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1 例UTUC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术后进行随访,评估患者预后;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3 个月,50 例(33%)样本组织中PD-L1表达呈阴性。PD-L1阴性表达与较高的肿瘤病理分期(P =0.04)、较高病变分级(P =0.01)以及淋巴血管侵犯(P <0.01)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与较差的无瘤生存率(P =0.01)和较差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相关(P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与疾病复发(HR =2.05,95%CI =1.06~3.96,P =0.032)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HR =2.89,95%CI =1.22~6.82,P =0.024)显著相关。结论:PD-L1阴性表达是UTUC行RNU后癌症复发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表明了将UTUC患者纳入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李鑫  唐铁龙   《四川医学》2017,38(10):1216-1220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指累及肾盏至远端输尿管之间的恶性肿瘤新生物,占全部尿路上皮肿瘤的5%,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1]。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edical Nephrourete Rectonuy,RNU)是治疗非转移性UTUC的主要方法,切除范围包括患侧肾、输尿管全长以及输尿管口周围膀胱黏膜。但术后膀胱复发(Intravesical Recurrence,IVR)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RRNU)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LRNU)治疗非转移性高危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0例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非转移性高危UTUC患者,RRNU组19例,LRNU组51例。对围手术期结果及肿瘤学预后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致患者死亡的情况。2组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d)[5(4,6) vs. 6(5,8),Z=2.076,P=0.038]、术后引流量(mL)[75(20,186) vs. 160(90,245),Z=2.411,P=0.016]、引流管保留时间(d)[2(3,4) vs. 3(4,5),Z=2.276,P=0.023]和费用(万元)[8.33(7....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T2N0M0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2N0M0 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235例T2N0M0 UTUC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53(3~142)个月。入组患者中男性95例(40.4%),女性140例(59.6%);患者平均年龄(66.73 ±10.49)岁,末次随访时共有74例(31.5%)患者因肿瘤死亡,96 例(40.9%)患者出现膀胱复发,中位死亡时间及复发时间分别为35个月和19.5个月。患者的3年和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9.1%和85.9%;3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0.2%。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于55岁 (HR=3.138, 95%CI: 1.348~7.306, P=0.008)和肿瘤直径大于5 cm (HR=3.320, 95%CI: 1.882~5.857, P<0.001)是T2N0M0 UTUC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HR=1.757, 95%CI: 1.159~2.664, P=0.008)和肿瘤低分级(HR=1.760, 95% CI: 1.151~2.692, P=0.009) 是T2N0M0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T2N0M0 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预后较好,肿瘤复发率同非浸润性UTUC相当,但复发较早。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年龄大于55岁是T2N0M0 UTUC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和肿瘤低分级是T2N0M0 UTUC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Meta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肿瘤(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根治手术前行输尿管镜检查(ureteroscopy,URS)对UTUC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URS对UTUC预后影响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2月29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纳入,对纳入的研究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肿瘤预后资料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Stata 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回顾性研究,包括4 1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行URS未增加疾病无复发生存风险,单因素合并结果[HR =0.93,95% CI(0.73,1.13)],多因素合并结果[HR =1.13,95% CI(0.90,1.36)];行URS未增加膀胱内无复发生存风险,单因素合并结果[HR=1.13,95% CI(0.82,1.43)],多因素合并结果[HR=1.54,95%CI(0.97,2.12)];对于肿瘤特异生存期,单因素合并结果显示行URS组优于未行URS组[HR =0.68,95% CI(0.48,0.88)],而多因素合并结果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0.83,95% CI(0.54,1.12)];行URS未增加总体生存风险,单因素合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0.87,95% CI(0.46,1.27)].结论 术前行URS并未影响UTUC患者术后远期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确诊为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腹围、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空腹甘油三酯、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受累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临床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高血糖组30,60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4.4%及29.6%;无高血糖组分别为69.8%及57.3%。空腹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组 30,60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1.2%及37.4%,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组中分别为77.6%及55.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糖病史(HR=3.752;95%CI:1.540~9.143;P=0.004)、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HR=2.400;95%CI:1.034~5.570;P=0.041)、肿瘤临床T分期(HR=13.892;95%CI:3.049~63.292;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6.052;95%CI:2.484~14.746;P=0.000)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HR=3.570;95%CI:1.563~8.153;P=0.003)、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HR=2.546;95%CI:1.154~5.618;P=0.021)、肿瘤临床T分期(HR=11.431;95%CI:2.973~43.952;P=0.000)和淋巴结转移(HR=5.369;95%CI:2.200~13.101;P=0.000)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糖、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肿瘤临床T分期较高和淋巴结转移为UTU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输尿管镜活体组织检查(ureteroscopy and biopsy, UB)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肾输尿管全长膀胱袖状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RNU)及肿瘤学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RNU手术的UTUC患者资料,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比较行UB和未行UB两组患者RNU手术时长及手术出血量的差异,按UB术至RNU术的间隔时间和输尿管末端手术方式进行亚组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常见手术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校正。结果:纳入UTUC患者163例,输尿管下段行开放切除者91例(55.9%),行后腹腔镜切除者72例(44.1%),110例(67.5%)术前行UB。与未行UB组相比,行UB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延长[(221.3±79.8) min vs. (252.5±79.8) min, P=0.019],而中位出血量(50 mL vs. 50 mL, P=0.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UB术1周后行RNU手术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23),等待2周以上的患者中位失血量(100 mL)显著多于未行BU的患者(50 mL,P=0.012)。多因素分析中,术前行UB(P=0.049)、≥pT3(P=0.039)、pN+(P=0.018)及输尿管下段切除术式(P=0.005)与手术时间的延长显著相关。本组患者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 CSS)为87.2%,UB对其无显著影响(P=0.435)。结论:术前UB是RNU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肿瘤特异性生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同属尿路上皮癌,是发生于肾盂和输尿管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因素较多,发病率在亚洲人群中比例更高。UTUC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大多数病人在初诊时已表现为浸润性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手段更局限于手术切除以及放化疗,因其罕见性,UTUC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甚少,而随着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影响UTUC发病及其预后的基因组学探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UTUC基因组的预后差异基因,拟从表达差异、临床意义及某些特殊类型UTUC基因组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输尿管镜活检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肿瘤级别、肌层浸润以及多灶性诊断的准确性,分析术后肿瘤级别及肌层浸润的相关因素,探讨输尿管镜活检对UTUC患者术前危险分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输尿管镜活检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输尿管口袖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76例,男性31例(40.8%)、女性45例(59.2%),平均年龄64.5岁(31~88岁)。肿瘤位于左侧35例、右侧41例,肾盂39例、输尿管37例,症状为肉眼血尿者51例。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21例(27.6%)、高级别51例(67.1%),未确定级别4例(5.3%);非肌层浸润27例(35.5%)、肌层浸润47例(61.9%),无法确认是否浸润2例(2.6%);术后病理均为UTUC。在50名输尿管镜活检可判断肿瘤级别的患者中,活检病理对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2%、69.7%和76.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和92.0%。在27例活检病理可以判断是否有肌层浸润的患者中,5例活检报告为肌层浸润的UTUC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有肌层浸润,22例报告为非肌层浸润的患者术后肌层浸润和非肌层浸润各占50%,总准确性为59.3%。输尿管镜活检对于肿物多灶性诊断的准确性为61.0%。单因素分析显示,输尿管镜活检级别与术后UTUC级别相关(P=0.001),而性别、年龄、边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尿、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泌尿系积水、肿瘤大小、位置、多灶性及是否有蒂均与术后UTUC级别无显著相关性。输尿管镜活检病理高级别(P=0.02)、术前eGFR<90 mL/(min·1.73 m2)(P=0.025)以及病变位于肾盂(P=0.049)与肌层浸润显著相关,性别、年龄、边侧、BMI、血尿、泌尿系积水、肿瘤大小、多灶性及是否有蒂与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输尿管镜活检可协助对UTUC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行根治性肾脏输尿管切除术+膀胱袖状切除术的UTUC患者226例,其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均完整。采用PSM均衡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匹配前后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及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226例患者UTUC术后发生膀胱复发47例(20.8%),病死61例(27.0%)。匹配前,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年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术前有无肾积水、是否膀胱灌注化疗、肿瘤位置、肿瘤数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检查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5例膀胱复发患者与83例未复发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前、后,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对预后未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组织中RAS相关结构域家族蛋白1异构体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protein 1 isoform 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探讨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入选687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UTUC患者,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UTUC组织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6.6%(183/687),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术前输尿管镜检查、根治性手术、肿瘤直径及合并原位癌均无相关性(P>0.05),但分别与患者吸烟史(P=0.044)、患侧肾积水(P<0.001)、肿瘤位置(P<0.001)、肿瘤形态(P=0.013)、肿瘤分期(P=0.001)、肿瘤分级(P=0.007)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而且后四项均为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RASSF1A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状态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P<0.001, HR=0.471)和对侧上尿路复发(P=0.030, HR=0.269)的独立危险因素。RASSF1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组的UTUC患者术后的膀胱无复发生存时间和对侧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比低甲基化组长,其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长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较高,此外,肿瘤多发(P =0.002,HR=1.538)和术前输尿管镜检(P =0.001, HR=1.725)分别是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是与UTUC肿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物和尿路复发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手术治疗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45例UT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方法、术后病理结果、随访数据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UTUC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UTUC术后膀胱复发率为18.0%(80/445),其中66.2%(53/80)的患者膀胱初次复发发生于术后1年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5岁(OR=1.99,95% CI:1.22~3.22,P<0.01)、有膀胱癌病史(OR=2.69,95% CI:1.71~4.24,P<0.01)、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OR=2.15,95% CI:1.30~3.57,P<0.01)、输尿管下段肿瘤(OR=1.40,95% CI:1.11~1.78,P<0.01)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其均为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有膀胱癌病史、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输尿管下段肿瘤是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UTUC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监测,定期复查膀胱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饮水习惯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拟行根治性切除术的UTUC患者,在术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饮水习惯,结合其术后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过程采用SPSS 22.0软件,首先采用列联表χ2检验,对UTUC肿瘤病理特点作为因变量与患者一般信息、既往史及饮水习惯相关因素等作为自变量逐一进行初步分析,筛选出针对各因变量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满足P<0.2的自变量,将筛选后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239例患者,男性134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68.1±9.98)岁,中位病程4.8个月。统计结果提示,经调整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UTUC患者患高级别(G3)肿瘤的概率增加(OR=1.941, 95%CI: 0.352~1.029,P<0.01);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没有这一习惯的患者患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显著下降(OR=0.344, 95%CI: 1.18~5.582,P=0.004),同时有每次饮水≥100 mL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者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也显著下降(OR=0.477, 95%CI: 0.225~1.012,P=0.046);有自我关注每日饮水这一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的患者患肾盂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2.530, 95%CI: 1.434~4.463,P=0.001),而患输尿管癌的风险显著降低(OR=0.314, 95%CI: 0.172~0.573,P<0.01);其他纳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对肿瘤病理特点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每次饮水≥100 mL、自我关注每日饮水等饮水习惯分别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理特点(如肿瘤G3、肿瘤多灶性及肿瘤位于肾盂或输尿管)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一结论仍需后续更高证据等级的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Slit引导配体3(Slit guidance ligand 3,Slit3)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中的表达及其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lit3在UTUC中的表达,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Slit3表达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分期和大片坏死等)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UTUC患者中,Slit3表达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分期的增高而减低(P=0.014和P=0.006),Slit3还与肿瘤膀胱复发具有相关性(P=0.011)。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Slit3低表达与UTUC患者的较短无病生存期和癌特异性生存期均相关(P=0.006,P=0.015),但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213,P=0.332)。结论 Slit3的低表达与肿瘤高分级、高分期以及膀胱复发相关,但不影响UTU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肾移植受者原发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临床诊断为肾移植后局限性UTUC并且排除既往或同期合并膀胱肿瘤的病例共38例,均接受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临床病理特征、危险因素和术后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膀胱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10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其间膀胱复发率42.1% (16/38),其中75.0%复发于术后2年内,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6~4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5.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肾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肿瘤为多中心和累及输尿管下段可增加膀胱复发风险.术后2年膀胱复发率,原肾AAN组为62.5%(5/8),肿瘤多中心发病组为46.2%(12/2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多中心发病(HR=2.603,95% CI=1.529~8.906,P=0.019)和原肾马兜铃酸肾病(HR=2.179,95% CI=1.085~8.093,P=0.038)是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受者UTUC经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膀胱复发率高,大多数病例于术后2年内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中心发病和原肾AAN是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长期生存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19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EmpowerStat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各组间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分析影响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 419例平均随访30.7个月(1~130个月)。171例发生疾病复发或进展导致死亡,中位间歇期为14.9个月(1~100个月);196例发生死亡,中位间歇期为19.9个月(1~9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图评分肾功能受损(P<0.018)、NLR>2.589(P<0.001)、肿瘤多灶性(P<0.003)、肿瘤最大直径>3 cm(P<0.001)、LVI阳性(P<0.001)、肿瘤高级别(P<0.001)、病理分期中T2~T4(P<0.001)和DFS、OS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2.589(HR=2.083, P=0.001)、肿瘤最大直径>3 cm(HR=2.214,P=0.001、LVI阳性(HR=1.719,P=0.012)、高级别(HR=5.042,P=0.002)、病理分期中T2~T4(HR=9.868,P=0.001)是DF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NLR>2.589(HR=2.271,P=0.001)、肿瘤最大直径>3 cm(HR=2.303,P=0.001、LVI阳性(HR=1.807,P=0.003)、高级别(HR=4.712,P=0.001)、病理分期中T2~T4(HR=11.619,P=0.001)是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无病生存期低危组1、3、5年DFS分别为93.2%、87.0%、85.1%;高危组分别为64.3%、42.5%、40.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总生存期低危组1、3、5年DFS分别为94.6%、90.2%、84.0%;高危组分别为69.2%、41.0%、3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结论 NLR>2.589、肿瘤最大直径>3 cm、LVI阳性、高级别、病理分期中T2~T4是影响UTUC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危险分层模型对高危患者的判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前后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比值(platelet to neutrophil ratio,PNR)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MPV、PDW、PLR、PNR与AIS患者IVT治疗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2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远期预后。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共14篇文献、3645例患者纳入研究。Meta分析显示:AIS患者基线MPV升高与IVT后远期预后不良呈正相关(OR=1.80,95%CI:1.27~2.53,P=0.0009),基线PDW(OR=1.16,95%CI:0.81~1.66,P=0.42)、基线PLR(OR=1.00,95%CI:0.99~1.01,P=0.91)与IVT后远期预后不良无明显相关性。IVT后24h内PLR升高(OR=1.01,95%CI:1.00~1.01,P=0.004)与远期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NR升高(OR=0.96,95%CI:0.94~0.97,P<0.000 01)与远期预后不良呈负相关;IVT后24h内MPV(OR=0.82,95%CI:0.46~1.49,P=0.52)和PDW(OR=0.87,95%CI:0.64~1.16,P=0.34)均与远期预后不良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基线MPV升高及IVT后24h内PLR升高、PNR降低可能是AIS患者IVT后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方冬  李学松 《西部医学》2019,31(7):990-993
【摘要】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协作组于2018年出版了《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力图指导国内临床医师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诊疗。现将共识中部分重点内容或有争议内容,包括输尿管镜的开展、保留肾单位手术、淋巴结清扫、术后灌注、全身化疗与放疗等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冯硕  张伟  李会俭  季静 《浙江医学》2020,42(15):1642-1647
目的探讨miRNA-200家族对卵巢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7月。检索词包括:miR/miRNA-200family、miR/miRNA-141、miR/miRNA-200a、miR/miRNA-200b、miR/miRNA-200c、miR/miRNA-429、ovariancancer、prognosis、prognostic、mortality、outcome、survival。语种限定为英语。辅以文献溯源、手工检索等方法搜索相关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miR-200与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合并HR分别为0.66(95%CI:0.51~0.81)和0.62(95%CI:0.53~0.71)。分层研究分析提示miR-200a与卵巢癌患者OS合并HR为0.50(95%CI:0.02~0.98);而miR-200a、miR-200b、miR-200c和miR-141与PFS合并HR分别为0.71(95%CI:0.55~0.87)、1.70(95%CI:1.00~2.41)、0.32(95%CI:0.15~0.49)和0.61(95%CI:0.41~0.81)。结论miR-200家族或是卵巢癌患者可靠的临床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术后辅助放疗对胸腺瘤完整切除患者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纳入有关术后辅助放疗治疗胸腺瘤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3 823例患者,其中2 096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放疗,1 727例患者只接受了胸腺完整切除术。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纯行胸腺瘤完整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未提高明显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HR=0.99,95%CI 0.87~1.13,P=0.87]、无病生存率[HR=1.21,95%CI 0.97~1.51,P=0.09]和疾病特异生存率[HR=0.66,95%CI 0.39~1.13,P=0.13];但亚组分析显示,在提高患者OS方面,对于Ⅱ期和Ⅲ期胸腺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可使患者获益,HR和95%CI分别为0.57,0.41~0.80(P=0.001)和0.73、0.59~0.90(P=0.004)。结论胸腺瘤完整切除术后辅助放疗可提高Ⅱ期和Ⅲ期胸腺瘤患者的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