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将钙视网膜蛋白(CR)用于诊断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HD)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R在50例HD(HD扩张段组、HD痉挛段组)和10例对照组结肠壁的表达,并与常规HE染色进行对比分析。用Image-Pro-Plus图文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染色结果。结果 HD痉挛段组与对照组及HD扩张段组黏膜下层、肌层间CR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扩张段肠壁神经丛中可见神经节细胞,痉挛段神经节细胞缺失,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HE染色诊断结果一致;新生儿与年长儿HD痉挛段黏膜下层C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结论 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于新生儿HD的诊断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alretinin (CR)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HD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检测18例对照组患儿结肠和HD患儿痉挛段、扩张段结肠肠壁中CR基因的表达,计算其相对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D痉挛段和HD扩张段CR基因表达的相对量分别为0.14-0.10和0.57±0.09,对照组为0.82±0.09;3组CR基因表达的相对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R基因在HD患儿肠管中表达水平下调可能与散发性HD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可能参与了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内皮素3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皮素3基因(EDN-3)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18例HD患儿痉挛段﹑扩张段结肠作为HD痉挛组及HD扩张组,选取年龄相似的非HD18例患儿结肠标本作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三组结肠肠壁中EDN-3基因表达相对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扩张组和痉挛组EDN-3基因mRNA表达均下降。结论EDN-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调参与了散发性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NKX2-1在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和RT-PCR技术检测30例HD患儿狭窄、移行和扩张段结肠组织和30例正常对照结肠组织中NKX2-1的表达情况。结果:HD患儿狭窄、移行段结肠组织中NKX2-1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6和2.926,P<0.008;t/t’=19.475和14.429,P<0.001)。结论:转录因子NKX2-1在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中表达减少可能与H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HD)不同节段肠壁肠神经系统(ENS)、平滑肌和肠间质细胞(ICCs)的病理改变及病变范围,探讨HD病理诊断依据及手术切除肠管范围。方法以20例手术切除HD标本为HD组,以11例死于与胃肠道或神经系统无关疾病患儿结肠标本为对照组,分别行肠壁S-100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kit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观察2组ENS、平滑肌和ICCs的分布情况。结果 HD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0、2、4、6cm S-100、α-SMA和c-kit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至扩张段上述指标逐渐增加,在扩张段8、10cm处,三者总体趋于正常。结论 HD切除肠段ENS、平滑肌和ICCs均存在病变,至扩张段8cm处病变缓解,在患儿结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手术切除范围应达到或超过此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100蛋白和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结合光镜下肠壁神经节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临床及病理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变肠段行S-100和NSE染色,比较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扩张段及狭窄段结肠壁中S-100在神经丛内的神经纤维、雪旺细胞及周围细胞均有阳性表达,NSE呈弱阳性表达;而在神经节细胞中NSE呈阳性表达,S-100则呈阴性表达.扩张段及狭窄段中神经节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神经纤维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前者神经纤维直径明显较后者大(P<0.01).结论:S-100,NSE可协同互补作为HD明确诊断的重要标记物,为临床HD的正确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膜受体基因(C-kit)、干细胞因子(SCF)与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8例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手术切除标本的存档蜡块,根据HE染色结果,将神经节细胞正常的扩张段标本设为扩张组,无神经节细胞的狭窄段标本设为狭窄组。并收集8例无消化道畸形新生儿尸检结肠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C-kit、SCF及Cx43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C-kit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D扩张组中C-kit、SCF、Cx4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C-kit、SCF、Cx4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与C-kit、SCF及Cx43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汉族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组织蛋白酶D(CAD)与S-100蛋白(S-100)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汉族、维吾尔族先天性巨结肠患儿CAD、S-100的水平,并与近端切缘的正常肠壁冰冻剩余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1)在HD扩张段和近端切缘的正常肠壁冰冻剩余组织的肠壁肌间和黏膜下层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CAD呈阳性表达,在神经纤维与神经鞘膜细胞均不表达。S-100在神经纤维与神经鞘膜细胞均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阴性表达,表现为深染的神经丛中有细胞状"空白区"。(2)在HD狭窄段组肠壁神经丛中缺乏CAD阳性表达。S-100染色神经丛中未观察到细胞状"空白区";S-100强阳性表达的神经纤维明显增生,扭曲呈波浪状。(3)汉族先天性巨结肠患儿CAD、S-100与维吾尔族先天性巨结肠患儿CAD、S-100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CAD和S-100的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HD具有重要意义;(2)不同民族先天性巨结肠患儿CAD、S-100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3)CAD、S-100的检测简便、快速、经济,容易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神经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结合光镜下肠壁神经节细胞的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临床及病理诊断为HD患儿的病变肠段行NSE和nNOs染色,比较它们的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 扩张段结肠壁中NSE在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阳性表达,而神经纤维、施万细胞及周围细胞有弱阳性表达,nNOs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形态分布良好;狭窄段中无NsE及nNOs阳性神经节细胞,散在分布细小nNOs阳性神经纤维以黏膜层为多.结论 神经分布异常是HD发病的机制之一,NSE和nNOS的协同检测可作为HD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庞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579-1580
目的:探讨Ret和GDNF蛋白二者表达与先天性巨结肠(HD)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6年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诊断为HD的标本52例进行免疫组化Ret和GDNF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52例HD扩张段Ret和GDNF蛋白均阳性表达,狭窄段均为阴性表达。结论:HD的发生与Ret和GDNF蛋白缺失有关,活检中检测两种蛋白可以提高HD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i rschsrung’3 disease,HD)及类缘病(hi rschsprungs disease alIied disorder,HAD)的病理学形态及其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 对90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病变肠段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观察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神经纤维发育情况。结果 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类缘病与正常结肠的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病理学形态及其免疫组化特征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需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神经纤维发育情况诊断,区别这两个病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卡哈尔间质细胞在正常对照组及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不同节段肠壁中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狭窄段及23例扩张段标本行c-kit免疫组化染色。以扩张段标本作为自身对照。另取5倒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光镜观察卡哈尔间质细胞在正常对照组及巨结肠扩张段、狭窄段肠壁中的分布情况,计数阳性细胞数,分别对巨结肠扩张段与狭窄段、正常对照组与巨结肠狭窄段阳性细胞数目进行配对资料t 检验。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卡哈尔间质细胞数目比扩张段减少(P<0.01),比正常对照组亦有所减少(P<0.01)。且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相比,狭窄段卡哈尔间质细胞彼此间形成的网络状结构消失。结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病与卡哈尔间质细胞的减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进一步改良后的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HD)的优势,以期提高HD术前及术中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取HD患儿术中切除的结肠标本18例,其中女7 例,男11例,平均年龄(8.6±3)月。标本分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其冰冻切片分别用改良的NADPH-d和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与常规HE染色进行比较,并用肠神经元特异标记物β-III Tubulin(TUJ-1)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行免疫组化检查论证改良方法的特异性。结果:NADPH-d法能快速确定扩张段近端切缘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诊断HD的阳性率为94.4%(17/18);AchE法对于HD狭窄段黏膜下异常增生的神经丛诊断阳性率为88.9%(16/18);两组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时方面NADPH-d法为(7.0±1.7)min,AchE法为(30.9±2.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述两种改良方法与TUJ-1及PGP9.5对照结果一致。结论:NADPH-d法能快速确定肠管切缘是否有神经节细胞分布,适用于术中快速诊断HD;AchE法适用于术前直肠黏膜层的活检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一步改良后的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HD)的优势,以期提高HD术前及术中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取HD患儿术中切除的结肠标本18例,其中女7例,男11例,平均年龄(8.6±3)月。标本分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其冰冻切片分别用改良的NADFH—d和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与常规HE染色进行比较,并用肠神经元特异标记物β-Ⅲ Tubulin(TUJ-1)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geneproduct9.5,PGP9.5)行免疫组化检查论证改良方法的特异性。结果:NADPH—d法能快速确定扩张段近端切缘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诊断HD的阳性率为94.4%(17/18);AchE法对于HD狭窄段黏膜下异常增生的神经丛诊断阳性率为88.9%(16/18);两组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时方面NADPH-d法为(7.0±1.7)min,AchE法为(30.9±2.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述两种改良方法与TUJ-1及PGP9.5对照结果一致。结论:NADPH—d法能快速确定肠管切缘是否有神经节细胞分布,适用于术中快速诊断HD;AchE法适用于术前直肠黏膜层的活检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不同剂量吗啡用药模式下大鼠的行为敏感化表达是否受到前期用药环境的调控,探索行为敏感化表达不受前期用药环境影响的动物模型及其中脑区域神经元的活动性改变.方法 按吗啡给药方式将大鼠分为3组:累加大剂量吗啡前处理组(HD组)、固定小剂量吗啡前处理组(LD组)和盐水前处理组(S组).戒断后,在"非用药环境"中考察大鼠经吗啡点燃后的水平运动和刻板运动.随后进行腹侧被盖区(VTA)和黑质(SN)的Fos蛋白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0mg/kg吗啡点燃后,HD组水平运动和刻板运动均显著高于S组(水平运动和刻板运动,HD组:26907±2003和129.6±6.5;S组:14962±1888和89.9±10.9,均P<0.01).与S组比较,HD组在SNr整体及SNr外侧部Fos蛋白阳性神经元均显著增高(SNr和SNr外侧部Fos阳性神经元,HD组:29.14±5.27和9.83±2.84;S组:17.29±1.51和2.06±0.45;均P<0.05).结论 相对于固定小剂量吗啡用药,累加大剂量吗啡用药诱导的大鼠行为敏感化不受前期用药环境调控;SNr尤其是其外侧部的神经元活动性增加与累加大剂量吗啡用药大鼠的觅药动机表达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在损伤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旨在阐明其在末梢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方法:分别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切割伤和碾压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GF-B的表达。结果:两类损伤模型中,损伤近端神经和再生轴突PDGF-B的表达均增强。两类损伤模型均可见损伤神经远端的雪旺氏细胞PDGF-B表达量明显增加,在碾压伤模型中,随着轴突-雪旺氏细胞关系的恢复,PDGF-B表达水平下降,并最终恢复正常;在切割伤模型中,二者关系不能恢复,PDGF-B减至极低水平。 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PDGF-B的表达增强在末梢神经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30个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应用二醋酸纤维素膜(CD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MMA)和聚芳砜膜(PES)的透析器进行透析,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血透前、血透10 min和血透180 min时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透患者在使用3种透析膜透析前血小板活化程度无显著差异;血透过程中血小板活化不断增强,CDA组的活化血小板百分率明显高于PMMA组和PES组;而PMMA组与PES组之间血小板活化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CDA膜在血透过程中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明显高于PMMA和PES膜,PMMA和PES膜的生物相容性优于CDA膜。  相似文献   

18.
Id-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与VEGF、TSP-1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NA结合抑制蛋白(Id-1)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素-1(TSP-1)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腺癌、1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Id-1及VEGF、TSP-1蛋白的表达;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处理。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d-1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P〈0.05),且与组织分化程度及浸润肌层深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d-1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性(r=0.318,P=0.017),与TSP-1呈负相关(r=-0.453,P=0.000)。Id-1表达与生存时间无关(P〉0.05)。结论Id-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存在着过表达;抑制TSP-1和促进VEGF可能是Id-1参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的一个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满足组织学诊断标准的33例乳腺大汗腺癌的存档蜡块苏木精-伊红切片、光镜观察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和HER2表达情况,进行初步分子分型。结果: 18例为三阴(TN)型,11例为HER2型,4例归入其他类型。结论: 乳腺大汗腺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模式,分子分型多为TN型和HER2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