,51.75cm/s±10.00cm/s,P=0.001;右侧58.26cm/s±10.70cm/s,52.28cm/s±8.82cm/s,P=0.003),血流阻力指数偏高(左侧0.70±0.06,0.63±0.06,P=0.000;右侧0.71±0.04,0.65±0.07,P=0.000);彩超诊断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与CTA诊断结果符合率达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准确率高,快捷且无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扩容治疗,提高患者平均动脉压,观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43例大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应用药物升高平均动脉血压,按升高平均动脉压幅度的不同,设立两组,A组:平均动脉压升高10%~15%;B组:平均动脉压升高15%以上。行MRA检查观察大血管狭窄状况,按狭窄责任大血管部位的不同,设立颈内动脉狭窄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组两个亚组。通过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责任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改变,评估患者升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与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结果 B组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TCD测定脑血流速上升值较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容升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分水岭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健脾化痰活血汤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健脾化痰活血汤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进行治疗,对照组仅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2组均治疗12周。观察2组治疗12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血清TSH、TGAb、TPOAb、血脂水平及动脉硬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32/40)显著低于观察组(95.00%,38/4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2组血清TSH、TGAb、TPOA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及颈-足背动脉脉搏波速度(cd-PWV)、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2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健脾化痰活血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SH、TGAb、TPOAb水平,改善甲状腺功能,有效改善机体脂质代谢情况,促进动脉硬化好转。  相似文献   

13.
方姬晶  章水晶  陈义 《新中医》2021,53(2):36-38
目的:观察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叶胶囊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部动脉血流速度、脑动脉硬化发生率、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动脉硬化发生率、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胶囊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部血流,降低血管狭窄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当归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平顶山市中医医院血管科住院的4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口服当归活血汤。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踝肱指数数值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 <0.05)。两组的间歇性跛行指数,对比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间歇性跛行疗效,总有效率95.5%(21/22)比对照组83.3%(15/18)高,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归活血汤联合前列地尔更加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效缓解下肢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5.
Zhang WL  Wang WZ 《中国针灸》2011,31(9):783-785
目的:评估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5例)和药物组(33例),针灸组穴取人迎、内关、足三里等,足三里针上加灸;药物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针灸组与药物组相比,CCA增加[(8.16±0.80)mmvs(7.69±0.61)mm,P<0.01],IMT变薄[(1.05±0.09)mm vs(1.10±0.09) mm,P<0.05],PSV、EDV增快(均P<0.01),PI、RI下降(P<0.05,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血流状况有较好疗效,有助于减轻和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和穴位推拿对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结合牵引组(A组,32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2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改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流速状态,在手法治疗中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对椎基底动脉的影响较穴位推拿明显,并可能具有比穴位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复方首参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普伐他汀,治疗组服用首参颗粒,疗程均为6个月。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仪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血脂变化及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IMT、TC、TG、LDL-C及TC/HDL-C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baPW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G、TC/HDL-C比值较治疗前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结论首参颗粒可通过降低IMT、baPWV及改善脂质代谢进而有效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为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疏血通注射液.2组均治疗14 d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查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及血流量.结果:2组患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明显优于疏血通注射液.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丹参合血栓通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症7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硬化眩晕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用复方舟参注射液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0例单用血栓通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显效率为6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显效率为3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动脉硬化脑晕症疗效优于单用血栓通注射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